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律》规定刑罚定罪,不以小过而滥行诛杀;其用刑,在教人以善,非逞强权之威。犯罪时幼小,事发时长大依幼小论。赦前断罪不当者,若处轻为重,宜改从轻,而处重为轻者,则从轻法毋须改判。循“礼之三本”……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十恶”条款的立法,在于宣示礼敬“天地君亲师”的立法要旨,宣示传统中国的核心价值理念。规定在一些特定情境下,当他人财产或人身遭遇困境、险境时,见知者要施以援手,否则,构成法律责任。对诬告和匿名书信告人实行严厉的惩罚。严格禁止“亲属相告”。为“不诚信”行为开辟专篇《诈伪》27条,《杂律》篇以刑罚惩罚民事行为中的违约、欺诈行为。《唐律》由正文、注释、疏议三部分组成,成为中国古代法成熟的标志和中华法系的代表,成为古代中国基本的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影响后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大清新刑律》相对于过去旧刑律的可取之处并简析其成因。
材料一 《唐律》规定刑罚定罪,不以小过而滥行诛杀;其用刑,在教人以善,非逞强权之威。犯罪时幼小,事发时长大依幼小论。赦前断罪不当者,若处轻为重,宜改从轻,而处重为轻者,则从轻法毋须改判。循“礼之三本”……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十恶”条款的立法,在于宣示礼敬“天地君亲师”的立法要旨,宣示传统中国的核心价值理念。规定在一些特定情境下,当他人财产或人身遭遇困境、险境时,见知者要施以援手,否则,构成法律责任。对诬告和匿名书信告人实行严厉的惩罚。严格禁止“亲属相告”。为“不诚信”行为开辟专篇《诈伪》27条,《杂律》篇以刑罚惩罚民事行为中的违约、欺诈行为。《唐律》由正文、注释、疏议三部分组成,成为中国古代法成熟的标志和中华法系的代表,成为古代中国基本的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影响后世。
——摘编自读《唐律》如见古君子
材料二 1911年初,清政府颁布了由沈家本主持修订的《大清新刑律》,是中国刑法近现代化的起点,是第一部与当代刑法有直接历史渊源关系的刑法典,体现了近代刑法精神。传统刑法中礼是刑法的重要原则,新刑律删去了以家天下和宗法制为根据的“八议”、“十恶”等具有礼教色彩的法律内容,引进了故意、过失、正当防卫等近代刑法理论。规定:“法律无正条者,不问何种行为,不为罪”。在原清律中,君臣、官民、士庶、良贱、男女、旗人及汉人之间犯罪在法律程序和定罪量刑上都有着极大区别。而新刑律则取消了特权的存在,基本上确立了法律平等原则。新刑律还反对酷刑,废除肉刑,特别是将凌迟、枭首、戮尸等酷刑废除,确立了文明的刑法体系。——据《大清新刑律》改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唐律》体现的法律理念并指出其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大清新刑律》相对于过去旧刑律的可取之处并简析其成因。
2.单选题- (共8题)
2.
洋务运动时期兴办的新式企业特别是官督商办企业,在利益分配上多实行官利制度。如招商局开办时从直隶练饷局借用官款制钱20万串,“名为官本,公家只取官利,不负盈亏责任,实属存款性质。”由此可见,官利制度
A.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
B.不利于推动中国新式企业发展 |
C.适应了近代社会经济结构 |
D.与封建地租利益分配方式相同 |
3.
元代为了便于强制征调工匠服役,将工入专门的“匠藉”,称为匠户。明代与元代的不同在于匠户不须永远在官府服役,可以轮班进行服役,不服役期间离开作坊,甚至可以纳银折抵服役。这种变化
A.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
B.巩固了小农经济主体地位 |
C.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 |
D.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
4.
恩格斯在评论某一作品时说,它提供了社会各个领域无比丰富的生动细节和形象化的历史材料,“甚至在细节方面,我学到的东西比当时所有职业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该作品可能是
A.《巴黎圣母院》 |
B.《人间喜剧》 |
C.《老人与海》 |
D.《等待戈多》 |
5.
17世起末期,受到万有引力启发,欧洲许多人相信,造物主是位数学大师,它在使星球沿着预定轨道运行后,不干预它所制定的运动法则发挥作用,这意味着
A.世俗世界抵制宗教神学 | B.理性主义逐步发展 | C.科学思想否定宗教信仰 | D.自然科学成就巨大 |
6.
《诗经·商颂》充分体现了殷人祭祀先祖(鬼神)时那种恭敬虔诚、谨严端肃,表现出惶畏的心理;《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这一变化体现了
A.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 |
B.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 |
C.宗法等级观念的淡化 |
D.天道与伦理完全分离 |
7.
“劳工神圣”是一战后出现于中国社会响亮的口号。据统计,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新青年》刊登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达130余篇。这反映
A.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中国劳工的觉醒 | B.十月革命促进了中国劳工阶层政治斗争 |
C.新文化运动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广泛兴起 | D.知识分子关注革命思想和工人运动结合 |
8.
据《汉书》等记载,在郡县制度下“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体制最尊。啬夫职听讼及赋税,其权尤重,人民竟有知啬夫而不知有郡县的。这体现了
A.汉代未真正实现统一 |
B.郡县制未广泛推广 |
C.一定的地方自治色彩 |
D.啬夫由中央任命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