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永乐二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货,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材料二(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布“迁海令”)若从山东、江、浙、闽、粤沿海居民,尽徙入内地将所有沿海船
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竖桩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材料三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蛑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清两朝海外贸易政策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两朝实行的海外贸易政策的目的有何区别?
(3)根据材料三,分析明清时期推行这种政策本原因。
(4)请简要分析海禁政策及其结果。
材料一(永乐二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货,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材料二(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布“迁海令”)若从山东、江、浙、闽、粤沿海居民,尽徙入内地将所有沿海船
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竖桩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材料三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蛑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清两朝海外贸易政策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两朝实行的海外贸易政策的目的有何区别?
(3)根据材料三,分析明清时期推行这种政策本原因。
(4)请简要分析海禁政策及其结果。
2.单选题- (共8题)
2.
“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代之以“朝奉”。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被称为“老板”,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徽商的谦虚 |
B.明清政府对商人的歧视和压制 |
C.徽商已走上了官商结合之路 |
D.徽商的虚伪 |
3.
明朝范濂的《云间据目抄》记载:“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一种细密、柔软的棉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近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下列各项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松江成为丝织业中心
②纺织业技术水平提高
③松江出现了雇佣关系
④官府鼓励手工业发展
①松江成为丝织业中心
②纺织业技术水平提高
③松江出现了雇佣关系
④官府鼓励手工业发展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4.
“群趋为工,则物之制造者必多,物多则售卖不易,必至壅滞而价贱,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对这段话的解读,正确的是
A.依然沿袭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 |
B.正确处理了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关系 |
C.这种思想符合当时世界发展的潮流 |
D.这种思想促进了中国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
5.
明隆庆初年,“ 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
6.
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 |
C.在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 |
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本是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 |
8.
清黄遵宪有诗曰:“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你认为诗中“海禁”的“大错”应表现在:①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②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③抑制了资本原始积累 ④导致了中国国势日衰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9.
《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8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