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
材料三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兴文,移风易俗,心甚为难。崤函帝宅,河洛网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1)材料一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什么措施?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魏主迁都的原因。
(4)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北魏迁都的目的是什么?
(5)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上述的两场改革有哪些共同的影响?
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
材料三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兴文,移风易俗,心甚为难。崤函帝宅,河洛网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1)材料一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什么措施?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魏主迁都的原因。
(4)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北魏迁都的目的是什么?
(5)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上述的两场改革有哪些共同的影响?
2.单选题- (共10题)
2.
“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生民之业,莫重焉。一夫之力,所耕百亩,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材料反映出
A.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工商业发展 |
B.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脆弱性 |
C.农业是封建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 |
D.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征 |
3.
中国古代农民的实际负担,并不等同于政府的赋税征课额,历史上赋役历来就有“明税轻、暗税重,横征杂派无底洞”的弊病。这一弊病根源于
A.专制王权之下法治精神的匮乏 |
B.农耕经济时代小农经济的脆弱 |
C.农业社会以农为本的经济理念 |
D.传统文化重义轻利的价值追求 |
4.
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铭文记载:周恭王三年,贵族裘卫用玉器和礼服从贵族矩伯手里换得1300亩田,并通过执政大臣进行了授田仪式,办理了换田手续,刻于青铜器上作为凭证。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
A.贵族权重,世袭制巩固 |
B.田地交换,井田制动摇 |
C.田地买卖,私有制确立 |
D.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 |
6.
汉代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持棍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依据汉律,子伤其父,应论死罪。但最终判决认为,“父子至亲”,儿子出于孝心持棍救助,应当无罪免刑。这一判决反映了汉代
A.司法审判标准极度混乱 |
B.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 |
C.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 |
D.孝治天下儒家独尊观念 |
7.
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 |
B.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 |
C.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 |
D.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 |
8.
汉初歌谣唱道:“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这一变化表明
A.黄老之学不能适应汉代社会的发展 |
B.汉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治国方略的变化 |
C.统治思想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
D.儒家思想比道家思想更有利于社会发展 |
9.
“秦缪公求士……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以殷盛,国以富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散六国之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某种程度上说明,“策士”“贤士”推动了
A.集权制度的形成 |
B.自然经济的形成 |
C.家国观念的形成 |
D.“封邦建国”的形成 |
10.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由此可见,促成中国古代社会转型的根本因素是
①周王室衰微,列国纷争
②使用铁器、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
③士大夫活跃,百家争鸣
④各国竞相变革,实行富国强兵之策
①周王室衰微,列国纷争
②使用铁器、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
③士大夫活跃,百家争鸣
④各国竞相变革,实行富国强兵之策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11.
《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0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