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玉山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707029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1/6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湖熟,天下足”,南宋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在江南辗转做官、教学的朱熹用他的整个人生把儒家的伦理纲常加以新的阐释,赋予新的内容。董仲舒那套近乎神学的三纲五常学说,经过朱熹的发挥,才理论化、具体化、通俗化。他把《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理论根据,构建上自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一整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通过编撰《童蒙须知》等启蒙著作,对儿童的衣着、饮食等日常行为都作了道德规定。比如,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先姚安公曰:子弟读书之余,亦当使略知家事。略知世事,而后可以治家,可以涉世。明之季年,道学弥尊,科甲弥重,于是黠者坐讲心学,以攀援声气,朴者株守课册,以求取功名。致读书之人,十无二三能解事。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材料三 顾炎武是清初学者中推崇调查研究的典范。“凡先生之游,载书自随,所至阨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 他遍游北方,心怀探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的目的,一年之内半宿旅店。“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穷一生之功,写出“务质之今日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空言”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规切时弊,尤为深切著明”的《日知录》等名著。
——摘编自《明清之际的思潮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并概括朱熹推广新儒学的路径。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明清之际学术风气的弊端;为此,顾炎武提出了什么主张?谈谈你对该思想现实意义的认识。
2.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黄宗羲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黄宗羲还认为臣工不能盲目地听命于君主,君与臣是共同治理国家的人,彼此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衡量天下治理的标准是人民的安危,而不是王朝的盛衰。他指出,专制帝王的法,是保护他们自己的统治而制定的,是一家之法,因而是非法之法。黄宗羲主张设置宰相以分君主权势,凡国家大政,宰相有权与天子“同议可否”。
——魏千志《明清史概论》
材料二孟德斯鸠认为,暴君政体是靠恐惧来维持的,在这种政体下,君主把自己看成是一切,把其他人都视为草芥,同时不要任何法律,君主个人的意志就是法律。暴君政体破坏了整个社会,暴君政体也违反了人性。孟德斯鸠还专门研究了防止或避免出现暴君政体的具体办法。按照他的看法,只有划分国家的权力,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才能避免暴君政体。
——吴于厪《世界史·近代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从哪些方面批判君主专制制度。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德斯鸠和黄宗羲反对君主暴政的主张有何异同?并说明不同之处的原因。
3.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徐梵澄先生有言,“13、14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其实未尝‘复’出古代文化(古希腊、罗马)到什么地步。”但是,“它的光明,至少透过了它以前一千年”。文艺复兴……并不是对古典作品一本正经的拘礼模仿。……文艺复兴奠定了欧洲近代文明的新基础。
──摘编自《欧洲文明的文化内涵》
材料二 从汉朝以后到唐代,儒学比较强调价值、强调人格、强调修养的内在传统中断了,变成了比较注重文献、历史,宋代的理学就致力于把汉代以后中断的儒学内在传统接续起来。宋明理学以“天理”为中心观念的综合性的思想文化体系。它是宋代以后历经元、明到清,占据七百多年历史,在我们国家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学术形态。
——《儒家的复兴与价值的重建》
(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文艺复兴、宋明理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出现的背景。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艺复兴和宋明理学带来的不同影响。

2.单选题(共16题)

4.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教科书编者在初等学校的必修课程教科书中强调,“一百年前,法国由一个国王统治,今天,它已经是一个共和国了”;并要求学生论述“人民主权的共和国优于王权无任何限制的专制王朝”“自1870年起,共和政府就是法国合法且永久的政府”。这反映出当时法国
A.共和制成为国民的追求B.政府强化国民共和意识
C.反对专制成为社会共识D.学校不能教授封建社会历史
5.
近代早期英国书报审查制度产生于都铎王朝君权极为强大的时期,历经早期斯图亚特王朝的完善、英国大革命时期的转折,最终在1695年,英国永久性地废除了书报审查制度,从法律上保障了言论出版自由。这一举措产生的政治影响是
A.为议会政治完善提供了条件
B.实现了英国社会的自由平等
C.推动了英国启蒙运动的兴起
D.最早确立了言论自由的观念
6.
西汉御史指出,国家盐铁官营的目的是:“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据此分析,下列关于盐铁官营的表述,正确的是
A.基本解除了百姓的赋税负担B.以垄断经营排斥商品经济的发展
C.政府可获取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利益D.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军费问题
7.
《九章算术•均输章》记载一题:“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问本持米几何?”答曰:“十斗九升八分之三。”材料反映了
A.当时实行抑商政策B.宋代对“市”管理的严格
C.唐代关税的数额相当高D.当时农业的重要地位
8.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着手制定了《重工业建设五年计划》,《战时燃料及石油统制计划》,《四川水利发电计划》等,另外还制定了《国防军事建设计划》,《国防军备十年计划》等纯军事计划,其中最重要的是《重工业建设五年计划》。这些计划的制定
A.促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加速发展B.引进了苏俄先进的技术和管理
C.有助于增强国力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D.促成了中国重工业体系的完善
9.
1881年,南海县蚕茧歉收,一些绸缎织造业因缺土丝而停工,织机工人归罪于各新兴之缫丝厂夺去了他们的生计,遂在10月5日(夏历八月十三日)织机工人之先师神诞之时,想乘机煽动“捣毁缫丝机器以夺回生路”。该事件从侧面反映出
A.近代生产方式对传统产业的冲击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夹缝中生存
C.近代缫丝厂多使用洋纱取代土丝D.传统习俗成为近代化的最大障碍
10.
“天人合一”的观念最早是庄子阐述,关注的是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注重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就是“天人合一”的一种,它把自然之天拟人化,认为天有意志,能监视人间,并根据君主德行的好坏赐福或降灾。这说明(  )
A.黄老之学被汉代统治者采纳B.儒家思想在借鉴中不断创新
C.儒、道的发展趋势逐渐合流D.儒家始终关注天与人的关系
11.
商、西周、春秋时期,“士”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士阶层的分化
A.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
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D.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
12.
对下表中黄宗羲和卢梭思想的共同之处解读正确的是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卢梭《社会契约论》
“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以绞死或废黜一个暴君为目的的暴动,乃是一件与他昨天处置臣民生命财产的那些暴行同样合法的行为。”
 
A.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
B.主张实行民主共和
C.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D.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13.
卢梭说:“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护卫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他认为“结合的形式”是
A.通过投票表达公共意志B.对现存制度进行道德改造
C.制定一个共同遵守的契约D.由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
14.
有学者指出:“对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而言,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髦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该学者旨在强调
A.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斗争对象不同
B.部分人文主义者过分追求感官享受
C.宗教改革更有利于推动现代化进程
D.近代思想解放运动都具有地域性特征
15.
为了装饰神庙,希腊人开始更多地采用神像。按照古希腊“神人同形同性”的观念,神是被道德化了的人,所以经常被塑造成最魁伟、最完美的人的形象。这反映出古希腊人
A.追求崇尚美的价值观念
B.重视个体的人的价值实现
C.主张人对自然的改造
D.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观念
16.
马克思说:“路德战胜了虔信造成的奴役制,是因为他用信念造成的奴役制代替了它。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是因为他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对材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肯定了只要虔诚信仰灵魂便获救的主张B.批判了路德背离人文主义精神
C.指出了宗教改革具有双重作用D.说明了路德使人摆脱了教会专制
17.
以黄公望为代表的所谓元四家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式”,诗文印信入画,诗画相联,其画作多表现“隐居”“出世成仙”的情感。可知其画作应属于
A.山水画B.人物画C.文人画D.风俗画
18.
(题文)有文学评论家认为:“文字上的所谓美,表面上虽若流连风景,其暗中深处,都藏有这一个因素在内。诗词必须有寄托,才觉得有味,真正流连风景的,总觉得浅薄,就是为此。”据此,以下诗句中,该评论家认为较为浅薄的是
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C.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9.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