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世界大商港
材料一:泉州历代户数人口统计

材料三:半个多世纪来,泉州出土了二百多方13、14世纪伊斯兰教徒的墓碑和石墓盖,上刻阿拉伯文、波斯文和突厥文,有浓厚异国情调的印度教寺庙石刻三百多方。

问题:
(1)材料一中,泉州历代户数、人口数据有何变化?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两宋较唐朝数据变化的原因。
(3)材料三对于研究泉州历史有何重要意义?
材料一:泉州历代户数人口统计
时代 | 名称 | 户口 |
西晋 | 晋安郡 | 近4000户 |
唐天宝年间 | 泉州 | 23000余户 |
唐元和年间 | 泉州 | 35000余户,238000余人 |
北宋元丰年间 | 泉州 | 200000余户,1000000余人 |
南宋淳祐年间 | 泉州 | 250000余户,1300000余人 |
——《中华文明传真》
材料二:
材料三:半个多世纪来,泉州出土了二百多方13、14世纪伊斯兰教徒的墓碑和石墓盖,上刻阿拉伯文、波斯文和突厥文,有浓厚异国情调的印度教寺庙石刻三百多方。
——《中华文明传真》

问题:
(1)材料一中,泉州历代户数、人口数据有何变化?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两宋较唐朝数据变化的原因。
(3)材料三对于研究泉州历史有何重要意义?
2.
中国的“世界观”
材料一 清朝乾隆皇帝致英王信:“咨尔国王(指英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天朝抚有四海……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1)概括材料一中乾隆帝的“世界观”。
(2)概括材料二中中国人对世界的新认识。
(3)指出材料三中先进中国人“世界观”的新转变。
(4)根据材料四,列举新中国“世界观”发展第三阶段,中国政府为践行“和谐世界”理念所作的努力。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先进中国人“世界观”转变的认识。
材料一 清朝乾隆皇帝致英王信:“咨尔国王(指英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天朝抚有四海……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摘自《清实录》
材料二 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材料三 “共产主义之为物,在今日全世界上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的救时良方。……我们不宜人云亦云,误认中国尚须守着那机械式的变化,尽量接收那流毒西方未已的资本主义。赶机会,图改良,在欧美已暴露了他的无能,我们也不必来走这条死路。”——周恩来《共产主义与中国》(1922年8月)
材料四 过去60年,中国对于世界的看法,……是沿着一条螺旋轨迹不断向前迈进,由相对简单逐渐走向相对成熟。具体而言,中国的“世界观”的发展与变化可以清晰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50~60年代,……对外部世界保持高度警戒;第二个阶段是70~80年代,……加快走向对外开放;第三个阶段是世纪之交的前后10年,……形成“和谐世界”的理念。——江涌《从对立到统一:中国世界观60年剧变》
问题:(1)概括材料一中乾隆帝的“世界观”。
(2)概括材料二中中国人对世界的新认识。
(3)指出材料三中先进中国人“世界观”的新转变。
(4)根据材料四,列举新中国“世界观”发展第三阶段,中国政府为践行“和谐世界”理念所作的努力。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先进中国人“世界观”转变的认识。
2.单选题- (共29题)
3.
苏格拉底曾这样形容雅典的民主制:“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这句话反映了苏格拉底
A.对雅典民主制缺陷的反省 |
B.对雅典民主抽签选举方式的批判 |
C.对抽签雇人管理国家事务方式的认可 |
D.对大众掌握政治权力缺乏监督制约的反思 |
4.
“对于受压制的平民来说,它不仅在书面上给予他们以安全感,而且全面保障他们反对贵族法官在刑事判决方面滥用职权。”此评价针对的是
A.《十二铜表法》 |
B.《汗穆拉比法典》 |
C.《美国1787年宪法》 |
D.《拿破仑法典》 |
6.
《美国宪法评注》中说:“他们使它成为有限政府。他们界定了它的权威。他们将它限制在行使特定的权力,将所有其他保留给各州或者人民。”这表明美国宪法确认了()
A. 中央集权原则 B. 民主原则
C. 分权制衡原则 D. 联邦制原则
A. 中央集权原则 B. 民主原则
C. 分权制衡原则 D. 联邦制原则
7.
1856年常住上海的外国人总数不过200人,但当年仅英国领事处理的刑事案件就有503起,共有630名英国人涉案。英人这一特权始自
A.《南京条约》 |
B.《天津条约》 |
C.《北京条约》 |
D.《黄埔条约》 |
8.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以下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部)三部法律的表述,错误的是
A.分别颁布于1912年、1949年、1954年 |
B.分别由南京临时参议院、新政协、全国人大制定 |
C.分别体现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性质 |
D.分别标志着近代民主革命高潮、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渡时期政治建设成就 |
9.
恩格斯在评论某次战争时指出:“如果我们将当时所缔结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实: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恩格斯所评论的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0.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颐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历史事件最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A. 禁烟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文化大革命
A. 禁烟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文化大革命
11.
1901年1月,清廷发布上谕:“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这里的“改弦”指的是
A.洋务运动 | B.百日维新 | C.清末新政 | D.预备立宪 |
12.
美国记者谈到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终于在渐渐诞生。”他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A. 国共两党正式组建联合政府 B. 蒋介石获释并重掌军政大权
C. 国共两党从对峙走向合作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A. 国共两党正式组建联合政府 B. 蒋介石获释并重掌军政大权
C. 国共两党从对峙走向合作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3.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有这样的评述:“两个学说都发生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这两个学说最终形成于
A.17世纪初期 | B.18世纪中期 |
C.19世纪中期 | D.20世纪初期 |
14.
“这是……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包括共产党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材料中的“转折点”是指
A. 中日邦交正常化 B. 《朝鲜停战协定》
C. 中美关系正常化 D. 中国重返联合国
A. 中日邦交正常化 B. 《朝鲜停战协定》
C. 中美关系正常化 D. 中国重返联合国
15.
美国著名记者约翰逊在《罗斯福传记》中写道:“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他砸烂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然而正是他最深切地相信,美国这座建筑物从整个来说,是相当美好的。”对以上评述理解最恰切的是
A.罗斯福改变了资本主义长久以来自由放任政策 |
B.罗斯福使美国率先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
C.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政治制度发生了本质变化 |
D.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
16.
宋朝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下列各项对该观点理解准确的是
①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②结束唐末五代割据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③削弱宰相职权,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④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①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②结束唐末五代割据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③削弱宰相职权,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④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17.
《十三行史料展》记述“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和广州历史上令世上嘱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鸦片战争前夕广州十三行的兴盛说明
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
B.清政府积极寻求海外贸易 |
C.闭关锁国政策的松动 |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
18.
下列关于下图b段对应历史时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该时期电力作为新能源广泛利用
②内燃机的发明促进了石油开采、交通运输的发展
③电话电报等通讯手段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④飞机等交通工具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①该时期电力作为新能源广泛利用
②内燃机的发明促进了石油开采、交通运输的发展
③电话电报等通讯手段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④飞机等交通工具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②③ |
D.① |
19.
马克思说“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的猎获场所,这一切都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马克思的观点是
A.批判殖民掠夺的罪恶黑暗 |
B.揭示资本主义诞生的残酷性 |
C.点明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 |
D.彰显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性 |
20.
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密切尔惊异地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10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立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一半……这好像是一个奇怪的结局。”这一结局的根源是
A.清廷继续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
B.英国产品不合国人消费习惯 |
C.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抵制 |
D.鸦片的输入削弱国人购买力 |
21.
15—17世纪在欧洲被称为“扩张的时代”。用全球史观审视“扩张”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A. 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B. 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
C. 为西欧国家进一步扩张提供了条件
D. 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
A. 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B. 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
C. 为西欧国家进一步扩张提供了条件
D. 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
22.
《英国告别重商主义的启示》一文中写道:“1610—1640年,英国的外贸额增长了十倍。……国家财富增长很快,英国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景。”上述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
B.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
C.殖民贸易和殖民扩张 |
D.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
23.
下表根据《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一书数据编制,透过产业工人人数的变化可以窥见( )
A. 清末洋务运动的足迹 B. 十月革命的推动
C. 民国初年实业推进的步伐 D. 五四运动的影响
时 间 | 1842—1895年 (甲午战争前后) | 1895—1912年 (辛亥革命前) | 1912—1919年 (五四运动前夕) |
产业工人 | 约10万人 | 约60万人 | 约200万人 |
A. 清末洋务运动的足迹 B. 十月革命的推动
C. 民国初年实业推进的步伐 D. 五四运动的影响
24.
法兰西和北美独立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各项可以作为论据的是
A.《1787年宪法》起草时借鉴了法国的《人权宣言》 |
B.卢梭三权分立思想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得以体现 |
C.北美殖民地和法国有着密切的经济与政治的联系 |
D.启蒙思想的传播激发了北美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
25.
“把统治权看做只是一种代办权,从而证明把人民的合法权利归还给拥有最高权力的人民这种革命是正当的”。该观点见于
A.《社会契约论》 |
B.《论法的精神》 |
C.《理想国》 |
D.《纯粹理性批判》 |
26.
被西方教会势力指责为“意在扰乱对神的信仰,企图毁灭上帝”,而中国启蒙思想家严复则认为“其彰人耳目,改易思理,甚于奈端(牛顿)氏之天算格致”的学说是
A.万有引力论 |
B.进化论 |
C.量子论 |
D.相对论 |
28.
有学者认为,“在树立法国的国际威望方面,《人权宣言》所起的作用胜过了法国军队所打的一切胜仗”。这主要是因为它
A.超越了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 |
B.克服了美国《独立宣言》的局限性 |
C.成为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
D.对民主思想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 |
29.
下表是1913—1914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结合当时的情势,从中可以获取的最本质历史信息是


A.列强政治经济不平衡状况加剧 |
B.日殖民地面积与其实力不一致 |
C.德美两国国工业产量超过英法 |
D.美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 |
30.
2012年9月日本政府不顾中方反对,与所谓的土地所有者签订“钓鱼岛购岛”合同。实际上,早在二战时期国际公约中,钓鱼岛主权属于中国就有明确规定。该公约是
A.《雅尔塔协定》 |
B.《德黑兰协定》 |
C.《开罗宣言》 |
D.《波茨坦公告》 |
31.
2010年10月25日,某网民为纪念一场战争爆发60周年作诗:“无端烽火起东陬,屏障何堪遭践踩。领袖欣然谋善策,铁军抖擞博激流。昂昂气扫三千地,赳赳威俘百万蝼。”下列有关这场战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A.战争反映了雅尔塔体系下两大阵营的对峙 |
B.战争结果大大提高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 |
C.战争为中国赢得近代以来首次反侵略胜利 |
D.战争的胜利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
3.选择题- (共5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9道)
选择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4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