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曲阜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706946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12/10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的监举制度主要分为两种。一种走御史台制度,御史台为全国最高监察机构,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代表皇帝,监察百官,是皇帝自上而下的监督、统治百官的一种工具;凡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不法之事,无所不察、无所不纠。另一种监察制度是谏官制度,谏官的监察则是自下而上的。以皇帝为监察对象。皇帝的个人生活直至王国大政都在谏议之列;还封立帝失宜的诏命,驳正臣下有违误的奏章。这样就形成了以上察下,以下督上的双向监察机制。
——摘编自吴胜娟《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的英国,由于当时的社会制度仍然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不少昏庸无能之辈在国王的庇护下仍然在政府中身居要职,政治丑闻屡见不鲜。由于英国实行政党轮流执政制,无论哪个政党在竞选中获胜上台,都把官职作为奖品在自己的支持者中进行分配……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一个廉洁而有效率的政府保护他们的利益和经济发展,近代公务员制度逐渐产生了。19世纪,英国政府对公务员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反腐法律的国家。迄今为止它通过的最重要的反腐败立法包括:1889年的《公共机构构政行为法》、1906年通过的《防止腐败法》等,二战后通过的多部法令中均有针对政府官员腐败行为的法律条文。在英国,政府对议会负责,议会有权对政府进行监督,其具体权力包括质询权、调查权、例阁权和弹劾权等。英国的司法机关完全独立于政府,不受政府管辖。在英国,舆论和新闻媒体素有对政府进行监督和批评的传统。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是对政府滥用职权的一种有效制约,使腐败行为更容易暴露在阳光下,因而在实际上对腐败行为起到了威慑作用。
——摘编自李靖《英国的反腐败机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监察机构的职责,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现代英国建立反腐败制的背最及其成功推行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完善我国监察制度建设的看法。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
明末清初
地理
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数学
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天文历算
汤若望、徐光启编订《崇祯历书》
水利技术
熊三拔、徐光启合译《泰西水法》
火炮制造
徐光启将火炮运用到辽东战场
欧洲古典哲学
李之藻、傅汎际合译《谈天》(亚里士多德著)
艺术
西方绘画技法、西洋乐器、教堂、圆明园
鸦片战争后
林则徐(钦差大臣)雇人翻译《四洲志》《各国律令》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上海同文馆(均为清政府所办)
李善兰翻译《方圆阐幽》、《垛积比类》
徐寿翻译《化学鉴原》
华蘅芳翻译《地学浅识》
徐建寅翻译《声学》《电学》
甲午
战争后
大同译书局(梁启超自办)、译书出版社(留日学生自办)
严复翻译《天演论》(赫胥黎著)、《原富》(亚当·斯密著)
马君武翻译《卢梭民约论》(即《社会契约论》)
杨廷栋翻译《万法精理》(孟德斯鸠著)
民国以后
陈独秀翻译《现代文明史》(法国薛纽伯著)
胡适翻译《最后一课》(都德著)、《弑父之仇》(莫泊桑著)
 
(注: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同时也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从材料中提取两个时期或两个时期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单选题(共19题)

3.
公民大会是全体雅典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的最高权力机关,五百人议事会、十将军委员会等隶属于它,对它负责。公民大会的决议是最后的权威栽断。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主权在民
B.直接民主
C.民主监督
D.依法执政
4.
古罗马的法律谚语:“所谓正义,主要的不是关于实际规则的对或错。人类的正义,是要求同样的事情,按同样的规则来处理,而且这种规则应能适用于一切人,适合于一切人与生俱来的本性。”这一法律谚语主要体现了古代罗马法律遵循
A.证据法则
B.民主法则
C.程序法则
D.自然法则
5.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众议员的任期为两年,每两年全部改选一次,而参议员任期是六年,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这一规定
A.保证代表的广泛性和政策的延续性
B.兼顾大州和小州的利益
C.防止立法工作草率从事
D.充分发挥两院的制约与平衡作用
6.
“玛丽安”(Marianne)是法国的标志,但在历史上她的命运却不尽相同。法国大革命时期,“战斗的玛丽安”形象影响法国各地;第二帝国时期,对玛丽安形象的描绘被迫转入地下;1880年,玛丽安的雕塑被置于巴黎市政厅前。从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判断玛丽安最可能是
A.法国时代女性的代表
B.法国民族的象征
C.法国自由民主的象征
D.法国贵族的代表
7.
《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充分的革命性,“给资本主义萌芽开阔了发展的场所”。这一评价是基于《天朝田亩制度》
A.与《资政新篇》的主张异曲同工
B.顺应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
C.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实现了农民阶级“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8.
“合议即成,举国争商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即成”是在哪次战争之后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D.八国联军侵华之后
9.
教育部要求,2017年春季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十四年抗战”主要是基于
A.抗战的民族性和完整性
B.中共抗战的历史功绩
C.突出东北抗战的重要性
D.中国抗战的长久悲壮
10.
1963年,***提出发展“两个中间地带”,即“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一外交策略的提出所产生的影响是
A. 亚非会议的顺利召开
B.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推进了新型区域合作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初步提出
11.
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总是把对土地和人口的直接控制放在他全部行动的首位,“限田”、“占田”、“均田”、“方田”等记载,史书中接踵而至,承继不断。统治者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巩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
C.稳定基层统治秩序
D.限制封建地主对农民剥削
12.
侯建新在《社会转烈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说:“他们(微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徽商这种做法
A.冲出了重农抑商的观念
B.补充和强化了自然经济
C.是宗法制度动摇的体现
D.是政治地位下降的反映
13.
据载,山东济宁清初开始种植烟草,道光年间济宁“环城四五里皆种烟草……大约膏腴皆为烟所占,而五谷反为瘠上”。山东寿光等地亦“转相慕效”“不数年而乡村遍植,负贩者往来如织”。这反映出当时山东
A.深受列强贩卖烟土的毒害
B.手工卷烟技术领先于全国
C.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解体
D.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14.
“被工业革命推上权势顶峰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中大多数……没有光荣的族谱和坚强的后盾……自己穷困潦倒。在工业革命的风暴中,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计算和心狠手辣开办工厂,在社会财富的梯级上越爬越高。”如果引用这段材料,最适合作为下列哪一论题的论据
A.论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结构的影响
B.论英国最先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
C.论英国何以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D.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15.
下而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主要目的是满足市场需要的是
A.宋代官窑
B.家庭手工业
C.福州船政局
D.发昌机器厂
16.
古希腊某一思想家认为,“一切别的东西都系于灵魂,而灵魂本身的东西,如果它要成为善,就都系于智慧。”该思想家
A.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B.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C.鼓励人们独立的理性思考
D.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
17.
卢梭说:“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在这一集体中,个体虽然和整体联系在一起,但依然自由如初,只听从自己的意志。”这一材料表明他主张
A.国家权力应相互制约与平衡
B.人不应视他人为自己的工具
C.实行资产阶级的开明君主制
D.利用社会契约保障人民权利
18.
1913年,康有为等在山东曲阜召开孔教会第一次全国大会。与此同时,全国各地还相继成立了一些名目不同的尊孔组织,如“孔社”、“宗圣社”、孔道会”等。时人张尔田在《为定孔教为国教事敬告两院议员》中主张:“欲谋长治久安,非从根本上解决不可。”这从侧面反映了
A.民从参政意识普通提高
B.民国政府维护宗教信仰自由
C.启发民众觉悟的迫切性
D.“尊孔复古”逆流终究不得人心
19.
20世纪初,孙中山在《排外与国际法》一文中提到:“各国交际,未尝不视国力之强弱以为进退,而相与结不对等之约”“不平等条约”概念呼之欲出。这反映了孙中山
A.看清了列强侵略的本质B.已明确提出反帝的要求
C.具备一定国家主权意识D.主张废除不平等的条约
20.
陈旭麓先生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是“楫美追欧”的结果。其具体求现为
A.以二权分立限制总统权力
B.以启蒙思想反对封建专制
C.以三民主义实现民族平等
D.学习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21.
在中国思想文化第一个枝繁叶茂期,有思想家针对“百家异说”局面,认为人的认识应当力避“私(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其观点旨在表达
A.倡导独立思考精神
B.不同学派应相互竞争
C.吸收各家思想精华
D.理论认识应格物致知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