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金人入主中原到元人统一全国,异族的音乐大量流入,汉族地区原有的音乐便与这种外来音乐相结合,产生新变,同时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歌词,这就是所谓“北曲”,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元曲”。其后,这种曲子一面用于杂剧,成为剧中的唱词,一面作为独立的抒情乐歌,也就是“散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散曲”产生的原因有哪些?(不得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归纳“元杂剧”发展的原因。(不得抄原文)
(3)根据材料三,分析“元杂剧”创作中心转移到南方杭州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四,分析元杂剧在南方“未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根据四则材料,说明什么是“元曲”?
材料一从金人入主中原到元人统一全国,异族的音乐大量流入,汉族地区原有的音乐便与这种外来音乐相结合,产生新变,同时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歌词,这就是所谓“北曲”,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元曲”。其后,这种曲子一面用于杂剧,成为剧中的唱词,一面作为独立的抒情乐歌,也就是“散曲”。
——引自《中国戏剧发展简史》
材料二元蒙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不仅断绝了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可能,而且把他们贬到低下的地位。这些修养颇高的文化人,被沉入社会底层。在疏远经史,冷淡诗文的无可奈何之中,他们只有到勾栏瓦舍去打发光阴、去寻求生路。于是,新兴的元杂剧意外地获得一批又一批的专业创作者。这些落魄文人共同创造着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与从前的偏于抒发主观心绪意趣的诗词不同,元杂剧以广泛反映社会为已任。显然,这是由于作家们长期生活于闾巷村坊,对现实有着深切了解和感受的缘故。——引自《中国戏剧发展简史》
材料三元统一全国后,由于南方城市经济的固有优势,北方杂剧作家纷纷漫游或迁居南方,南方籍文人也纷纷染指杂剧创作。大致到大德末年以后,杂剧创作活动的中心逐渐由大都转移到杭州。——引自《中国戏剧发展简史》
材料四元杂剧在城市经济发达的南方未能获得更大的发展,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杂剧虽然在元统一以后成为全国性的文艺样式,但它毕竟原产于北方,和北方的方言、音乐、民俗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杂剧创作的中心转移到南方以后,对它的继续生长必然有所不利。虽说杂剧作为主要戏曲种类的地位一直延续到明代前期,但它最后还是被从南戏发展起来的传奇所取代,这和地方文化的背景显然有很大的关系。——引自《中国戏剧发展简史》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散曲”产生的原因有哪些?(不得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归纳“元杂剧”发展的原因。(不得抄原文)
(3)根据材料三,分析“元杂剧”创作中心转移到南方杭州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四,分析元杂剧在南方“未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根据四则材料,说明什么是“元曲”?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表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君民关系”的言论汇编

材料二 唐太宗一即位就声明,要“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并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1)材料一体现了植根于中华文化悠久历史传统中的哪一理念?依据材料一中概括该理念的具体内容。(不得摘抄原文)
(2)材料二中唐太宗是如何看待君民关系问题的?其出发点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与谭嗣同对于君民关系认识的相同之处。根据材料四,指出谭嗣同在君民关系认识上有何发展?
材料一 下表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君民关系”的言论汇编

材料二 唐太宗一即位就声明,要“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并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指普天下的民众,下同。)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古之人君)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 释其害。……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四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天下无有因末而累及本者,亦岂可因君而累及民哉!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摘编自谭嗣同《仁学》
请回答:(1)材料一体现了植根于中华文化悠久历史传统中的哪一理念?依据材料一中概括该理念的具体内容。(不得摘抄原文)
(2)材料二中唐太宗是如何看待君民关系问题的?其出发点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与谭嗣同对于君民关系认识的相同之处。根据材料四,指出谭嗣同在君民关系认识上有何发展?
3.
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先驱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
——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材料一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
——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单选题- (共19题)
4.
宋人邢昺上疏称:“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今(雕)板大备,士庶之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这说明
A.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 | B.儒者地位迅速提高 |
C.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 | D.儒学得到广泛传播 |
5.
“他们从旁观察世局,认真思索宇宙的真相,使用着抽象度高且不带意识形态的执着的语言,描述天道与人事变化的法则,属于原理性研究的层次是他们的专长”这一评价是针对
A.儒家 | B.道家 | C.法家 | D.墨家 |
6.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宋元时期)由于所有的官员和富商也住在城市里……高雅文化自然因此也大大都市化了,其口味与心态都具有市民化的特征”。下列文化成就不能体现这一特征的是
A.柳永的词雅俗并陈,适应娱乐场所的需要 |
B.关汉卿的《窦娥冤》大量使用白话、方言 |
C.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的市井生活 |
D.王冕的《墨梅图》强调表现个性,追求神韵意趣 |
7.
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A.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 | B.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 |
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 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
8.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以上材料反映了( )
①竹简和丝帛是重要的书写材料,但使用不便
②“蔡侯纸”材料易得且便宜
③汉代纸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④造纸术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之一
①竹简和丝帛是重要的书写材料,但使用不便
②“蔡侯纸”材料易得且便宜
③汉代纸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④造纸术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之一
A.①②③ | B.①②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9.
余秋雨在《中国文脉》中说“有祭祀,有抱怨,有牢骚,但主要、最拿手的,是在世俗生活中抒情。其中抒情最出色的,是爱情。这种爱情那么‘无邪’,既大胆又羞涩,既温柔又敦厚,足以陶冶风尚”。下列作品符合上述评论的是
A.《红楼梦》 | B.《离骚》 | C.《诗经》 | D.《窦娥冤》 |
10.
昆曲作为我国古典词曲艺术仅存的活化石,其蕴含的抄写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是其他任何剧种都无法匹敌的。但是被尊为“雅部”的昆曲在国家养、文人捧、皇上听的情况下,却在晚清被京剧取代了主流戏曲的地位。这主要是因为京剧
A.蕴含更高艺术价值 |
B.得到西方人的认可 |
C.符合晚清政治需要 |
D.迎合民众文化需求 |
12.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对明清小说这样写道:“明之中叶……小说出现得很多,其中有两大主流:一、讲神魔之争的;二、讲世情的。”“清代的小说之种类及其变化,比明朝的多……现在只可分做四派来说一个大概……、拟古派;二、讽刺派;三、人情派;四、侠义派。”其中,与明代中叶“讲神魔之争的”及清代“拟古派”相对应的作品分别是()
A.《西游记》、《聊斋志异》 | B.《水浒传》、《红楼梦》 |
C.《封神传》、《三国演义》 | D.《儒林外史》、《三侠五义》 |
13.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
14.
《新青年》经常刊登介绍自然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迹,介绍生物的起源、医学、生理、体育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用朴素的语言讲解“猴子变人”的规律,宣传宇宙是可以认识的,物质是实在的等唯物主义观点。材料说明《新青年》旨在
A.借助天演论宣传革命思想 |
B.将启蒙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
C.大力弘扬民主和自由思想 |
D.把反迷信作为反封建的重要内容 |
15.
美国学者费正清和赖世和认为,“中国初斯的近代化,着手强健有力,在今日也令人感到卬象深刻。和日本成为对比仅在以后发生,如果1860年间外人赌‘成败胜负’的话,他甚至可以在相反的方向下注”。能让“外人”“在相反的方向下注”,主要是由清政府开始了
A.“师夷长技以制夷” |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C.“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 D.“详晰甄核,仿行宪政” |
16.
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田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 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
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 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
17.
著名政治活动家梁启超曾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 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下列对其中“旧心理”和“新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
A.儒家文化和君主立宪 | B.儒家文化和民主共和 |
C.程朱理学和开明君主 | D.程朱理学和民主科学 |
18.
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人物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疾呼:“国人而欲脱蒙味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表明陈独秀放弃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念 |
B.民主与科学是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旗帜 |
C.新文化运动更为关注民众教育和政治启蒙 |
D.有利于破除中国传统旧思想对人们的束缚 |
19.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总结鸦片战争的教训时说:“以无律无谋之兵,即尽得夷炮夷艘,遽可大洋角逐乎?不知自反,而惟归咎于船炮之不若,是疾误庸医不咎方,而咎药材之无力也。”由此可知,魏源认识到
A.中国需要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 |
B.军事武器落后是导致中国失败主要原因 |
C.战争失败的根源在于制度层面 |
D.军队腐败和指挥失误是战争失败的主因 |
20.
“中国惟以君权治天下而已。若雷厉风行,三月而规模成,三年而成效著。泰西三百年而强,日本三十年而强,若皇上翻然而全变,吾中国地大人众,三年可成。”上述材料体现了康有为
A.迫切的救亡心情 |
B.科学的强国主张 |
C.理性的皇权意识 |
D.盲目的媚外心理 |
21.
民国时期有人撰文说:“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因此时时被那些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文中“洒水清道”的人应该是
A.魏源 |
B.康有为 |
C.梁启超 |
D.陈独秀 |
22.
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9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