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5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上层传统的服饰布料以丝质、印花棉织品为主,且颜色从蓝色到土褐色。代表社会地位的高低。17世纪末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棉布贸易占进口总额的60%-70%;又由于毛纺织业主利用议会实行管制政策,“这些织物的需要已对任何能够仿照的人提供了成功和发财的机会”。于是到了18世纪,大众消费市场出现,普通民众可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色彩图案漂亮的服饰。哪怕是“所有卑微的人也可如寄宿学校的富家子弟一样都可以穿上棉布和亚麻布衣服”。
——摘编自(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等
材料二明中叶后期,江南地区逐渐开始追求罗绮绸维等高级品。至清中叶日常衣料如木棉与麻布等,皆已成了人们不屑用的衣料,人们喜好穿的是绸、纱、锻等高级的绢织品,而冬季崇尚穿着的是狐或貂等高级的皮毛衣料。在衣服的样式上也花样百出,就连帽子与鞋履都追求时髦。当然价格也不菲。这种奢侈消费不但使得社会上对手工艺制品的需求快速增长,工艺技术有所改良。而且也造成官营手工业与匠籍制度的解体,手工业与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摘编自巫仁恕《明清江南女性的消费文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明清中国服饰消费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服饰消费相比,近代中国服饰消费的新趋势。
材料一英国上层传统的服饰布料以丝质、印花棉织品为主,且颜色从蓝色到土褐色。代表社会地位的高低。17世纪末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棉布贸易占进口总额的60%-70%;又由于毛纺织业主利用议会实行管制政策,“这些织物的需要已对任何能够仿照的人提供了成功和发财的机会”。于是到了18世纪,大众消费市场出现,普通民众可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色彩图案漂亮的服饰。哪怕是“所有卑微的人也可如寄宿学校的富家子弟一样都可以穿上棉布和亚麻布衣服”。
——摘编自(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等
材料二明中叶后期,江南地区逐渐开始追求罗绮绸维等高级品。至清中叶日常衣料如木棉与麻布等,皆已成了人们不屑用的衣料,人们喜好穿的是绸、纱、锻等高级的绢织品,而冬季崇尚穿着的是狐或貂等高级的皮毛衣料。在衣服的样式上也花样百出,就连帽子与鞋履都追求时髦。当然价格也不菲。这种奢侈消费不但使得社会上对手工艺制品的需求快速增长,工艺技术有所改良。而且也造成官营手工业与匠籍制度的解体,手工业与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摘编自巫仁恕《明清江南女性的消费文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明清中国服饰消费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服饰消费相比,近代中国服饰消费的新趋势。
2.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5年,改革是中国历史发展不变的主题。2013年11月9日至12日,中共十八大三中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全会对中国今后的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全面深化的历史新时期。
材料: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事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重大变化。你认为推动改革发展,促进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材料: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事记
年份 | 主要内容 |
1978年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并开始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
安徽、四川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久后在全国推广 | |
1980年 | 国家正式将深圳、珠海、厦门、汕头作为经济特区对外开放 |
全面平反冤假错案;被破坏的民主政治制度逐渐恢复和完善 | |
1982年 | 中共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一国两制”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 |
1984年 | 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等十四个沿海城市;同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
1985年 | 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发区 |
1987年 | 中共中央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
1989年 | 中共中央开始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 |
1992年 | 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
1997年 | 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
2001年 | 我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
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重大变化。你认为推动改革发展,促进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
历史—选修l: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北魏统治者对外战争,把掳掠来的无数人口和财物分赏给参战的人员,把大量的“生口”变成了奴隶,进一步扩大了奴隶制。
北魂贵族集团在歧视与迫害其他民族的同时,对各族人民的经济剥削也异常残酷……从北魏统一到孝文帝改革前的仅五十多年里,农民起义就达七八十次之多。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 为肉篱”: 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材料三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深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1) 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孝文帝改革的积极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北魏统治者对外战争,把掳掠来的无数人口和财物分赏给参战的人员,把大量的“生口”变成了奴隶,进一步扩大了奴隶制。
北魂贵族集团在歧视与迫害其他民族的同时,对各族人民的经济剥削也异常残酷……从北魏统一到孝文帝改革前的仅五十多年里,农民起义就达七八十次之多。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 为肉篱”: 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材料三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深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1) 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孝文帝改革的积极作用。
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二战场是美英在欧洲开辟的反德国法西斯的战场,围绕第二战场的开辟,英美苏三国展开激烈争论。1941年7月8日,苏联向英国政府提出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丘吉尔表示给苏联尽可能的援助。7月18日,斯大林亲自提出要求英国在法国北部开辟新战场,丘吉尔表示:“如果大规模登陆,会遇到一次血腥的还击,而小规模的袭击只能导致惨敗,这时我们两国都会是弊多于利的。”拒绝开辟第二战场。1942年苏美英三国签署了开辟第二战场的协议,但英美却不遵守协议,回避履行开辟第二战场的义务,美国单方面借口登陆舰艇数量不足,反对横渡海峡和登陆作战,美国提出在北非实施登陆战役来取代西欧作战计划。希特勒却利用没有第二战场的时机,在苏德战场展开了大规模的进攻战役。面对英美对开辟第二战场的态度,斯大林认为“第二战场会开辟,不仅因为苏联需要它,而且盟国也需要它。”“盟国对苏联的帮助同苏联吸引住德国法西斯军队主力所给盟国的帮助比较起来,其效果暂时还是小的。”1943年,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军事形势出现了根本转折,英美两国在第二战场开辟问题上采取了较为明确的立场。德黑兰会议上苏美英三国通过了开辟第二战场的最后协议。1944年6月6日,英美盟军在艾森豪威尔将军的指挥下实施诺曼底登陆,终于揭开了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的帷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苏美英三国在开辟第二战场问题上的冲突与合作。
材料 第二战场是美英在欧洲开辟的反德国法西斯的战场,围绕第二战场的开辟,英美苏三国展开激烈争论。1941年7月8日,苏联向英国政府提出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丘吉尔表示给苏联尽可能的援助。7月18日,斯大林亲自提出要求英国在法国北部开辟新战场,丘吉尔表示:“如果大规模登陆,会遇到一次血腥的还击,而小规模的袭击只能导致惨敗,这时我们两国都会是弊多于利的。”拒绝开辟第二战场。1942年苏美英三国签署了开辟第二战场的协议,但英美却不遵守协议,回避履行开辟第二战场的义务,美国单方面借口登陆舰艇数量不足,反对横渡海峡和登陆作战,美国提出在北非实施登陆战役来取代西欧作战计划。希特勒却利用没有第二战场的时机,在苏德战场展开了大规模的进攻战役。面对英美对开辟第二战场的态度,斯大林认为“第二战场会开辟,不仅因为苏联需要它,而且盟国也需要它。”“盟国对苏联的帮助同苏联吸引住德国法西斯军队主力所给盟国的帮助比较起来,其效果暂时还是小的。”1943年,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军事形势出现了根本转折,英美两国在第二战场开辟问题上采取了较为明确的立场。德黑兰会议上苏美英三国通过了开辟第二战场的最后协议。1944年6月6日,英美盟军在艾森豪威尔将军的指挥下实施诺曼底登陆,终于揭开了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的帷幕。
——摘编自王丽娜《英美苏三国在第二战场问题上的冲突与合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美两国对开辟第二战场的态度变化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苏美英三国在开辟第二战场问题上的冲突与合作。
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命和及其济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金币。”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里,郑和奉成祖“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议变其夷习”的使命,率领强大的船队多次(七次)远航亚、非沿岸各国。……以其浩大气势与精锐部队,平定了骚扰海上贸易的强盗海贼如消灭海盗陈祖义,结束了东南亚国家间的纠纷与动乱如粉碎锡兰王亚烈苦奈儿的阴谋。“海道由是而清宁,番人赣之以安业”。所到诸国,通过诏谕方式对各国大量“赏赐”丝绸、瓷器、金银等物资;各国以“贾方物”形式把当地土特产品犀、象、琥珀、胡椒等传入中国。
郑和下西洋,中国通往南洋各国的海上交通完全被打通,明王朝“国威远播”,对华侨迁徙南洋、开发南洋产生了重大影响。南洋各地(东南亚地区)至今保留了大量的有关郑和的传说和遗迹如“三宝山”“三宝洞”等,形成了“郑和崇拜”。
——摘编自谢本书主编《历史文化资料研究》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东内亚地区崇拜郑和、纪念郑和的历史原因。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命和及其济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金币。”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里,郑和奉成祖“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议变其夷习”的使命,率领强大的船队多次(七次)远航亚、非沿岸各国。……以其浩大气势与精锐部队,平定了骚扰海上贸易的强盗海贼如消灭海盗陈祖义,结束了东南亚国家间的纠纷与动乱如粉碎锡兰王亚烈苦奈儿的阴谋。“海道由是而清宁,番人赣之以安业”。所到诸国,通过诏谕方式对各国大量“赏赐”丝绸、瓷器、金银等物资;各国以“贾方物”形式把当地土特产品犀、象、琥珀、胡椒等传入中国。
郑和下西洋,中国通往南洋各国的海上交通完全被打通,明王朝“国威远播”,对华侨迁徙南洋、开发南洋产生了重大影响。南洋各地(东南亚地区)至今保留了大量的有关郑和的传说和遗迹如“三宝山”“三宝洞”等,形成了“郑和崇拜”。
——摘编自谢本书主编《历史文化资料研究》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东内亚地区崇拜郑和、纪念郑和的历史原因。
2.单选题- (共22题)
6.
雅典的梭伦改革颁布解负令,罗马颁布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这两件史实的相同之处是
A.依据财产多寡来划分公民等级 |
B.协调贵族与平民关系来稳定社会 |
C.创立司法陪审制度以稳定社会 |
D.建立民主政治维护社会统治秩序 |
7.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评论雅典政治时指出:“我们习惯于指责雅典人的‘民主’是不充分的,因为它排除了妇女和奴隶。但我们并不总能意识到,它比起当政府的范围扩大时所可能有的民主来,要更加民主,因为每位公民对一个问题都能够解决。”材料意在说明
A.雅典政府危害公民的民主权利 |
B.雅典的直接民主有其合理性 |
C.雅典的直接民主有明显的局限 |
D.直接民主制度具有示范性 |
8.
有学者认为,“罗马法中体现和包含了可以适用于全部人类社会的、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的人文思想、行为规范和交往规则,这就是罗马法能够长久不衰的生命活力之所在。”这里评论罗马法的视角是
A.社会变迁 |
B.文明传承 |
C.道德标准 |
D.阶级分析 |
9.
1878年10月,傅斯麦政府颁布了《反社会党人非常法》,肆意镇压工人运动.禁止工人报刊,封闭工会,逮捕、监禁、流放、驱逐社会民主党人。这反映了德国
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
B.民主制度尚需健全 |
C.首相权力得以加强 |
D.深受巴黎公社影响 |
10.
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意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甚至英军在行进开战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这样的记载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材料反映了
A.英方诋毁中国民众 |
B.中英贸易没有因战争而中止 |
C.民众的反封建思想强烈 |
D.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 |
11.
洪秀全的《天父诗》中说:“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婶错无哥错,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诗歌从本质上反映出
A.洪秀全不再是太平天国的领袖 |
B.洪秀全已转变成封建皇帝 |
C.太平天国违背了时代发展潮流 |
D.农民阶级摆脱不了封建传统思想的局限性 |
12.
马克思曾说:“当我们把自己的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虚伪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棵地呈現在我们面前,因为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很有体面的样子,而一到殖民地它就丝豪不加掩饰了。”这反映了
A.殖民掠夺是西方文明的一部分 |
B.欧洲殖民者创造了近代文明 |
C.资产阶级文明进程伴随殖民掠夺 |
D.资产阶级生存离不开殖民地 |
13.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主要职能,由防范军事威胁为主扩散到全球恐怖主义、能源安全、全球暖化、疾病、网路攻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多元问题上。这一转变的背景是
A.两极格局解体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 |
B.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制约着强权政治 |
C.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
D.第三世界的兴起改变了国际力量对比 |
14.
(2018年云南曲靖市高三质量监测)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民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下列选项符合材料的是
A.交子得到政府承认在全国流通 |
B.交子可直接用于商品交换 |
C.交子不能直接用于商品交换,是一种可以直接兑换成货币的证券 |
D.交子具有股票的特征 |
15.
1624年《垄断法》问世,标志着英国专利制度的最终形成。后来,晚年的瓦特非常富庶,他的主要财富来源不是制造蒸汽机的工厂,而是广泛转让的高效能蒸汽机的发明专利。材料主要表明
A.《垄断法》问世奠定了工业革命基础 |
B.专利制度阻碍了工业革命向世界拓展 |
C.专利制度诱导瓦特逐步改良了蒸汽机 |
D.技术创新得到制度保障方能放大效益 |
16.
甲午战争之后,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提出“训以固其心,练以精其技”“兵不训罔知忠义,兵不练罔知战阵”等主张,把训与练作为两大建军思想和练兵内容。这说明袁世凯
A.建立了近代化的武装力量 |
B.形成了威胁中央政权的势力 |
C.实践“中体西用”的思想 |
D.吸取了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 |
17.
下表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领域 | 社会进步 | 存在问题 |
政治 | 共和制度的渐进 | 动荡裂变的时局 |
经济 | 民族工业的春天 | 昙花一现的凋掌 |
思想 | 博大宽宏的气象 | 迷离彷徨的选择 |
习俗 | 移风易俗的时尚 | 抱残守缺的遗风 |
A.清末新政时期 | B.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
C.辛亥革命时期 |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
18.
时文有曰:“中国与洋人通商……从此反客为主,洋人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毫厘不能主持。”对这种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广大农村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
B.传统农业和手工业遭到严重破坏 |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 |
D.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19.
孟德尔为了证明上帝的存在而从事研究工作,在培育豌豆时偶然发现了遗传定律,他以此否定进化论,认为基因特征从其亲代就有而非后天获得,进而提出,包括人类在内的世界万物都是上帝一次性创造的,并且永恒不变。这说明
A.实验方法成为神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
B.神学研究成为自然科学发展的动力 |
C.科学发展中存在着和宗教神学的斗争 |
D.神学成果可以弥补自然科学的缺陷 |
20.
19世纪末《天演论》被介绍到中国后,曾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而到“五四”以后,进化论思潮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调侃和奚落。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主革命取代改良成为近代中国的新潮流 |
B.进化论观点被中国近代的历史进程所否定 |
C.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有很强的排斥性 |
D.世界大战暴露出西方国家弱肉强食的特性 |
21.
顾颉刚在《悼蔡元培先生》一文中说,1920年有一天去取北大《日刊》,却早被学生抢光原来这天报上登着招录女同学的名字,大家要先睹为快呢!这种现象反映出北大
A.汇聚了众多的具有新思想的学者 | B.开始以女子为主要招生对象 |
C.是具有民主科学思想传统的学校 | D.办学宗旨突破了封建旧道德 |
22.
马建忠特别强调外贸在国家经济中占头等重要的地位,认为外贸是国家财富的来源,而外贸顺差就是财富增殖。他分析西方国家之所以富强,其根本原因不在于“船坚炮利”,而是在于商业尤其是对外贸易的高度发展上。这一观点
A.带有浓厚的重商主义色彩 |
B.是对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 |
C.没有突破重农抑商的思想 |
D.改变了中国在外贸中的不利地位 |
23.
郭嵩焘是中国近代第一位驻外使节,他曾说“(西人)以信义相先,尤重邦交之谊。……其构兵中国,犹辗转据礼争辩,持重而后发。……处今日之势,唯有倾诚以与各国相接,舍是无能自立者。”材料反映了郭嵩焘
A.没有认清西方列强的侵略本质 |
B.改变了传统的宗藩外交体制 |
C.倡导学习西方制度和外交礼仪 |
D.主张师夷之长技以自强求富 |
24.
1866年,奕忻在同文馆添设科学班,遭到大学士倭仁的反对;1877年,郭嵩焘劝李鸿章扩大留学,遭到大学者王闿运的谩骂;1880年,李鸿章、刘铭传请修建铁路,只修了天津附近的一小段,并遭到反对。这些现象表明当时
A.闭关锁国政策得以延续 |
B.守旧势力主导政局 |
C.西方科技大规模的传入 |
D.社会转型异常艰难 |
25.
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应“大力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争取在15年左右的时间内,基本上做到使全国青年和成年人,凡是有条件的和自愿的,都可以受到高等教育”。这表明
A.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地位 |
B.“大跃进”扩展到教育领域 |
C.“一五”计划已超额完成任务 |
D.普及高等教育成为发展核心 |
26.
近日,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绘有孔子画像的一块屏风上,记载有“鲁昭公六年,孔子盖卅矣”的文字,据此推测孔子应生于公元前566年。而比墓葬要早文献资料《史记》记载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即前551年)对此,下列说法比较准确的是
A.墓葬出土的实物属于一手资料,比文献资料记载要可靠 |
B.《史记》记载早于海昏候的时代,应更加接近历史事实 |
C.孔子出生年代史学界早有定论,出土文物不应影响过去结论 |
D.尚需考证孔子屏风画像及文字记载的信息来源及出处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