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至宋代,除却吕家韩家少数几个家庭外,门第传统全消失了。农村子弟,白屋书生,偏远的考童,骤然中式,进入仕途,对实际政治自不免生疏扞格(hàngé,抵触,格格不入),至于私人学养,也一切谈不上。……宋代考试制度,是远比唐代严格了,那时则有糊名之制,所凭则真是考试成绩。其实考试成绩,只是一日之短长,故有主考官存心要录取他平日最得意的门生从学,而因是糊名,寻觅不出该人之卷,而该人终于落第的。如是则考试防制严了,有时反得不到真才。……宋代则因经历五代长期黑暗,人不悦学,朝廷刻意奖励文学,重视科举,只要及第即得美仕,因此反而没有如唐代般还能保留得两汉以来一些切实历练之遗风美意。……于是有许多人出来想把此制度改革。第一是想把学校教育来代替考试,这是最关重要的。考试只能选拔人才,却未能培养人才。……第二是想把考试内容改变,不考诗赋,改考经义。……但改革后却所得不偿所失,考经义反而不如考诗赋。王荆公因此叹息,说本欲变学究为秀才,不料转变秀才为学究。……直到晚清,西方人还知采用此制度来弥缝他们政党选举之偏陷……幸而孙中山先生,重新还把此制度提出,列为五权之一,真如宝器抛掷泥土,重新捡起。……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指出宋代考试制度的不足。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王安石是如何解决这些不足的?你如何看待王安石的教育改革?
材料:至宋代,除却吕家韩家少数几个家庭外,门第传统全消失了。农村子弟,白屋书生,偏远的考童,骤然中式,进入仕途,对实际政治自不免生疏扞格(hàngé,抵触,格格不入),至于私人学养,也一切谈不上。……宋代考试制度,是远比唐代严格了,那时则有糊名之制,所凭则真是考试成绩。其实考试成绩,只是一日之短长,故有主考官存心要录取他平日最得意的门生从学,而因是糊名,寻觅不出该人之卷,而该人终于落第的。如是则考试防制严了,有时反得不到真才。……宋代则因经历五代长期黑暗,人不悦学,朝廷刻意奖励文学,重视科举,只要及第即得美仕,因此反而没有如唐代般还能保留得两汉以来一些切实历练之遗风美意。……于是有许多人出来想把此制度改革。第一是想把学校教育来代替考试,这是最关重要的。考试只能选拔人才,却未能培养人才。……第二是想把考试内容改变,不考诗赋,改考经义。……但改革后却所得不偿所失,考经义反而不如考诗赋。王荆公因此叹息,说本欲变学究为秀才,不料转变秀才为学究。……直到晚清,西方人还知采用此制度来弥缝他们政党选举之偏陷……幸而孙中山先生,重新还把此制度提出,列为五权之一,真如宝器抛掷泥土,重新捡起。……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指出宋代考试制度的不足。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王安石是如何解决这些不足的?你如何看待王安石的教育改革?
2.单选题- (共2题)
2.
顾炎武认为儒家的本旨,“其行在孝悌忠信”,“其职在洒扫应对”,“其用之处在出处、去就、交际”,“其施之天下在政令、教化、刑罚”,“今传于世者,皆外人之学,非孔子之真”。这折射出顾炎武
A.对理学和心学的彻底否定 |
B.从传统儒学遗产中寻找出路 |
C.对传统儒学的考证辨伪 |
D.以孔孟儒学来维护君主专制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