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江西省铅山一中弋阳一中高二上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706961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1/13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斯宾塞尔曰:“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
——严复《天演论》
材料二
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不必白费金钱派什么留学,办什么学校,来研究西洋学问.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象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要想两样并行,必至弄得非牛非马,一样不成.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载《新青年》第5卷第1号)
材料三
我们对于旧有的学术思想,积极的主张只有一个——就是“整理国故”.整理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工夫。
——胡适《新思潮的意义》(载《新青年》第7卷第1号)
(1)据材料一,分析指出维新派论“变”的两个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
(2)概括指出材料二对“新”“旧”问题的看法.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的观点有何不同?陈独秀和胡适的观点在当时各有何可取之处
(4)今天我们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2.简答题(共1题)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黄宗羲﹑顾炎武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资产阶级思想家孟德斯鸠﹑卢梭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有“民本”而无“民主”的思想元素.“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中国人接受和传播“民主”,最初也是把它说成与“三代法度”相符,与“君主”掺和在一起,视为“君民共主”甚至“为民做主”。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
材料三
孙中山在广州,曾系统地演绎了他的理想:中国应有一个民治﹑民有﹑民享的国家,而其政府则在三权鼎立的模式外,还有两个独立的权力——继承中国文官传统的监督权(御史纠弹)与人事权(考试与督责).
——摘自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1)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不同之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人对民主的认识及其成因。
(3)材料三孙中山的民主思想较之材料二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3.单选题(共15题)

3.
《林则徐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及其影响探析》中说:“洋务派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编练了新式海军和陆军,创办了一些新式的学校,翻译了一批西洋书籍,向海外派遣了一批留学生,培养了一些技术人才……所有这些实践活动,都可以看出林则徐探索思想的影响子.”作者认为
A.林则徐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B.洋务派完全按照林则徐的思想进行学习西方的活动
C.林则徐和洋务派都没有看到封建制度的落后性
D.洋务运动体现了林则徐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4.
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要想称“义”,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他认为虔诚的信仰来自崇敬上帝和对于《圣经》的心领神会;他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和上帝交往,不需通过教会和教士的媒介.这种主张实质上
A.认为教会的权力高于国家的权力
B.否定了教皇和封建教会的权威
C.使人文主义思想开始广泛传播
D.以无神论取代宗教信仰
5.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中西方道德教育思想的奠基人.他们在面对各自社会的危机时,不约而同地把道德教育作为挽救社会的方法:认为道德衰败是社会败落的根源,要拯救社会也只有依靠道德重建.孔子和苏格拉底
A.都主张“美德即知识”
B.都在反思道德的社会意义
C.都主张实行民主政治
D.都力图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6.
普罗泰格拉提出“知识就是感觉……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他的这种主张
A.强调了人在世界和社会的中心地位
B.过分追求功利,忽视了道德的重要性
C.使人从宗教和神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
D.体现了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
7.
卢梭认为,意志要么是公意,要么不是;它要么是人民共同体的意志,要么就只是一部分人的。在前一种情形下,这种意志一经宣布就成为一种主权行为,并且构成法律。在第二种情形下,它便只是一种个别意志或者是一种行政行为,至多也不过是一道命令而已。这种思想实际上是主张
A.天赋人权
B.主权在民
C.社会契约
D.法律至上
8.
唐穆宗问柳公权,“笔何尽善?”意思是,写字要怎么样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柳公权回答道,“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对于柳公权所谈论的正书,理解正确的是
A.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B.开始出现于秦朝,通行于汉魏时代
C.形成于汉末,字形方正,规矩严整
D.变化丰富,最能表现书法家的感情
9.
南宋名臣文天祥在《扬子江》中写道:“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对诗句中“磁针石”的理解正确的是
A.南宋时开始被用于航海
B.最早是用来看风水的工具
C.使靠冷兵器的封建城堡不堪一击
D.促进远洋航行迎来地理大发现
10.
“上帝有三个苹果,第一个苹果,诱惑了夏娃,人类自此繁衍开来.第二个苹果,砸中了牛顿,人类步入工业时代.第三个苹果,被乔布斯咬了一口,于是,人类有了Macintosh﹑iPod﹑iPhone﹑iPad”由此可知牛顿的贡献在于
A.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改变了古希腊科学家关于运动的概念
B.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确认了物体宏观运动的规律
C.使物理学发生革命,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D.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取得革命性进步,为现代物理学奠基
11.
《物种起源·导言》中说:我们可以推想得到,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这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但是如果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仍然是难以令人满意.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自然界中生物物种是不断进化演进的
B.自然界中生物物种的进化会有变异发生
C.不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物种都会进化
D.研究证明生物物种的进化过程难度很大
12.
傅斯年在《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之风格》中写道:“在五四前若干时,北京的空气,已为北大师生的作品动荡得很了,北洋政府很觉得不安.”这说明新文化运动
A.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流
B.动摇了北洋政府的思想统治
C.是五四运动发生的直接原因
D.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普遍接受
13.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作者意在揭示
A.古代物质生产贫乏,人民生活在饥饿线上
B.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猛烈抨击旧道德
C.儒家思想使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D.批判古代史学著作的弊端,提倡新文学
14.
张之洞主张在学习西方文化时,须“政﹑艺兼学”,“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西政也;算﹑绘﹑矿﹑医﹑声﹑光﹑化﹑电,西艺也”都需要中国认真学习.即便议会政治,在中国“学堂大兴,人才日盛”之后,也可“议之”.张之洞
A.认识到学习西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B.主张废除君主制,实行议会制
C.主张学习西方科技维护封建统治
D.认为应以资本主义文明取代中国文明
15.
1894年,大学毕业两年的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了多项改革救国的建议,但遭到了拒绝,失望之余,孙中山回到了檀香山,创办了生平首个革命组织——兴中会.由此可见孙中山
A.希望清政府进行改革救国危亡
B.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
C.由希望改革发展为主张革命
D.三民主义的革命思想正式形成
16.
孙中山说:“实行社会主义之日.即我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我中华民国之国家,一变而为社会主义之国家矣。”这说明孙中山
A.主张把中国建成社会主义国家
B.在革命道路选择上举棋不定
C.受到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
D.革命的目标是解决民生问题
17.
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