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韩非认为,只是靠君主和臣下的能干来治国,国家的稳定和富强只是暂时的,能干的君臣一死,昔日的富强就会衰落;只有定下稳定的法制,才能使国家的前途不至于“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他还认为,治理国家就要顺应人的自私自利性,“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明确主张治国“不务德而务法”,反复强调“治强生于法”“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非与亚里士多德关于“法”的认识的不同之处。
材料一 韩非认为,只是靠君主和臣下的能干来治国,国家的稳定和富强只是暂时的,能干的君臣一死,昔日的富强就会衰落;只有定下稳定的法制,才能使国家的前途不至于“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他还认为,治理国家就要顺应人的自私自利性,“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明确主张治国“不务德而务法”,反复强调“治强生于法”“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据施觉怀《韩非评传》等
材料二 把治权寄托于少数贤良,毋宁交给多数平民;法律的统治才是最好的统治。法律的实际意义应该是促成全邦人民都能进于正义和善德的永久制度。人尽管聪明睿智,然而他有感情,因之即会产生不公道,不平等,而使政治腐化。用法律来统治则可以免却上述流弊,因为在这里,治者和被治者都是自由民,他们之间是平等的,他们都享受法律上的权利;有了法律可以遵循,即使统治者也不敢胡作非为,破坏法纪。——据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韩非关于“法”的认识,并分析其认识产生的社会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非与亚里士多德关于“法”的认识的不同之处。
2.论述题- (共1题)
2.
阅读下列材料:

上图是中国古代描绘市井生活的一幅名画的局部。有人称,看了这幅画,“恍然如入汴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
(3)此作品朝代 ,作者是 。
作品的名称是《 》,作品的风格是 。
根据此画自拟论题,并阐释。(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上图是中国古代描绘市井生活的一幅名画的局部。有人称,看了这幅画,“恍然如入汴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
(3)此作品朝代 ,作者是 。
作品的名称是《 》,作品的风格是 。
根据此画自拟论题,并阐释。(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单选题- (共15题)
3.
该以他最有利的方式对待法律。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应非常尊重法律。但当可以自主而又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他可以随本驱动行事。”这表明了
A.古代希腊人没有任何法律观念 |
B.智者学派忽视了社会道德建设 |
C.民主政体下希腊人不受法律约束 |
D.智者学派反对法律对人的约束 |
4.
相对于探寻自然本源,苏格拉底更关注人类本身,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正义与非正义、勇敢与怯懦、诚实与虚伪,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材料表明苏格拉底
A.对智者学派作了彻底批判 |
B.承认人在社会的崇高地位 |
C.较为理性地追求人文精神 |
D.已经具有完善的治国思想 |
5.
“文艺复兴”的概念在14~16世纪时己被意大利的人文主义作家和学者所使用。该词源自意大利文“Rinascita”,一般多写为法“Renaissance”。文艺复兴的本质意义在于
A.复兴了西方的古典文化 |
B.冲破了封建愚昧的禁锢 |
C.为资本主义建立统治地位制造了舆论 |
D.创造了新的学术和艺术 |
6.
“在佛罗伦萨,1340年,6-13岁的孩子,有45%-60%都上过小学;(而)既然更多的男孩子上学,那接收基本教育的男孩的百分比肯定很高。”
——《私人生活史》菲利浦∙阿利埃斯主编
对上面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是
——《私人生活史》菲利浦∙阿利埃斯主编
对上面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是
A.当地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受教育程度的提高 |
B.当时男女受教育的权利不平等 |
C.为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做了准备 |
D.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智力支持 |
7.
在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之前,他的朋友曾劝他逃离雅典,他回答说:“未经理性审查的生活是毫无意义的。”他接受了死刑,平静地饮下了一杯毒酒。苏格拉底所主张的“理性”是
A.个人的价值判断 |
B.人类内在的美德 |
C.个人利益的追求 |
D.城邦的政治秩序 |
8.
但丁的《神曲》,全诗分《地狱》《炼狱》《天堂》三部;拉斐尔创作了一系列圣母形象;米开朗基罗也为圣彼得大教堂创作大理石雕塑作品《哀悼基督》等。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
A.人文精神严重缺失 |
B.世俗艺术水平落后 |
C.并不反对宗教信仰 |
D.仍坚持以神为中心 |
9.
《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
10.
《明史》载:“万历时,其国(意大利亚)人利玛窦至京师,为《万国全图》,言天下有五大洲。第一曰亚细亚洲,中凡百余国,而中国居其一。第二曰欧罗巴洲,中凡七十余国,而意大利亚居其一……”材料说明( )
A.明朝实行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 |
B.中国人自居世界中心的观念得到改变 |
C.利玛窦给中国带来新的世界观念 |
D.《万国全图》指引了郑和远航 |
11.
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如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他在千福寺的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表明吴道子的宗教画
A.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 |
B.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 |
C.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 |
D.代表了唐朝的绘画成就 |
12.
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有大量关于农时的叙述,包括《审时》、《上农》、《任地》、《辩土》等篇章都有涉及。先秦农时观念高度发达,源于
A.适时耕种对农业生产的决定作用 |
B.诸子百家都强调时间的重要性 |
C.农业科技水平制约农业经营活动 |
D.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的不断丰富 |
13.
尼赫鲁曾说:“世界上有一个古老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优美的诗……”关于颜真卿书法(下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反映出盛唐社会走向正轨,所以书法也讲究规范 |
B.反映出此时书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
C.该书法作品笔势飞动、意绪狂放 |
D.体现了初唐时代开拓奔放的时代精神 |
14.
中国古代戏剧在明清时期形成了所谓“洞房花烛”模式、“金榜题名”模式和“衣锦还乡”模式,体现了一种“大团圆主义”。这
A.反映了人民的理想主义追求 |
B.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发展 |
C.抨击了封建制度的腐朽 |
D.冲破了宋明理学的束缚 |
16.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重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名句。它反映出作者的词风特点是:
A.清新婉约 |
B.通俗易懂 |
C.刚健豪放 |
D.沉郁悲壮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