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历史期末试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706817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11/29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为了探求强国之路,近代中国人对欧美政治制度多有关注、观察和评论。
1842年,魏源写成《海国图志》50卷,“志于英夷特详”。他描述英国的“政事”:“设有用兵和战之事,虽国王裁夺,亦必由巴厘满议允。国王行事有失,将承行之人交巴厘满议罚。凡新改条例……增减税饷,及行楮币(纸币),皆王颁巴厘满……惟除授大臣及刑官,则权在国王,各官承行之事,得失勤怠,每岁终会,核于巴厘满而行其黜陟。”
(1)结合所学,指出《海国图志》“志于英夷特详”的原因;文中“巴厘满”指的是  ,它拥有哪些权力?
1903年,梁启超对美国的制度设计和运作进行了认真考察后感叹:“破坏固不易,建设良亦难。以美国之本来有无数小房者,从而加一大楼于其上,而其层累曲折也尚若此。苟非有群哲之灵,与诸国民之肃,则彼美者将不亡于战败之时,而亡于战胜之后也。”
(2)阅读材料,指出美国建国之初面临的问题;结合所学,简述美国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及其作用。
晚清民初之际,不少中国人对德国给予了高度关注,产生了多种认识。略举几例如下:
认识1
普法战争中,德国战胜法国靠的是其优越的军备
认识2
德国“君民共主”的政治制度是中国效法的榜样
认识3
德国强占胶州湾是枉顾国际公法的强盗行径
认识4
“军国主义”是一战中德国战败的重要原因
 
(3)结合所学,中国人的这些认识反映了哪些德国政治方面的发展状况?
2.
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眼中的中国形象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
形象一:漫画中的晚清中国

(1)结合历史背景,图12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局势?图13做出“中国觉醒”判断的依据可能是什么?
形象二:新闻报道中的近代中国
《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抗日战争(节选)

1932年3月12日《上海及其周边的战斗:与中国军队在一起》
与中国军队在上海开战的日本人并没有预料到会遇上如此顽强的抵抗。
插图:中国士兵们在上海战区挖战壕

1938年5月14日《在敌人的后方骚扰日本军队:在山西的共产党游击队战士》
最近日本军队在山东前线所遭受的重创充分显示了中日战争中游击战的重要性……由共产党部队所组成的八路军已经跟中央政府的军队结成了联盟,共同抗击日军的侵略。
插图:八路军战士在山西训练使用缴获的反坦克炮

1939年8月12日《在华北抗击日军:训练男子与妇女》
插图:
抗日运动在中国各个阶层都深入人心的证据:五台山上来自西藏和蒙古等寺院的喇嘛们被编入了自卫队
 

1943年4月24日《中国在世界大战中所扮演的角色》
人们必须认识到,中国正在为同盟国的事业从事一项非常珍贵的工作,即在牵制住,并在某种程度上瓦解了一支庞大的日本军队。
插图:中国妇女在为美国志愿军“飞虎队”平整飞机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形象三:民意调查中的现代中国
美国盖洛普公司是全球最知名的民意调查机构,该机构民调统计结果为:
1961年,32%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是世界和平的首要威胁,认为中国人的特征为无知、好战、狡猾、奸诈。1972年,美国人认为中国人民的主要特征逐渐转变为勤奋、聪慧、上进、诚实且带有艺术性。80年代,美国人对中国态度变得更加积极,1987年对中国持肯定赞赏评价的民众占65%。
(3)结合时代背景,对20世纪60、70、80年代美国的民调结果分别进行阐释。
3.
辨析概念、解读史料和理解观点是我们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
从词源学来说,古希腊文δημοκρατια(民主),是由δημοζ(人民)和κρατοζ(权力)两个词组合而成,涵义为人民的权力,即由人民执掌政权共同治理国家之意。后来,西方国家文字将此词直译为德谟克拉西(英文为Democracy)。近代作为政治术语使用时,内涵有所延伸和扩展,主要指人民主权,与古代的含义不尽一致。
(1)结合所学,比较古希腊和近代西方“民主”的不同之处。
邮票在方寸之间见证着历史,可视为一种特别的史料。

注:图14上方文字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周年”
(2)图14和15分别是1957年中国和匈牙利发行的十月革命纪念邮票。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两张邮票进行解读。
要求:全面提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解释。
有学者提出:二战后的美欧关系受到国际形势和美欧双方实力两大因素的制约,经历了从冷战期间依附性质的“特殊关系”到冷战结束后趋向平等的“正常关系”的转变。
(3)请你结合所学,说明这一观点。

2.单选题(共43题)

4.
推行财产等级制,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的政治家是
A.梭伦
B.克利斯提尼
C.伯利克里
D.苏格拉底
5.
公元前5世纪,罗马的《十二铜表法》规定:“期满,债务人不还债的,债权人得拘捕之,押其到长官前,申请执行。”这体现了
A.维护平民利益
B.限制贵族权力
C.保护私有财产
D.扩大统治基础
6.
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是
A.习惯法的形成
B.《十二铜表法》的制定
C.公民法的形成
D.《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颁布
7.
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A.《大宪章》的签署
B.“光荣革命”的结束
C.《权利法案》的颁布
D.沃波尔成为第一位首相
8.
美国的1787年宪法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其中掌握行政权的是
A.总统
B.国会
C.最高法院
D.首相
9.
近代欧美各国先后颁布了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文献,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权利法案》
②1787年宪法
③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④德意志帝国宪法
A.①②④③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10.
“(它)是共和主义与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它虽然承认了共和制,但君主制的阴影处处可见……这样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的宪法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它”是指
A.英国《权利法案》
B.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C.美国1787年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
11.
近代法国政局动荡,先后出现过君主立宪制、军事帝国、复辟王朝、民主共和制等不同政体。这反映了法国
A.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B.宗教神权根深蒂固
C.政治体制不断完善
D.民主进程艰难曲折
12.
《普法战纪》是中国思想家王韬写于19世纪70年代的著作,详细记述了普法战争的起因和过程。下列史事中,该书可能涉及的有
①德意志帝国建立
②两德实现统一
③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
④巴黎公社起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
下图形象地反映了美国政治体制中的(    )

A.邦联制B.两党制
C.总统制D.共和制
14.
德国君主立宪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相同点是
A.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B.国家元首掌握最高权力
C.国家元首“统而不治”D.君主权力源于宪法规定
15.
下面资料出自中国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6.
爱国诗人丘逢甲在《春愁》中写道:“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诗中的“去年”是指
A.1842年
B.1860年
C.1895年
D.1901年
17.
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的资产阶级政党是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中国同盟会
18.
下图是近代的一幅宣传画。底部小字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军政治部印”。它可以用于研究
A.北伐战争
B.红军长征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19.
“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再占北大营……”对歌谣反映的历史事件表述正确的是
①发生时间是1931年9月18日
②导致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
③日本的侵华野心基本得到满足
④中国的局部抗战由此开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的重要历史意义是
A.为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方向
B.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C.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
D.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1.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经过重庆谈判签署了
A.《中国土地法大纲》
B.《双十协定》
C.《国内和平协定》
D.《共同纲领》
22.
1949年2月7日,***第一次登上美国《时代周刊》,成为封面人物(下图)。这与刚刚结束的哪一历史事件密切相关
A.八七会议召开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
C.平津战役取得胜利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3.
下列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的主张,最符合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是
A.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
B.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C.凡有仿造外国火车、轮船、器皿者,给予专利鼓励
D.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24.
有人在描述某历史事件时说:“前期青年学生是先锋,后期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他描述的是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国民革命
D.土地革命
25.
某校同学筹备组织“重走长征路”的假期游学活动。结合下图,他们要走的线路应是
A.瑞金→遵义→吴起镇→会宁
B.上海→遵义→西安→吴起镇
C.瑞金→武汉→西安→吴起镇
D.井冈山→瑞金→武汉→会宁
26.
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是
A.百团大战
B.台儿庄战役
C.平型关战役
D.远征军入缅作战
27.
两次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西方列强都把开放通商口岸作为主要内容。这反映了其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获取战争赔款
B.打开中国市场
C.扩大资本输出
D.建立军事基地
28.
马克思评价巴黎公社:“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及其国家的斗争,因巴黎的斗争而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里的“新的阶段”是指
A.暴力斗争阶段
B.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C.合法斗争阶段
D.夺取并建立政权阶段
29.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要探究“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需要查找与之相关的材料。内容应包括
①空想社会主义
②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③《共产党宣言》
④欧洲早期的工人运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0.
为了纪念十月革命胜利100周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联合举办了文物展。以下展品所反映事件的时间顺序是

①“阿芙乐尔”号巡洋舰132号舷窗
②民国十四年孙中山缅怀列宁的哀悼词
③1917年6月涅瓦大街游行
④让苏联人民和中国人民之间友谊长存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③②①④
31.
有观点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
这两个“天安门”分别指
①五四运动爆发
②北平和平解放
③举行开国大典
④召开一届人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
20世纪50年代,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果是
A.创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C.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D.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33.
改革开放后,在中国农村村委会换届选举中,“有分组讨论,也有全体大会,还有投票表决”。这些措施
A.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巩固了政治协商制度
C.体现了民众的间接选举
D.推进了基层民主建设
34.
1997年6月,赵朴初在《自度曲》中写道:“紫荆花长伴五星旗,教重洋翘首观吾土。”
他赞美的是
A.开国大典
B.“九二共识”
C.香港回归
D.澳门回归
35.
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是
A.巴黎和会
B.雅尔塔会议
C.万隆会议
D.日内瓦会议
36.
1971年新闻照片《乔的笑》(下图)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照片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是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C.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
D.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3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展多边外交的中心舞台是
A.联合国
B.东南亚国家联盟
C.欧洲联盟
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38.
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建立
C.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D.南斯拉夫联邦的解体
39.
“冷战”开始后,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焦点的国家是
A.德国
B.朝鲜
C.越南
D.波兰
40.
有学者指出:“冷战”中的两个超级大国角逐对抗,时而剑拔弩张,时而握手妥协。下列能印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古巴导弹危机
B.越南战争
C.欧共体建立
D.科索沃战争
41.
二战后,欧洲走向联合开始于
A.政治领域
B.经济领域
C.文化领域
D.军事领域
42.
20世纪60年代,不结盟运动兴起。这表明
A.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已经彻底崩溃
B.广大亚非拉国家政治影响力壮大
C.西方国家放弃对殖民地区的控制
D.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平起平坐
43.
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包括
①帮助西欧恢复战后经济
②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③推动欧洲走向经济合作
④奠定战后国际关系格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4.
下表统计了美国、西欧和日本在1960年、1970年和1980年的GDP数值(单位:万亿美元)。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年份
国家/地区
1960年
1970年
1980年
美国
0.54
1.08
2.86
西欧
0.36
0.85
3.86
日本
0.04
0.21
1.09
 
A. 美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遥遥领先
B. 西欧国家完全摆脱了美国控制
C. 日本已跃居世界第三经济大国
D. 世界呈现出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45.
某班同学以“图说战后世界格局”为题做了一张学习小报,其中一个栏目包括以下两幅漫画。他拟出了四个栏目标题,最确切的是

一个破碎的锤子和镰刀   山姆大叔的“单边情绪”
A.美苏争霸,美国占优势地位
B.苏联解体,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
C.一超多强,多极化格局形成
D.多国动荡,美国频繁插手他国事务
46.
20世纪50年代,欧洲的联合开始于
A.经济领域
B.政治领域
C.文化领域
D.军事领域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4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2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5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