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赡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针对“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朝前期相比,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材料一 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赡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针对“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
材料二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发生动摇。王朝国家认同出现严重危机。甲午战争后,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族国家观念,他深刻地认识到,国家欲立于民族国家之林。就必须获得广大民众认可,成为一个统一强大的民族国家。并在中国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国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意识。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的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采取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采取这些举措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朝前期相比,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2.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按《中国历史大辞典•清史卷》的解释:“火耗,明清附加税之一,原为铸造钱币时,金属经火熔炼所出之损耗。”火耗银,由纳税人承担。而州县官征收钱粮加耗抵补实际损耗的余额即“耗羡”。顺治元年七月八日,摄政王多尔衮就曾在谕令中发出“如有官吏朦胧混征暗派者,察实纠参,必杀无赦”的警告。康熙帝在晚年就曾对臣下陈瑸说:“加耗原是不好,若禁绝了,恐州县官又别生弊端取钱,重戥私派必不能免。”又认为“居官但在地方安静,即于火耗些微取之,有何不可”。
雍正二年,诺珉被任命为山西巡抚,其到任后,积极清查亏空,题参追赔,对耗羡归公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规划,其要点包括:“
(1)减火耗、定火耗率,将火耗公提司库;
(2)用火耗银弥补无着亏空;
(3)筹措公费;
(4)增设官员养廉。”诺珉此折一到中央,雍正帝极为赞许,认为”耗美归公”一法是一项综合性的地方财政改革,对于改变当时所面临的财政经济问题不失为一剂良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耗羡归公制度改革的历史作用。
材料 按《中国历史大辞典•清史卷》的解释:“火耗,明清附加税之一,原为铸造钱币时,金属经火熔炼所出之损耗。”火耗银,由纳税人承担。而州县官征收钱粮加耗抵补实际损耗的余额即“耗羡”。顺治元年七月八日,摄政王多尔衮就曾在谕令中发出“如有官吏朦胧混征暗派者,察实纠参,必杀无赦”的警告。康熙帝在晚年就曾对臣下陈瑸说:“加耗原是不好,若禁绝了,恐州县官又别生弊端取钱,重戥私派必不能免。”又认为“居官但在地方安静,即于火耗些微取之,有何不可”。
雍正二年,诺珉被任命为山西巡抚,其到任后,积极清查亏空,题参追赔,对耗羡归公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规划,其要点包括:“
(1)减火耗、定火耗率,将火耗公提司库;
(2)用火耗银弥补无着亏空;
(3)筹措公费;
(4)增设官员养廉。”诺珉此折一到中央,雍正帝极为赞许,认为”耗美归公”一法是一项综合性的地方财政改革,对于改变当时所面临的财政经济问题不失为一剂良方。
——摘编自王晓萍《浅析耗羡归公与清朝财政制度的关系》
(1)根据材料,概括清初统治者对“耗羡”征收态度的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耗羡归公制度改革的历史作用。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司马迁(前145—约前87年),史学家、文学家,年轻时候,曾受教于当世大儒董仲舒和孔安国。前126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两湖、江浙、齐鲁等地游历,了解了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逸事以及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其父逝世后,继任太史令,“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前99年,司马迁因替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说情,触怒汉武帝,被下狱施以官刑,出狱后忍辱继续创作完成《史记》。《史记》采用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上计轩辕(黄帝),下至于兹……凡百三十篇。”“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使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易其书”。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司马迁创作《史记》的价值。
材料 司马迁(前145—约前87年),史学家、文学家,年轻时候,曾受教于当世大儒董仲舒和孔安国。前126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两湖、江浙、齐鲁等地游历,了解了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逸事以及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其父逝世后,继任太史令,“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前99年,司马迁因替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说情,触怒汉武帝,被下狱施以官刑,出狱后忍辱继续创作完成《史记》。《史记》采用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上计轩辕(黄帝),下至于兹……凡百三十篇。”“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使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易其书”。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有利因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司马迁创作《史记》的价值。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针对“华夷之辨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朝前期相比,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材料一 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针对“华夷之辨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
材料二 自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梁启超认为,“夫所谓……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采取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采取这些举措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朝前期相比,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2.论述题- (共1题)
5.
从总体的方面来看,首先要根据社会性质断限,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地阐明历史发展的过程和规律。从具体方面来说,比如从某一性质的社会历史过程来看,则必须从经济状况、政治状况、阶级关系、民族关系、中外关系(对外关系)等多方面作综合考察,以确定其本身的断限。
——摘自白寿彝《史学概论》
选择材料中的社会性质、经济状况或者对外关系两个角度、去对世界近代史进行断限并阐明理由(断限:确定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即上限、下限)。(要求:断限清晰、史论结合)3.单选题- (共31题)
6.
公元前6世纪初古希腊的“公益捐獻制”,是城邦举办文化娛乐活动时,根据收入或资产向富有公民征收不定税额的制度。公益捐献的项目很多,主要包括戏剧比赛、合唱队和歌舞培训等费用,还有战争、祭祀、节庆活动等费用开支。这种制度
A.提高公民文化修养,促进民主政治完善 |
B.缓和公民内部矛盾,加强城邦的凝聚力 |
C.增进了城邦间交流,营造城邦友好氛围 |
D.推进社会精英的责任感和公民爱国热情 |
7.
公元前357年,罗马把借贷的最高利息限定为1/12,10年以后又把原有利率减半,公元前344年,通过延期债务偿付令,宣布禁止高利贷。公元前326年,通过新的法案,“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是人身作为其借款的抵押品”。这此变化说明了古罗马
A.依靠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关系 |
B.坚持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和自由平等的原则 |
C.制定万民法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
D.不断完善公民法,调整借贷关系 |
9.
“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穿越时空,轻拂史尘,我们不难发现历史上的诸多不同时代、不同区域内的事情有着诸多的相同点或者相似点。如对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进行比较,我们就不难发现
A.都是民主与封建专制斗争的结果 |
B.都使本国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
C.都是工业近代化的产物 |
D.都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
10.
中国共产党发布指示提出“逼蒋抗日”的方针,党中央赞成建立“民主共和国”,“苏区可成为统一民主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红军将服从统一的军事指挥”。这份指示应发布于
A.九一八事变前 |
B.西安事变前夕 |
C.七七事变前夕 |
D.八一三事变后 |
11.
孙中山说:“天赋人权,男女本非悬殊,平等大公,心同此理……女子将来之有参政,盖事所必至。”据此,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破天荒地宣布赋予几千年来备受歧视的妇女以参加各级政权的权利。这反映了
A.女子从此获得了参政民主权利 |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
C.妇女有了维护权利的民主意识 |
D.辛亥革命使民主政治得到发展 |
12.
“这文件之所以鼓舞人民,是因为人民希望一劳永逸地消灭清朝农村社会无情的经济竞争和剥削,而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总的说来……平等主义社会使命至少跟它的种族排满主义一样有吸收力。”这一评论提到的“文件”
A.充分调动农民阶级的生产积极性 |
B.反映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诉求 |
C.激发农民阶级开展反帝爱国运动 |
D.兼具革命性和空想性的双重特点 |
14.
如下图所示,恩格斯对资本主义认识的修正可以用来证明


A.历史评价易受到人的主观意识干扰 |
B.两次工业革命对科学理论产生的贡献 |
C.历史叙述真实性易受时代因素影响 |
D.科学革命理论具有自我完善的特征 |
15.
根据7月17日周恩来同志一天的行程安排表,推断当时周恩来主要是为了


A.以“求同存异”推动万降会议的顺利召开 |
B.争取各国支持理解第26届联合国大会提案 |
C.和平解决朝鲜半岛问题与印度支那问题 |
D.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举行中缅会谈 |
16.
宣传画是“看得见”的历史。图1和图2分别宣传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美国的某项措施,两者都


A.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 B.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
C.有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 D.合理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
17.
据记载,东汉豪强田庄控制大量依附人口。每年春耕前后,庄园主“赈赡穷乏,务施九族,自亲者始”。秋收前后,“存问九族孤寡老病不能自存者”,对同宗贫困而死者则纠合宗人,合族收葬。冬月腊日,“请召宗族、婚姻、宾旅、讲好和礼,休农息役。”这一现象
A.加快了土地租佃关系的形成 |
B.淡化了农村的宗法宗族观念 |
C.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 |
D.促进了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 |
18.
2019年6月,之所以《纽约时报》、《经济学家》、《金融时报》、《卫报》等西方主流媒体纷纷刊文,批评美国政府滥用关税“大棒”,升级贸易摩擦,是因为美国政府这一行为
A.阻碍了西欧国家加快联合进程 |
B.破坏了以规则为基础的贸易秩序 |
C.违背了关贸总协定的基本规则 |
D.错失了当今国际经济发展新形势 |
19.
据《宋会要辑稿》载,北宋中期全国年上供丝绸总计355万匹,东南和四川共计257万多匹,占全国2/3,其中仅江浙一隅就达125万多匹,占全国1/3以上,丝绵则超过2/3,而北方各地仪占1/4。据此可知,北宋中期
A.北方经济逐渐走向没落 |
B.南北方经济水平逐渐趋于一致 |
C.经济发展促进丝织业重心转移 |
D.南方的文化影响力上升 |
20.
1883年,恩格斯在致德国社会民主党人爱·伯恩施坦的信中说:“远距离输电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它终将成为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恩格斯旨在说明
A.电力推广将导致阶级斗争的终结 |
B.科学技术对社会变革的重要影响 |
C.发展电力是德国革命成功的关键 |
D.电气技术取代蒸汽技术的必要性 |
21.
“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这说明了
A.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 | B.欧洲出现“价格革命” |
C.欧洲出现“商业革命” |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
23.
下列选项,对下表的正确解读是
近代中国国内市场商品情况
近代中国国内市场商品情况
| 1890年 | 1908年 | 1920年 |
市场商品总值(单位:亿两) | 11.74 | 22.99 | 66.10 |
市场商品中洋货所占比重(%) | 12.09 | 21.64 | 12.84 |
A.市场商品总值增长主要是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 |
B.洋货所占比例子上升是因为上海等东南沿海通商口岸的开放 |
C.市场商品总值增长最快时期主要是由于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 |
D.洋货所占比重下降是因为抵制洋货、使用国货运动的开展 |
24.
观察下面的江南制造局支出(1867~1894年)表,从中可知江南制造局(注:根据魏之荣《江南制造局记》卷四的有关材料计算编制)


A.管理上体现出以洋为师的特点 | B.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C.经营上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 | D.为参与市场竞争做好了准备 |
25.
下表反映了建国后某时期连续4年的经济建设情况,为此我国政府
年份 | 粮食产量(万吨) | 国家职工人数(万人) | 国家财政收支(亿元) |
第1年 | 19505 | 2451 | +6.0 |
第2年 | 20000 | 4532 | —21.8 |
第2年 | 17000 | 4561 | —65.8 |
第4年 | 14350 | 5044 | —81.8 |
A.削减城镇人口 |
B.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
C.优先发展农村经济 |
D.推行经济体制改革 |
26.
1964~1980年,以备战为中心、以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为核心的“三线建设”期间,我国共新设56个城市,城市总数由167个增加到223个,增长33.5%。其中,内地新设城市29个,占同期全国新设城市的52%。据此可知
A.1980年中国城市化基本完成 |
B.国家意志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
C.苏联援助促使城市数量增长 |
D.中共八大方针得到贯彻实施 |
27.
浙江姚浜村是中国第一个实行“整村土地流转”的村庄。全村的土地先由村里集中、进行统一规划后,对外进行招商引资,发展种、养、加工综合生产经营,是比较成功的一种探索。此后,土地流转逐步推广开来。材料主要说明
A.个体经营不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 |
B.提高土地公有化程度促进农业发展 |
C.土地流转有利于农业集约化经营 |
D.变革土地所有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 |
28.
中医学历史上有过三次意义重大的发展高潮,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中问世的《内经》、《伤寒杂病论》,到唐宋年间文化言论自由时写就的《千金方》等针对性极强的医学经典,再到明清时期程朱理学盛极一时的《本草纲目》等医书的诞生。这说明
A.中医药学发展服务于农耕经济 |
B.政治局势影响中医学的发展 |
C.中医药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D.商品经济发展利于医学传播 |
29.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
B.体现了儒家修齐治平的道德自觉 |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
D.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
30.
16世纪欧洲上演的一部戏剧中,女主人公鲍西亚曾发出感叹:“一个活着的女儿的意志,却要被一个死了的父亲的遗嘱所钳制”,但“年轻人是一头不受拘束的野兔,会跳过老年人所设立的理智的藩篱。”这部作品
A.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的发端 |
B.彰显了作者理性主义的精神 |
C.反映了欧洲的人文主义思想 |
D.体现了浪漫主义的文学风格 |
31.
《农政全书》全书分12目:农本3卷,田制2卷,农事6卷,水利9卷,农器4卷,树艺6卷,蚕桑4卷,蚕桑广类2卷,种植4卷,牧养1卷,制造1卷,荒政18卷。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全面揭示了古代农学的本质和规律 |
B.反映了农学具有独立的学科体系 |
C.是总结工农业科技进步的百科全书 |
D.是当时农耕经济高度繁荣的表现 |
33.
梁启超曾说,魏源所谓“以夷攻夷”、“以夷款夷”、“以夷长技以制夷”之三大主义,“由今观之,诚幼稚可笑,然其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其意在强调魏源
A.抛弃了藐视西方人的传统观念 |
B.改变了中国传统外交观念 |
C.找到了反抗外国侵略正确途径 |
D.开启了近代学习西方先河 |
35.
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美国对亚洲不结盟国家一改以往的不承认政策,认为“每个国家都有权选择自己未来的道路,不能以施加压力的方式强迫那些不愿意的国家成为盟国。……只要这些国家决心维护自己的独立,并为达到这一目标而采取积极的政策,我们就应支持和援助他们”。美国这一政策的调整主要是基于
A.自身实力的削弱 |
B.不结盟国家的斗争 |
C.经济危机的困扰 |
D.冷战对抗的需要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3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22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