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706994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10/21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和其他文明对立统一、冲突交融中展开的。善于从其他文明中吸取营养的民族,才有长久旺盛的生命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8年,在与后金交战不利的情况下,明廷接受徐光启建议,购买西洋新型大炮,并聘请西洋铸炮师参与火炮铸造。清朝康熙年间命传教士南怀仁监制的神威大炮质量颇佳,在平定三藩和雅克萨战役中都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全国平定后,刀枪入库,造炮高潮戛然而止,自南怀仁去世后就没有再招外国人协助发展中国的火器制造业。同时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清朝对火器控制极严,1715年康熙帝严斥奏请自造子母炮的山西总兵:“子母炮系八旗火器,各省概造,断乎不可。”清廷满足于中国火器对周边国家或某些民族的暂时优势地位,乾隆年间将英国使团炫耀实力的礼品——八门野战炮当做摆设束之高阁,未加以研究和仿造。徐光启的遗篇长期被当做经典研读,直到鸦片战争的爆发。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大约通过阿拉伯人再通过十字军东征带回欧洲,此后,频仍的战争和军事征服成为欧洲新文明的发动机和助产婆。罗宾斯的《新的射击学原理》和马勒的《火炮论》对火炮的后坐力、射程和炮弹的飞行速度作了详尽分析和修正,这是近代力学的基础性工作。根据这些理论,锥形炮弹取代了球形炮弹……大炮锉床技术后来被用于蒸汽机制造,大大提高了蒸汽机的气密性和效率。而枪弹要求高度的可换性又开辟了近代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之先河。欧洲火炮的进步被运用到舰船上,配置成坚船利炮体系,有实力闯进任何它想征服的海域。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分析指出中西火炮技术进步的共同因素以及清代中国火炮技术停滞不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欧洲火炮技术的进步带来的社会影响。
2.
文化总会打上时代的印记。人文环境、政治变革以及经济发展无不反映于其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有学者认为“宋文化明显的具有务实性、普及性等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文学、艺术角度举例说明此观点,并分析宋代具有这些特点的原因。
材料二 乾隆时期调动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编纂了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全书几乎囊括了清中叶以前所有重要的文献典籍,具有“源流之大备”及“回归”的特质。……清政府在修书的同时,也对古代文化典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有目的的删削与篡改,对图书的禁毁确实是严厉的。
——楼宇烈《中华文明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文化的时代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三 中国文字,论其字形,则非拼音而为象形之末流,不便于识,不便于写;论其字义,则意义含糊,文法极不精密:论其在今日学问上之应用,则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论其过去之历史,则千分之九百九十九为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记号。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中国文字,迟早必废。而循之进化公例恐终无可逃。
——摘编自陈独秀、钱玄同言论《新青年》(1918年)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钱玄同、陈独秀的共同主张,并简要予以评析。

2.单选题(共12题)

3.
清代帝王多有禁查小说之举,嘉庆皇帝曾晓谕内阁:“愚民之好勇斗狠者,溺于邪慝,转相慕效,纠伙结盟,肆行淫暴,概由看此等书词所致。”道光皇帝也曾指出:“刑讼之日繁,奸盗之日炽,未必不由于此。”这从侧面说明
A.清代小说冲击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B.通俗小说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日增
C.小说是导致社会混乱的主要原因
D.文化专制阻碍了清代小说的发展
4.
汉初歌谣唱道:“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这一变化表明
A.黄老之学不能适应汉代社会的发展
B.汉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治国方略的变化
C.统治思想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儒家思想比道家思想更有利于社会发展
5.
历史叙述一般包括史料呈现、史实陈述和历史解释等。下表是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李贽形象的历史叙述。这些不间的历史叙述反映出
李贽形象
形象特点
评论者(生卒年代)
“异端”、“妖孽”、“罪人”、“小人”
离经叛道、带坏士风、颠倒是非
黄宗羲(1610—1695)
乱天下、导致国家灭亡
方以智(1611—1671)
反封建反专制的斗士
具有人道主义等,又有封建主义的局限性
侯外庐(1903—1987)
思想具有近代原理和近代精神的思想家
发现新的人伦物理,突破儒家的伦理规范,提倡具有近代意识
岛田虔次(1917—2000)
 
A.时代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解释
B.历史解释目的在于揭示历史事实
C.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
D.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揭示历史本质
6.
宋书版刻风格多样,浙本多用欧体,蜀本多用颜体,江西刻本则欧、柳兼具。清末民初,西泠印社仿刻宋版字体、拼版印刷,是为“仿宋体”的由来。据此可知
A.宋代活字印刷得到广泛应用
B.宋代书法崇尚唐楷法度
C.宋体是书法和雕版技术结合的产物
D.仿宋体具有多种字体字形
7.
明朝时对数学理论的研究处于停顿乃至衰退状态,但实用数学普及程度却超越以前的任何一个朝代。民间出现了大量内容浅显、切近实用的数学书籍,书中将公式和法则编成口诀,使之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推广。材料中明朝数学的演变
A.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B.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推动古代数学向纵深发展
D.表明明代数学成就落后于西方
8.
元代绘画中,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因为元代未设而院,除少数专业画家直接服务于宫廷外,大都是身居高位的士大夫画家和在野的文人画家。由此可以推断“士大夫画家”和“文人面家”的画风是
A.多表现自身的生活环境、情趣和理想
B.直接反映社会生活、准确刻画人和事物
C.面向生活,朴实热烈,色彩鲜艳细腻
D.崇尚写实,追求形似,且以工整为特点
9.
朝野并存、五方杂处的京师文化,使它融会了宫廷趣味与民问精神、南方风情与北方神韵。就创作而言,虽然没有出现过能与关汉卿相婕美的大家,但它的意义在于民众喜闻乐见,能寓教于乐。这里的“它“应是指
A.宋词
B.元曲
C.明清小说
D.京剧
10.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甲骨文及周代的金文中画人坐形,则席地,乃殷、周同俗。兵器戈、矛、弓、矢、刀等,甲骨文与周代金文无殊。殷、周同用贝为货币,“贝”字常见于甲骨文及周代金文中。这表明
A.商周的风俗完全一致
B.甲骨文是古老的成熟文字
C.文化的发展有其渊源
D.周代的文化水平高于商代
11.
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由此可知,还魂纸
A.生产遍布全国各地
B.制造工艺更加复杂
C.降低了生产成本
D.提高了纸张质量
12.
下表为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的对比。这反映出当时东西方
中国
西方
1596年刊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1637年刊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1639年刊出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1642年刊出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1543年刊出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1628年刊出哈维的《血液循环论》
1632年刊出伽利略的《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1687年出版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A.科技发展水平不同
B.文化间的交流加深
C.社会发展趋势不同
D.政治体制本质差异
13.
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各国最为详尽之书,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认为中国在地理上虽不居“正中”,但是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由此可以说明魏源
A.主张全面学习西学
B.思想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
C.力主固守华夏传统
D.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思想
14.
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