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南宋范成大的《缫丝行》
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
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
(1)材料一的诗歌描写了中国古代哪一种经济模式?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经济模式的特点。
材料二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立濂溪坊,什百为群,延颈而望。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三、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致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李人龙奏称,关税害商,有单书之弊,包揽之弊,关牙之弊,量船之弊等五弊。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材料一 南宋范成大的《缫丝行》
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
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
(1)材料一的诗歌描写了中国古代哪一种经济模式?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经济模式的特点。
材料二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立濂溪坊,什百为群,延颈而望。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乾隆)《苏州府志》卷
(2)依据材料二概况明代后期苏州地区丝织业出现哪些新现象。(不得摘抄原文)这些新现象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方式发生了什么本质变化?材料三、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致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李人龙奏称,关税害商,有单书之弊,包揽之弊,关牙之弊,量船之弊等五弊。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四、(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卖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
材料五、由于海疆屡生事端,清廷又封锁了海疆,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决定取消其他贸易口岸,只允许广东一口通商。——《中华文明史》第4卷
(3)依据材料三、材料四和材料五,概况分析明清时期阻碍材料二反映的新生产方式发展的主要因素。2.单选题- (共16题)
2.
“事情的真相是:三四年后,欧洲对外来粮食和其他大部分来自美国主要产品的需要较诸它目前所能偿付的能力要大得多,因而它必须获得实质上的额外援助,否则,便得面对具有非常严重性的经济、社会与政治危机。”为避免危机,美国
A.出台杜鲁门主义 | B.实施马歇尔计划 | C.成立北约 | D.发动朝鲜战争 |
3.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曾在一次演说中说:“朋友,是的。盟国,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他们”指的是
A.俄国与东欧各国 | B.日本和西欧各国 |
C.中国和东南亚各国 | D.德国和拉丁美洲 |
4.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欧盟成立,俄罗斯走出低谷,“东方巨龙”腾飞,不结盟运动组织不断壮大……结合以上史实,我们可以判断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是
A. 大国力量保持均衡 B. 群雄并起
C. “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D. 军事政治集团不断涌现
A. 大国力量保持均衡 B. 群雄并起
C. “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D. 军事政治集团不断涌现
5.
二战结束后的“冷战”局面,有人认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负有主要责任,以苏联为首的东方国家也有一定的责任;也有人认为,责任全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客观地说,二战后美苏由同盟关系到对立关系的主要原因是( )
A.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 B.由两极格局的实质决定的 |
C.美苏争霸的必然结果 | D.苏联的壮大影响了美国争霸 |
6.
明朝时“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地主与佃农之间,“交租之外,两不相问”。此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A.地主与佃农间存在雇佣关 |
B.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 |
C.佃农有较大的生产自主权 |
D.租佃制抑制了佃农的生产积极性 |
7.
《史记·货殖列传》载:“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这反映了司马迁
A.主张农工商并重
B.主张“工商食官”
C.坚持“重本抑末”
D.肯定“重义轻利”
A.主张农工商并重
B.主张“工商食官”
C.坚持“重本抑末”
D.肯定“重义轻利”
8.
清末,中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很多带有一个洋字,如洋火、洋油、洋布等;而在内陆乡村,农民依然“昼出耕田夜织麻”,靠纺织业和手工作坊来解决生活基本用品带求,这说明当时
A.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
B.生活方式没有地区差异 |
C.社会生活新旧并存 |
D.城市仍处封闭状态 |
10.
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昔日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然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下列对这段材料的解说中不正确的是()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B.传统手工业面临破产 |
C.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 D.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
16.
据统计,1987年与改革前相比,国家计委管理的指令性计划的工业品种山120种减少到60种,国家统配物资由259种减少到26种,国家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这说明
A.计划经济体制得以根本改变 |
B.物资价格“双轨”现象得到改变 |
C.市场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增强 |
D.国有企业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