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史学界认为,15—18世纪是世界历史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欧洲与中国在思想领域都发生了一系列变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7世纪的中国,正值明中叶以后,封建专制主义社会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变动,它不仅表现在经济上产生有别于封建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还表现在文化上涌现出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
——刘志琴:《明清之际文化近代化的萌动与夭折》
材料二
“我们从两个角度来审视启蒙运动。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开创者和追随者对他们所继承的那个世界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另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倡导者试图为更为清晰可靠地理解这些问题奠定充分基础。总之,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
——《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材料三
西方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教会神学,其内容不是关于这个世界的问题,而是关于另一个世界的问题,身后世界的问题。任何神学的东西,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理性觉醒了,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是教权。……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儒家的圣贤主张经世致用,相信可以把现实世界治理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秩序的、合理的世界,正因这样,儒家经学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之深、力量之韧是罕见的。……封建时代中国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
——摘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1)材料一中“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指的是什么?这一时期“涌现出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
(3)根据材料三,论证“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这一观点。
材料一
16、17世纪的中国,正值明中叶以后,封建专制主义社会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变动,它不仅表现在经济上产生有别于封建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还表现在文化上涌现出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
——刘志琴:《明清之际文化近代化的萌动与夭折》
材料二
“我们从两个角度来审视启蒙运动。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开创者和追随者对他们所继承的那个世界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另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倡导者试图为更为清晰可靠地理解这些问题奠定充分基础。总之,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
——《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材料三
西方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教会神学,其内容不是关于这个世界的问题,而是关于另一个世界的问题,身后世界的问题。任何神学的东西,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理性觉醒了,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是教权。……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儒家的圣贤主张经世致用,相信可以把现实世界治理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秩序的、合理的世界,正因这样,儒家经学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之深、力量之韧是罕见的。……封建时代中国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
——摘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1)材料一中“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指的是什么?这一时期“涌现出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
(3)根据材料三,论证“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这一观点。
2.单选题- (共14题)
2.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列举了中国古代科技向西方传播的水力冶炼鼓风机等26项发明。而在列举公元3-18世纪西方传入中国的技术发明时,李约瑟只找到了4项。以上现象说明
A.闭关锁国妨碍西学东渐 |
B.作者的立场使作品缺乏公正性 |
C.西方科技一直落后于中国 |
D.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影响深远 |
3.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有许多质朴而经典的名言:“一种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唯有理智最为可贵。”“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这组名言体现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是
A.认识你自己 |
B.美德即知识 |
C.追求真理,理性思考 |
D.批判神灵,挑战权威 |
4.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造成了人们道德水准下降和社会秩序混乱”,因而主张“社会也应该有自己的规范与秩序,个人也应该服从社会规范。”这批评了文艺复兴
A.无节制地揭露教会丑恶 |
B.片面追求个人的自由 |
C.猛烈地抨击中世纪神学 |
D.过分崇尚理性和科学 |
5.
罗马教皇保罗三世(1534—1549年在位)采取措施:禁止出售赎罪券,禁止任何主教占有一份以上的薪俸,出版禁止天主教徒阅读的书籍目录。这表明
A.保罗三世基本支持路德教派的改革 |
B.天主教会采取适当措施缓解教会危机 |
C.天主教走上了与新教相融合的道路 |
D.禁止出售赎罪券是新教与旧教的共同目标 |
6.
在世界近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下列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材料 | 结论 |
A | 意大利出现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和文艺复兴运动 | 资本主义制度率先在意大利确立 |
B | 马丁·路德提出“信徒皆为祭司”思想 | 否定了教皇、教士的特权地位 |
C | 莎士比亚热情讴歌人是“万物的灵长” | 文艺复兴运动已经在世界范围扩展 |
D | 卢梭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 卢梭反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度 |
A.A |
B.B |
C.C |
D.D |
7.
《梦溪笔谈》 记载:“方家(指方术之士)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偏东,不全南也。” 这则材料不能说明
A.沈括已经注意到了地磁偏角的存在 |
B.北宋时人们已经能够制造人工磁体 |
C.指南针在古代时常被用于迷信活动 |
D.指南针已经普遍应用于航海事业中 |
8.
唐诗及以前的诸文体大多属于精英(贵族)文学,庄重深沉、简洁、精练。宋词及以后的诸文体更倾向于平民文学,寄兴遣情、娓娓道来。出现这种由贵族文学向平民文学变化的历史原因不包括
A.社会生活去掉了伦理纲常化带来的大众情感愉悦 |
B.商品经济趋向繁荣,促使市民阶层的壮大 |
C.印刷术等技术创新利于文化发展和彰显平民的审美诉求 |
D.古代文明发展和文明交流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
9.
历史学家连横说“夫无火药则不足以整军开矿,无罗经则不足以航海略地,而无印版则思想闭塞,学术停滞,不能人人读书。故欧洲今日之文明,其受福于此者不少。”从文明史的角度,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火药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在革命中战胜封建贵族 |
B.指南针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 |
C.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
D.三大发明推动了西方世界对东方世界的殖民征服 |
12.
这是对上帝的宣战书,它像一把利剑刺向上帝的心脏,又如一颗重型炮弹,打破了被宗教神学长期盘踞着的顽固堡垒,沉重地打击了神学统治的根基,从根本上推翻了“神创论”。这段话评论的是:
A.哥白尼的日心说 |
B.路德的因信称义 |
C.卢梭社会契约论 |
D.达尔文的进化论 |
13.
“这一发现成为20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这一发现”是指
A.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
B.普朗克的量子论 |
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
D.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现象 |
14.
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如果说,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这里的“钥匙”是指( )
A.进化论 | B.量子论 |
C.相对论 | D.力学三大定律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