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康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706902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0/23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湖北省云梦睡虎地秦简,睡虎地秦墓的墓葬主人叫“喜”,是秦王朝一名与法律有关的低级官员。这些秦简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经过分类整理,其内容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编年记》、《语书》、《为吏之道》、甲种与乙种、《日书》等十种。在《秦律十八种》的“田律”主要涉及农田管理,农业耕种,粮食处理等方面的法规,其内容也非常简单,其中一条:“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简单释义为:春天二月以后,不可以砍伐山中的树木、木材,不可以在河流中筑坝阻挡河流。《封诊式》是关于查封与勘验程序式的一部书籍,书中大部分内容均以案例为主,有审讯犯人、抓捕、自首、惩办、勘验等方面内容。此外,睡虎地秦简中的一些法律形式影响着后世法律的制定。比如《法律答问》,这部分内容中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法条,而是通过问答的方式解决司法中的难题,有的直接给予司法处理的答案或结果。这样的问答有效的解释了法律,解释了罪名有助于司法审判的精准。这种方式,到了后世经常使用。
——姚远《云梦秦简中的秦代法制》
材料二两千年前的秦王朝,我们对他的了解只能凭借前人记述:那是一个短命的王朝,那个王朝暴戾无道……两千年前的秦汉法律,史料所见更是只言片语,语焉不详。是法制落后、人重法轻?还是历史长河漫漫,史料湮灭不全?两千年后的我们难以一窥真相。
——姚远《云梦秦简中的秦代法制》
材料三罗马共和国时期刑法的罪名,多有处死“以祭谷神、奉献于神”的规定。只对有主观故意的犯罪行为人进行刑罚,如“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付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进入帝国时期,出现了大量包括宗教犯罪在内的新罪名。执法官根据社会地位确定刑罚的差别,同一种犯罪一般有两种刑罚,一种针对体面者,一种针对下层百姓。罗马私法发达、公法相对滞后的状况深刻影响了罗马刑法发展进程,罗马刑法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在整个古代罗马法制史中,犯罪与刑罚始终散见于大量的单行法律之中,且二者之间对应的随意性相当大。
——郭静《罗马刑法的发展进程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法律的特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对秦朝法律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法律与罗马法产生背景的不同之处。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前,中国人只知有朝廷,有天下。19世纪中叶后才逐渐接受¨国家”这一近代概念。1900年,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将造成当时“老大中国”之责归罪于班¨老朽之人”。海内外遂涌现出¨少年中国之革命军¨、少年中国晨报)等团体及刊物由于进化论风靡,少年必然代表未来的希望似乎成为一种常识,甚至¨青年¨尚嫌不够,还要冠之以“新”。
——摘编自金燕“少年中国”<形象的建构与中国认冋危机>
材料二 近代中国经历了从王朝国家向民族国家转型的巨变过程。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近代地理知识的传入,一些先进的中国士人开始逐渐动摇”天朝上国",“华夷之辩”的夭下观,开始利用报刊媒介批判封建专制王朝的种种弊端,纷纷阐述自己的囯家观严复认为国家应¨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民为天下真主”,号召¨自强保国”等;梁启超迺过介绍西方国家观,向国人阐述国家的起源、国民与朝廷的关系以及国家与国民的关系等等。20世纪初是中国人民族国家理论形成的关键时期.新式知识分子国绕民族国家建构问题,进行了一场热烈、集中的讨论,开始突破前代人不明朗、不正规的民族国家观念正式确立近代民族国家思想。
——摘编自《近代中国囯家认知的演变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少年中国”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由王朝国家向民族国家转变的背景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3分)
材料 “NCFC”是国内第一个示范网络。1989年8月,中国科学院被国家计委确定为世界银行贷款"NCFC”项目实施单位。当时网络超级计算机的购买遇到了极大的政治障碍。性能差的计算机可以买到,但性能高的受到美国限制,机器安装运行后,美国一些大报纸攻击说该计算机可被中国用于军事目的等。为此,中国进行了许多解释,还接待了美国官员访问。
“NCFC"建设初步完成后,国内没有数据提供查阅,要使网络有用就必须与 Internet连接但美国政府不允许中国接入,“NCFC”科技人员努力争取美国网络界的支持,不少美国知名科学家给白宫写信,在很多热心人的帮助下,“NCFC”工程技术人员参加了多次把讨论中国接入 Internet作为议题的国际会议,并在会上发言支持中国。中科院、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与美国官员在多个场合沟通长达20多个月,直到1994年美国的卫星专线开通,中国首次实现与 Internet直连。
——《“NCFC”(中国国家计算机与网络设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94年中国互联网建设的国内外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互联网建设遇到的困难及结局。

2.论述题(共1题)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政府和市场关系也是市场经济体制演变的主题。纵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体制演变发展的历史,国家干预主义和自由放任主义的经济理论交替占据主导地位。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崇尚通过自由市场竞争的方式来配置资源,主张政府只充当“守夜人”的角色。但是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爆发,彻底暴露了自由放任市场的严重弊端。作为对完全自由市场的反思,凯恩斯主义主张以总需求管理为核心的政策对经济实行干预。然而,伴随70年代严重“滞胀”现象的出现,否定政府作用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重新兴起。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对新自由主义的反思又成为了经济学的潮流。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市场经济理论史就是一部政府和市场关系争论的历史。
——秋石《论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
根据材料内容结合中外相关史实,围绕“政府和市场关系”对国家经济发展提出建议并加以阐述。(要求:建议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3.单选题(共17题)

5.
英国1882年制定的关于议会议事程序的“普遍法规”规定:议会开会的大部分时间应有政府成员参加。1887~1889年,英国政府参加议会会议的次数占全部议会次数的84.5%。这说明
A.议会职能受到政府的制约
B.议会始终是国家的决策中心
C.议会对国家行政部门有监控权
D.内阁成为国家最高的立法机关
6.
钱乘旦说:大革命后的法国“社会持续动荡……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以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材料表明作者
A.否定法国大革命的作用
B.认同民主政治促进了工业化发展
C.反对大规模的社会变革
D.强调协商是民主政治的实现手段
7.
美国宪法规定:“本宪法及依照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根据合众国权力所缔结或将缔结的一切条约,均为全国的最高法律;即使与任何一州的宪法或法律相抵触,各州的法官仍应遵守。任何一州宪法或祛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违反本宪法。”这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
A.分权制衡
B.联邦体制
C.人人平等
D.宪法至上
8.
1931年11月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工人加班和休息日、纪念日工作应发双薪;工人例假休息以及参加苏维埃选举或政府召开的大会以及职工会议,在法庭当证人、鉴定人或陪审员等,都须发全薪;工人或职员被征去红军中服役,应预先发给3个月的平均工资;等等。1933年10月对该劳动法进行了修正:减少了休假时间,取消了工人加班须得双薪的规定,只规定工人加班须得一定数量的额外工资。该修正
A.有利于长征的顺利进行
B.说明党内“左”倾错误已经肃清
C.反映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D.充分保障了人民的权益的要求
9.
1914 年出版的《单级国文教科书》第八册记载辛亥革命如下:“我国革命之役,起于辛亥之秋,不久临时政府成立。清廷遣使议和,历时未决,内阁总理袁世凯调停期间,隆裕太后及宣统帝遂逊位让国。临时政府迁于北京。国民以袁世凯有大功,更举为临时大总统。翌年十月国会选举正式总统,袁世凯当选。政府改组,列邦承认,我国基础由是始定。”教科书对辛亥革命的描述
A.全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B.突出了革命党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C.有利于时人正确地认识辛亥革命D.为巩固袁世凯专制统治提供支持
10.
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由当时的七七出版社印行,为其第一个版本,第二年10月,再版。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决定出版《***选集》,***对《讲话》第二个版本进行了第三次修改,共修改了670余处。其中修订的不适应时代的提法可能是
A.“内战时期”改为“十年内战时期”
B.“红军战争”改为“革命战争”
C.“抗战以后”改为“抗日战争爆发以后”
D.“虽然出不出好东西”改为“虽然拿不出好东西”
11.
1938年4月9日伦敦路透社电讯:“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天津一南京浦口)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已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英人心理,渐渐转变,都认为最后胜利当属于中国。”上述报导的战役
A.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B.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C.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D.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12.
1968年《红旗》杂志第四期社论说:“迷信选举,这也是一种保守思想”,革命委员会“不是选举产生的,而是直接依靠广大革命群众的行动产生的”,它“比以前单纯用选举产生的更合于无产阶级民主,更合于民主集中制,更能深刻得多地反映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利益”。这个社论
A.赞扬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科学性
B.推崇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广泛代表性
C.破坏法制建设的成果,实质上是民主的倒退
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理论飞跃
13.
史学研究中非常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以下史实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大抵徽俗,人十三(十分之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徽商重视买田置地,扩大再生产
B
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指人伦物理)……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
作者强调天理与人欲是对立关系
C
明朝中期,景德镇陶瓷业有官窑58座,民窑二三百座,一部分宫廷所用瓷器的烧制由民窑完成
民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D
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美洲和日本生产的白银合计38000吨;最终流入中国的白银7000或10000吨。
中国商品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A.AB.BC.CD.D
14.
“以中国之大,乃重受其(通商)害者何哉?病在讲求商务之无人耳,推其缘故,上在官而下在商。官不能护商,而反能病商。……通商大埠及内地集镇城乡,衣土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以下各项,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A.近代商务衰败的原因在于政府对商业的不利影响
B.中国纺织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已为外国厂商所占领
C.近代商业要顺利发展需要有一批近代的商业人才
D.对外通商是官场腐败和人民生活困苦的主要原因
15.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作者旨在
A.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B.为西方的侵略进行辩护
C.指出侵略战争的必然性D.辩证地分析中西方差距
16.
下图材料中的时间轴所列事件,反映的主题是
A.工业文明进程中生产组织模式的发展变化
B.西方殖民扩张不断发展深入的历史进程
C.人类社会由孤立分散走向整体世界的过程
D.经济的全球化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
17.
下图为上海发行的最后一套长期流通粮票,实际使用至1993年。据此可以推知当时上海

(注:粮票中的画面为外滩风景)
A.经济改革审慎前行
B.农业改革步伐放缓
C.市场经济调控失灵
D.浦东开发效果显著
18.
古希腊哲学家安提丰(公元前426年一公元前373年)说:“因为法律的规定是任意的(人为的),而自然的指示则是必然的。此外,法律的规定是人们约定的结果,并非产生于自身(自然的产物);而自然的指示则与生俱来(源于自身),并非人们之间约定的产物”。在他看来
A.人应该无条件服从法律B.法律制度与人性相违背
C.法律制度源于人的契约D.所有人都应当是平等的
19.
《鲁滨逊漂流记》描写了鲁滨逊和野人“星期五”在无人荒岛上享受没有教会、没有国王的生活。该小说成为18世纪上半叶欧洲颇受欢迎的小说之一,原因是它反映了
A.人文主义者追求人生享乐的精神
B.反对专制和迷信的启蒙思想
C.冒险家们开辟新航路的愿望
D.工业资产阶级开拓市场的要求
20.
宣统年间,卢彤编绘了一套《中国历史战争形势全图》,图中战争英雄以黄帝、岳飞等汉族英雄为主。民国初年,作者修改全图,超越单纯议族英雄叙述,转以历史上开疆拓土、扬威异域、增进国家光荣、促进同民进步者为依归。从这一变化可以推知当时部分知识分子
A.期望富国强兵的强烈愿望B.深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C.认同多民族国家建国模式D.摆脱偶像崇拜的思想束缚
21.
印尼经济学家马里·潘格斯图:“不能只是给发展中国家一个金融结构的全球模式,让它们要么接受,要么抛弃。它们必须成为这个过程的一个部分。”该观点反映了()
A.要给予发展中国家一个包纳金融等更全面的全球化模式
B.发展中国家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C.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要积极参与经济规则的制订
D.发达国家应在经济全球化中承担应有的国际责任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8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