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832年议会改革后,选举权仍然受到很大限制,广大的中下层人民迫切要求进行一次新的议会改革。在这种情势下自由党为拉拢选民,表示主张新的议会改革。保守党内一部分人为了挽救保守党的政治颓势也表示准备改革,但保守党内一些右翼分子却坚决反对。许多地区都开展了争取改革的斗争,群众到处举行集会。1867年7月15日,议会下院通过了第二次议会改革方案。它规定,在城镇,选举权应给予每一房主和租户,也给予支付一定租金和居住不少于一年的房客。在各郡也实行类似方案。另有46个‚衰败选区‛被取消,所空余出来的席位,分配给大城市。经过改革,选民的总数从135万人增加到225万人。贵族地主的势力进一步降低了,资产阶级在下议院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不过,直到这时英国仍然只有二分之一的成年男子享有选举权,工人中只有高工资的熟练工人才获得选举权。
——摘编自吴于厪、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1867年议会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1867年议会改革的影响。
材料1832年议会改革后,选举权仍然受到很大限制,广大的中下层人民迫切要求进行一次新的议会改革。在这种情势下自由党为拉拢选民,表示主张新的议会改革。保守党内一部分人为了挽救保守党的政治颓势也表示准备改革,但保守党内一些右翼分子却坚决反对。许多地区都开展了争取改革的斗争,群众到处举行集会。1867年7月15日,议会下院通过了第二次议会改革方案。它规定,在城镇,选举权应给予每一房主和租户,也给予支付一定租金和居住不少于一年的房客。在各郡也实行类似方案。另有46个‚衰败选区‛被取消,所空余出来的席位,分配给大城市。经过改革,选民的总数从135万人增加到225万人。贵族地主的势力进一步降低了,资产阶级在下议院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不过,直到这时英国仍然只有二分之一的成年男子享有选举权,工人中只有高工资的熟练工人才获得选举权。
——摘编自吴于厪、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1867年议会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1867年议会改革的影响。
2.单选题- (共15题)
2.
西塞罗说:“人类法律受自然指导,惩罚邪恶者,保障和维护高尚者”,“罗马法的发展主要是凭裁判官审判实践和法学理论,在改造和继承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这表明
A.公平、正义、开放、灵活是罗马法的价值追求 |
B.自然法为罗马法注入了血液和灵魂 |
C.罗马法充分体现了法律公平和正义的原则 |
D.罗马法影响了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 |
3.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由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法律之通过须经两院允许,众议员依据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名额选出,参议员由各州立法会议选出,每州2名。这一制度安排
A.扩大了联邦政府的权力 |
B.体现了对民众狂热情绪的防范 |
C.保障了公民个人自由权利 |
D.有利于提高国会的办事效率 |
4.
从光荣革命到19世纪初,一些奴颜卑膝的“国王之友”和政治掮客,单凭王室支持登上相位,用国王恩赐官职的润滑剂维持着行政机构的运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国王违背《权利法案》中议会至上的原则 |
B.英国行政权力脱离了议会监督 |
C.英国近代政体中长期保留了传统政治色彩 |
D.英国还没有建立责任内阁制 |
5.
杨秀清、萧朝贵发布的《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中写道:“夫中国有中国之形象,今满洲悉令削发,拖一长尾于后,是使中国之人变为禽犬也。”在太平军将领眼里,清政府强制民众剃发后所蓄的辫子是
A.满族人生活习俗的象征 |
B.清朝专制统治、民族压迫的象征 |
C.儒家传统文化习俗的象征 |
D.农民起义军挑战清朝统治的象征 |
6.
这个条约撕开了一个专制政权的铁幕。战前清廷朝野普遍认为民主国家决策程序复杂,不能尽快作出决定;人民拥有权利,不会拼死作战。但无情的战争把这些谎言扔进了垃圾箱。条约签订后,“民主”“共和”“立宪”的思潮迅速的在中国蔓延开来。这个条约是
A.《南京条约》 |
B.《天津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7.
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虽说‘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人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材料认为
A.提倡“中体”是为引进“西用”减少阻力 |
B.托名“中体”,实推“西用” |
C.名为“中体”,实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
D.以“西”补“中”,中西交融 |
8.
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往往以“经”命名,如医药学的《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数学的《算经十书》,还有《星经》《茶经》《水经》等,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这反映古代科技发展
A.具有儒学化特征 |
B.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
C.为封建统治服务 |
D.都是对传统典籍的整理 |
9.
吴明瑜回忆道:“鉴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为了实现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的目标,当时出于战备考虑,提出要实施‘上天、入地、下海’的科研战略。”提出此“科研战略”主要为了
A.加强国防力量 | B.提高国际地位 |
C.建立科研体系 | D.促进三大改造 |
10.
有学者指出:“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髦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该学者旨在强调
A.近代思想解放运动都具有地域性特征 |
B.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斗争对象不同 |
C.宗教改革更有利于推动现代化进程 |
D.文艺复兴没有体现出人文精神 |
11.
卢梭认为良心和怜悯正是‘先于思考而存在的纯自然的感动”。“关于人的一个主要原理是:自然曾使人幸福而善良;但社会使人堕落而悲苦”。据此可知卢梭
A.利用思考遏制不断膨胀的私欲 | B.基于自然理念对近代文明进行批判 |
C.论证了社会契约理论的合理性 | D.科学地诠释了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 |
12.
一方面唐代书法中“楷书”规矩之森严、法度之完备、风格之繁复令后世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唐代所孕育产生的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完全可以和楷书艺术平分秋色。这反映了
A.唐代草书否定了楷书的法度规范 |
B.唐书完全满足了时人的审美需求 |
C.唐书“既尚法又尚情”的艺术特质 |
D.唐代社会三教合一的思想格局 |
13.
“对于测量者来说,空间和时间都是相对的……表明科学已经达到了能够被人类所知的界限。一个清楚明白的宇宙已经消失,代之而来的是一个全新的宇宙。”这一理论
A.为蒸汽机的改良提供理论基础 | B.有力推动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 |
C.极大地加速电影与电视的发明 | D.弥补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不足 |
14.
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先后两次下令改小学一、二年级的“国文”为“国语”,并且规定到1922年废止小学文言体教材。由此表明
A.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教育改革 | B.北洋政府的教育改革全面细致 |
C.新文化运动缺乏群众基础 | D.胡适陈独秀等大力提倡文学革命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