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明神宗实录》卷
材料二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坊,什百为群,延颈而望,粥后散归。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乾隆)《苏州府志》卷三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提炼明朝中后期苏州地区丝织业的发展情况。(逐条列出,不得摘抄材料原句。(2)史学界普遍认为:明朝中后期苏州丝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试从两则材料中各摘引最有说服力的一句加以论证。
2.单选题- (共20题)
A.《辛丑条约》 |
B.《马关条约》 |
C.《北京条约》 |
D.《南京条约》 |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
B.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
C.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 | B.纺织家黄道婆创立的新式纺车 |
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 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
A.理学思想的影响 | B.专制制度的松弛 |
C.市民阶层的兴起 | D.社会风尚的变化 |
A.自由流通的支票 | B.中国最早的纸币 |
C.国家发行的债券 | D.兑换货币的凭证 |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 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
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 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
年代 | 城镇人口(万人) | 农村人口(万人) |
1620 | 300 | 1700 |
1850 | 720 | 2880 |
A.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 B.城市经济规模扩大 |
C.农业经济日益凋敝 | D.人口增速全国领先 |
①自然经济解体
②家庭手工业发展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 B.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 D.坊和市已没有区别 |
A. 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B.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 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 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A.缓和土地兼并 | B.促成社会分化 | C.强化社会控制 | D.发展商品经济 |
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 |
C.在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 |
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本是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 |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
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
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
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评 |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
3.选择题- (共10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人们的精神消费需求不断扩大,推动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这体现了( )。
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
②有创意的文化产品必然会有较好的市场
③文化相对独立于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④文化生产力在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材料一:习近平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
材料二:习近平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要坚守文艺的审美理想、保持文艺的独立价值,合理设置反映市场接受程度的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票房收入等量化指标,既不能忽视和否定这些指标,又不能把这些指标绝对化,被市场牵着鼻子走。
材料一:习近平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
材料二:习近平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要坚守文艺的审美理想、保持文艺的独立价值,合理设置反映市场接受程度的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票房收入等量化指标,既不能忽视和否定这些指标,又不能把这些指标绝对化,被市场牵着鼻子走。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0道)
选择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