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707036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24

1.论述题(共1题)

1.
人类文化的世俗化与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前,所谓的理想是崇尚清心寡欲,在一定程度上鄙弃尘世烦恼。此时,珍惜的倒是尘世生活了。从前,贫穷备受尊敬,至少在基督教义上是如此。此时,对正当享有财富的赞颂声不绝于耳。……这种尊重人类活动的新观念使得社会和个人都发生了变化。15世纪初叶,仍为共和制的城市如佛罗伦萨,呈现出一种新的市民意识,即社会责任感。……这个时期,在意大利兴起的绘画、雕刻和建筑的新形式中,可以看出对人间事物的关注与日俱增,这些艺术也反映出一种日甚一日的世俗观念和新的空间观念,直到20世纪早期,它还是欧洲人的思想基础。
——(美)R.R.帕尔默著《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 哲人们建立一个进步、富裕、和谐的社会的愿望最终未能实现,而启蒙运动却彻底地改变了欧洲社会的文化。虽然它并没有摧毁教会制度,但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教会的影响。启蒙运动的思想颠覆了统治欧洲一千多年的基督教价值观,用一套以理性建构而非上帝启示的世俗价值观取而代之。不仅如此,启蒙运动促使政治和文化领袖理性地分析社会,并积极地投身于社会进步和繁荣的伟大事业中去。在很多方面,启蒙运动的遗产对欧洲和欧裔美洲社会产生了旷日持久的影响。
——(美)杰里•本特利等著《新全球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新的“世俗观念”的基本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世俗观念与传统基督教价值观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
(2)与世俗化相伴随的是近代化。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欧洲的世俗化与近代化”为主题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2.材料分析题(共2题)

2.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风度是魏晋时期独特的审美特征,……它使人回归到了本真与自然。魏晋士人以放旷、恣意的人生态度……把作为文人知识分子对正义的理性思辨和坚守以艺术的、哲学的、人性的方式传达于世,达到了真善美融为一体的极致之境。
——居瑢《风流蕴藉: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
材料二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钱大昕(清)《十架斋养新录》
(1)结合史实说明“魏晋风度”在思想、书法、绘画方面是如何体现的。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分析宋代科技发展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明清小说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3.
近代中国社会认识和汲取西学的历程充满艰辛曲折,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汲取西学过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下起步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

材料二 中国驻法大使郭嵩焘的翻译马建忠,于1877年写信给李鸿章汇报来欧洲的思想认识,指出欧洲各国“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

——摘编自郑大华《晚清思想家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材料三 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内,是很难如愿的。……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的引导下迈开步伐的,又徐徐地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体西用”思想为什么能成为当时清政府的最佳选择?
(2)19世纪晚期,洋务思想家对于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化,请根据材料二加以说明。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如何冲击”中体西用”的宗旨的?

3.单选题(共26题)

4.
蒸汽机的推广也包含瓦特专利权的使用,瓦特因此而成为很有钱的名人。从1630年到1809年,英国总共批准了3241项专利,其中1750年以后占2639项,工业革命高峰期间的1800—1809年,有924项发明获得专利。这表明
A.珍妮纺纱机的使用推动了发明不断涌现
B.英国在工业革命期间涌现出许多科学家
C.英国政府保障私有财产以鼓励发明创造
D.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开始有了专利保护法
5.
阅读下列《17世纪以来主要科学成果情况表》

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①科学成果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越来越快
②从发明到生产推广的年限越长科技含量越低
③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
④科学理论重大突破促成上述科学成果诞生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③④
D.②④
6.
德意志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娶了一位修女为妻,打破了欧洲中世纪教会修女不能拥有世俗婚姻的规定,亲身践履自己提倡的正常的婚姻家庭生活。这一行为表明马丁·路德
A.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
B.践行“因信称义”
C.抛弃自己的宗教信仰
D.主张政教分离
7.
“佛罗伦萨人文主义派甚至采取更惊人的步骤,他们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并且创立这样一种学说: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
A.鄙视贫穷B.认为财富即道德
C.揶揄上帝D.反对安于清贫的说教
8.
李大钊论及中国的民主政治时说,“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孔子不当存之于宪法”,同时他又提出“欲行立宪必先去专与争”,要完成青春中华再造之使命,必须“悟儒家日新之旨”。这说明李大钊
A.能够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B.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自相矛盾
C.未能摆脱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D.已经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9.
近代思想家魏源指出:“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这一言论说明魏源主张
A.改革体制,中体西用
B.兴利除弊,变革政体
C.经世致用,改革旧法
D.变通治法,提倡工商
10.
该以他最有利的方式对待法律。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应非常尊重法律。但当可以自主而又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他可以随本驱动行事。”这表明了
A.古代希腊人没有任何法律观念
B.智者学派忽视了社会道德建设
C.民主政体下希腊人不受法律约束
D.智者学派反对法律对人的约束
11.
孟德斯鸠认为:“显贵的人容易遭人忌妒,他们如果由平民来审判,就要陷于危险的境地,而不能享有一个自由国家最渺小的公民所享有的受同等人裁判的特权。”这体现了孟德斯鸠
A.“人民主权”意识
B.“公正平等”司法原则
C.“分权制衡”精神
D.“君主立宪”体制设想
12.
法国学者维吉尔•比诺(Virgil Pinot)称:“当人们翻阅18世纪法国思想家、经济学家撰写的作品、游记或报刊文章时,会惊讶地发现中国的名字是如此频繁地出现,激起了那么多的赞誉之词。仅以此而论,中国似乎就比英国更受欢迎。”这主要因为
A.18世纪法国,启蒙哲人们对中国儒家文明更感兴趣
B.儒家文化提供了现实中难得见到的“自由”“平等”精神
C.启蒙思想家为了反对封建专制故意曲解儒家思想
D.当时的中国儒家思想比英国的启蒙思想更有活力
13.
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福音体验”:“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马丁·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于
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B.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C.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D.使宗教神权和专制王权遭到沉重打击
14.
“每个人都必须把自己的一切权利转让给全体,没有人可以例外;同时人人都应当获得同等的权利。”材料着重论述了
A.人民主权说
B.天赋人权说
C.社会契约论
D.人生而平等
15.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造成了人们道德水准下降和社会秩序混乱”,因而主张“社会也应该有自己的规范与秩序,个人也应该服从社会规范。”这批评了文艺复兴
A.无节制地揭露教会丑恶
B.片面追求个人的自由
C.猛烈地抨击中世纪神学
D.过分崇尚理性和科学
16.
“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下列选项与恩格斯这一观点相符的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C.“信仰得救”
D.“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17.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是西欧向近代社会迈进时期发生的三次重大思想解放潮流,它们在历史作用上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
①发展了人文主义
②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束缚
③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
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
柳诒征《中国文化史》载:“(宋代)士大夫家以藏书名者,所在多有。…其最富者,至逾十万卷,盖超过于宋之馆阁矣。得书易,则读书者不甚爱惜。”主要原因是
A.印刷术的发展B.科举制度完善
C.造纸术的发明D.图书成为商品
19.
这是一部为后人“说不尽”的奇书,通过贵族家庭的变故,揭示了专制帝国和封建社会由强到弱的必然命运。这部书是
A.《红楼梦》
B.《三国演义》
C.《水浒传》
D.《西游记》
20.
2015年为“中英文化交流年”,作为“中英文化交流年”的重点项目,《杨门女将》和《霸王别姬》两部经典大戏赴英国的利物浦和伦敦进行演出并获得巨大成功。下列关于京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历史上曾经有皮黄等称呼
B.以徽戏和汉戏为基础逐渐形成
C.徽戏进京标志着京剧正式形成
D.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
21.
“他的哲学中承认时间、空间的客观存在,也对暂时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归结为上帝的安排,他用数学方法阐明了宇宙中最基本的法则,他是一位震古烁今的科学巨人。”材料中的“他”对自然科学的突出贡献是
A.创立经典力学体系
B.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
C.成功解释光电效应
D.为原子能利用提供科学基础
22.
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1865年
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1894年
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两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1903年
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1913年
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推动中国近代化B.实行民主政治
C.实现中国工业化D.启蒙与救亡并重
23.
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取在“中体”中借用西学“移花接木”法,给皇帝讲“心当变法”的道理。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
A.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政治学说
B.为变法披上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外衣
C.将西方的政治理论和实践中国化
D.用儒家的经典解释西方的政治学说
24.
维新变法时期,谭嗣同提出侧重“冲绝网罗”,抨击“纲常礼教”。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知识分子也对“纲常礼教”予以猛烈抨击。由此看来他们都
A.倡导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
B.抨击封建道德推动民主革命
C.利用传统思想进行社会改良
D.倡导民主共和反对专制统治
25.
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26.
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B.“驱逐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27.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指出:“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据此推断,孙中山认为
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B.民族和政治革命比社会革命更重要
C.政治与社会革命的目标可以迅速实现
D.中国的民生问题较欧美国家更容易解决
28.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29.
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4.选择题(共3题)

30.2010年7月1日,沪宁城际高速铁路开通运营,标志长江三角洲1小时都市圈的构建取得重大突破.据此回答下题.

31.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是(    )
32.

紫罗兰花瓣的单瓣与重瓣是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D、d)控制的相对性状.研究人员进行以下实验:

实验一:让单瓣紫罗兰自交得F1,再从Fl中选择单瓣紫罗兰继续自交得F2,一直自交多代,但发现每一代中总会出现约50%的单瓣紫罗兰和50%的重瓣紫罗兰,且所有的重瓣紫罗兰都不育(雌蕊、雄蕊发育不完善).

实验二:取实验一 F1中单瓣紫罗兰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获得的正常植株全部表现为重瓣性状.请回答:

(l)根据实验结果可知,紫罗兰的花瓣中{#blank#}1{#/blank#} 为显性性状,F1中重瓣紫罗兰的基因型为{#blank#}2{#/blank#} .

(2)请推测:出现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是等位基因(D、d)所在染色体发生部分缺失,染色体缺失的{#blank#}3{#/blank#}(填“花粉”、“雌配子”)致死,而染色体缺失的{#blank#}4{#/blank#} (填“花粉”、“雌配子”)可育.如图1是 F1中单瓣紫罗兰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细胞中四分体的构象,请在下面的染色体上标出基因组成{#blank#}5{#/blank#} .

(3)若D、d表示基因位于正常染色体上,D、d表示基因位于缺失染色体上,请在图2中写出F1中选择的单瓣紫罗兰自交得F2的遗传图解(要求写出F1的雌、雄配子及比例){#blank#}6{#/blank#} .

(4)将紫罗兰体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加温或用蛋白水解酶稍加处理,用吉姆萨氏染色,染色体上即出现横带,称为G带(富含A﹣T序列的核苷酸片段);如将染色体用热碱溶液处理,再做吉姆萨氏染色,染色体上就出现另一套横带,称为R带(富含G﹣C序列的核苷酸片段).一般情况下,对于碱基对数量相同的两条染色体而言,{#blank#}7{#/blank#}  (填“G带”、“R带”)更丰富的那条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基因突变一般{#blank#}8{#/blank#} (填“会”、“不会”)改变染色体的带型.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6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