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校2019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706901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0/20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乡村改造在英国从19世纪后期就开始了。城市的样板示范促使农村起来追随一英国还建立了专门的乡村保护协会。早期工业城市生活的不舒适性,让城市人向往乡村生活。始于19世纪下半叶的交通革命和通讯革命,对乡村改造起到了关键作用,城乡生活质量基本趋同。对乡村的管理也就随之变革,德、意等国则完全实施城乡一体化管理。随着工业化的进行,特别是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寻找新的经济生长点,从20世纪后期起,欧洲农村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普遍兴起了旅游业。

——摘编自刘景华《乡村城镇化:欧洲的经历和经验》

材料二:20世纪20年代,中国国势日衰,乡村更加衰败。进入30年代,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整个中国农村出现空前未有的危机,一些有识之士掀起了乡村建设运动。著名实业家卢作孚在重庆北碚进行了“乡村现代化”的实验。在此创办了中国西部科学院,修建了四川第一条铁路——北川铁路,兴建工厂,开办银行,开通邮电,创办学校,建立农场。先后开辟出北温泉、小三峡等游览区,使北碚的园林山水、历史文物得到很好的保护。卢作孚的北碚“乡村现代化”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整体上说乡村建设运动在当时的中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据《卢作孚与民国乡村建设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后期欧洲“乡村改造”和中国20世纪30年代“乡村建设”各自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的“乡村改造”和中国的“乡村建设”的相同点。并指出二者结局不同的原因。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12年9月,中华民国第一个《学校系统令》公布,史称“壬子学制”,以后,又陆续颁布各级各类学校法令,直到1913年,逐步形成了一个新的学校系统,史称“壬子癸丑学制”。“壬子癸丑学制”是中国第一个具有现代化性质的学制,也是新教育改革的内容和标志。学制总体上缩短了学生的在学年限,整个教育期为18年,三段四级。第一阶段是初等教育,分初等小学校和高等小学校两级,共七年;第二阶段是中等教育,设中学校一级,共四年。第三阶段是高等教育,分为预科、本科、大学院三个层次;除主系列外,还有师范教育与实业教育。该学制大力提倡实利主义教育;废除贵族学校,废除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废止毕业生的科举出身奖励,小学男女同校;取消经科,强调美育代替宗教,加强自然科学和实用生产技能的培养,要求留意儿童身心特点,促进年青一代德智体美和谐发展;新编教科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国初年学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国初年学制改革的意义。

2.论述题(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列为中国近代以来留学路线示图:
 
19 世纪七八十年代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五四运动前后
詹天佑(1861 年—1919 年)。清政府出于“振兴计划”的需要,使欧美的长技为我所有,在
1872 官派学生赴美留美,詹天佑是其中之一,1878 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修铁路 工程。回国后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之称。
黄兴(1874 年—1916 年)。在 20 世纪初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革的大潮中,留学生无疑是 一群“弄潮儿”。1902 年,黄兴赴日本留学并创办了《游学译编》杂志,介绍西方资产阶 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革命历史,宣传民主革命和民族独立。
刘少奇(1898 年—1969 年)。1921 年夏,他赴俄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系统学习马克思主 义理论,同年冬天,他由青年团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此时的留学生沟通了马克思主义 文化与中国社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据陈学徇《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 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3.单选题(共22题)

4.
查士丁尼法典规定:离婚由一方提出,但不是由于对方的过失而是另有正当原因,.-…对当事人双方都不加制裁;……一方主张离婚却无任何正当理由,以致无过失的一方遭受损失,虽准许其离婚,但对主张离婚的一方给予制裁。这体现了罗马法
A. 反对婚姻自由
B. 保护弱势群体
C. 维持公序良俗
D. 引导公正理性
5.
《十二铜表法》规定: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唐律疏议》规定:“诸八议者(注:八议指亲、故、贤、能、功等八类人),犯死罪,皆圣所生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流罪以下,减一等”。相比之下,两者最大的区别是
A.是否正视纲常伦理
B.皇帝是否拥有最高裁决权
C.是否保护个人利益
D.是否重视法律的公平公正
6.
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对宪法的批准程序进行变革,由《邦联条例》规定的所有州议会的一致批准,改为在州议会的建议下召开专门的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和批准新宪法,9个州批准就能生效。这一变革体现了
A. 三权分立由理论到实践
B. 代议制与政党政治相结合
C. 州权和人民主权相结合
D. 联邦制与直接民主相结合
7.
李敖在《纠正人们对“五四”的错误认识》一文中写道:“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对“岔路”一词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
A.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B.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特征
C.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D.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的初衷
8.
条约签订后,游历护照开始出现。护照的主要内容:“兹有本国人名□□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随时照料。”据此可知
A.这一现象出现于十九世纪中期
B.如果外国人寻衅滋事,地方官可以裁办
C.中国内地实现向外国人的全方位开放
D.清地方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9.
在遵义会议上,***主张先解决军事路线,只批判临时中央在军事路线上的错误,没有提政治上的错误,相反还在决议中对这个时期的政治路线,说了几句肯定的话。其主要目的是
A. 维护中共政治路线的严肃性
B. 彻底粉碎“左”倾机会主义
C. 独立自主地解决党内的分歧
D. 最大限度地避免党内的分裂
10.
下面是1937~1945年侵华日军伤亡人员统计图,对其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防御阶段中国阻止了日军的进攻
B.相持阶段日军被迫放弃大规模进攻
C.战争初期中日双方对抗较为激烈
D.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11.
1917年革命之前,各种矛盾的集合与交织使俄国陷入了空前的灾难之中。农村经常发生夺取地主土地、粮食和饲料的农民骚动,奴隶制残余依然存在,俄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反抗加剧,罢工活动不断。这意味着
A.沙皇专制统治的极端腐朽
B.无产阶级革命才能解救俄国
C.十月革命具有历史必然性
D.一战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
12.
下图为1979年邓小平在美国休斯敦西蒙顿马术竞技场接过17岁女孩凯利赠送的白色牛仔帽,并戴在头上向观众致意的场景。该画面反映的这一事件
A.揭开了中美关系发展的新篇章
B.促进日本加快与中国邦交正常化
C.显示了美国对中国态度的根本改变
D.促使美国敌视中国外交政策的破产
13.
1947年,马歇尔宣称,欧洲国家应主动联合起草一个欧洲复兴计划,这是欧洲各国自己的事,但需要美国的帮助。1950年,美国国务院指出,目前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不足以解决德国问题,希望欧洲国家能有实质性举措,给欧洲一体化新的活力。这明美国
A.对欧洲的联合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B.以实际行动干预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C.希望德国对欧洲一体化发挥主导作用
D.把欧洲一体化作为其经济援助的前提
14.
宋朝负责丝织的绫锦院,在宋太宗端拱元年有兵匠(织工)1 034人,宋真宗戚平年间拥有锦绮机400余张。宋徽宗崇宁三年建造了文绣院,招收刺工300人。东京还有与纺织紧密相关的西内、东内染院,西内染院有工匠613人。这表明当时(  )
A. 已出现从事纺织业的专业户
B. 官营和民营手工业发展都很快
C. 官营手工业生产效率较高
D. 官营手工业规模大,分工细
15.
下表是清朝乾隆时期常年粮价
地区
价格
江苏
米谷每石中价1.5~1.6两白银
湖广
米每石1.4~2两白银
江西
米每石1.5~2.3两白银
山西(部分地区)
米麦每石1.5~2两白银
山东(兖州、泰安)
粟米每石1.4~1.8两白银
 
对上述经济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 太湖流域成为最重要产粮区
B. 南北方经济地位趋向平衡
C. 粮食开始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D. 南北各地之间商业联系加强
16.
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农业革命、商业革命、金融革命,还有信息革命、能源革命。那时租佃关系日益普遍……街市制取代坊市制,一批商业名镇开始兴起,城市的经济文化职能显著增强。”这一时期是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17.
下表是《1913—1938年英、法、德三国对外出口占欧洲总额百分比情况统计表》,由此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1913年
1928年
1938年
英国
26.1%
23.6%
22.2%
德国
24.7%
19.3%
21.1%
法国
13.6%
13.7%
8.6%
 
A.法德两国经济水平逐渐赶超了英国B.法国和德国的海外市场均小于英国
C.英国对外出口总额总体呈下降趋势D.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18.
至少三千年前人类就已经开始发明并应用一些牙齿清洁法,只不过同古代达官贵人才有私人浴室一样,牙齿的清洁程度是与社会阶层挂钩的。将牙膏首先批量生产、以相对低廉的价格销售、推广到普通大众的是美国的高露洁公司。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等级制度逐渐消失
B.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C.新科技发明的出现
D.工业化生产的推广
19.
从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到1901年,全国20余所新式教育机构的分布为:广州5所,天津4所,上海3所,福州、南京、北京、武昌、台北各2所,珲春、烟台、旅顺、乌鲁木齐各1所。影响新式教育机构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洋务运动人才需求突出B.近代化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C.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列强进行文化侵略
20.
有人认为,“洋务运动未必是一场失败的运动,理由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虽然失败了,但在近代化的道路上中国也及格了,只不过从成绩上分析不如日本这个优等生成绩好而已”。此观点旨在强调洋务运动
A.开近代中国改良主义之先河
B.“求强”未果,但“求富”已得
C.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转型
D.改变了民族自卑的大众心理
21.
右表摘编自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中“1913~1918年外国输华棉纺织品总值变化表”(单位:千关两)下列选项中,不能反映表格中数据变化原因的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B.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为民族工业发展扫除一些障碍
C.南京国民政府采取发展经济政策,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D.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2.
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摘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坚持()
A.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B.采取计划和市场互相结合
C.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D.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23.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说:“我认为对于任何经济,尤其是对中国这样的一个非常贫穷的面临许多问题的经济来说,这是一个明智合理的策略,而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我一直深信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材料中说的“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指的是
A.加强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B.发挥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C.推动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
D.融入经济化全球化的浪潮
24.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对以上材料分析最准确的是
A.中国古代社会有民本思想而无民权思想
B.古今中外的思想有相通可借鉴之处
C.此时孙中山主张“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享”
D.欧美等西方国家是民权思想的发源地
25.
印尼经济学家马里·潘格斯图:“不能只是给发展中国家一个金融结构的全球模式,让它们要么接受,要么抛弃。它们必须成为这个过程的一个部分。”该观点反映了()
A.要给予发展中国家一个包纳金融等更全面的全球化模式
B.发展中国家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C.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要积极参与经济规则的制订
D.发达国家应在经济全球化中承担应有的国际责任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