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18年春季普通高中高二会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706811

试卷类型:学业考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8/2/7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从君主专制走向民主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趋势。回答下列问题。
古者三公坐而论道,其权重大,其体尊严。汉制丞相用人行政,无所不统,盖君则世及……后世恐其专权敌君也,渐收其权归之尚书,渐收而归之中书,而归之侍中,而归之内阁;渐易其名为尚书令,为侍中,为左右仆射,中书侍郎,门下侍郎,为平章政事同三品,为大学士;渐增其员为二人,为四人,乃至十人;渐建其贰为同平章事,参知政事,为协办大学士。其位日卑,其权日分,于是宰相遂为天子私人。
-----《梁启超文选》
(1)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丞相制度出现的变化。
经过四个月的讨论和妥协产生的宪法是一份4000字的简短文献,为新政府勾画了一个最为简要的框架。宪法包含了两个最为基本的政治原则——联邦制和联邦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制衡"机制,前者有时也被称作为"权力的分割"(divisionofpowers),后者则被称为"权力的分立"(separationofpowers)。
——(美)埃里克·方纳《给我自由!一部美国的历史》
(2)结合1787宪法的内容,谈谈你对材料中“权力的分割”与“权力的分立”的理解,并简要说明这样设计的意义。

1979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把立法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1982年制定了新宪法,五届、六届和七届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制定了138部法律,对10部法进行了修改,包括一系列有关国家机构的法律、民法通则和一系列单行民事法律、刑法、三大诉讼法(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以及一批经济方面的、保障公民权利的、涉外方面的、行政管理方面的重要法律,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顾昂然《回顾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

1979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把立法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1982年制定了新宪法,五届、六届和七届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制定了138部法律,对10部法进行了修改,包括一系列有关国家机构的法律、民法通则和一系列单行民事法律、刑法、三大诉讼法(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以及一批经济方面的、保障公民权利的、涉外方面的、行政管理方面的重要法律,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顾昂然《回顾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
(3)依据材料和所学说明中国改革开放后法制建设的背景及特点。
2.
依据材料分析唐朝发展“海上航线”的背景。
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爱人”。所谓“爱人”,一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称为“忠恕之道”。为调节君臣、父子等人际关系,孔子要求双方互相尊重。比如父亲要儿子讲孝道,也就应当以慈爱对待儿子。儿子不愿父亲对他不慈,他就要以孝来对待父亲。以此为例,可以推广到其他方面。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1)依据材料说明孔子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从十五世纪到十八世纪所发生的的思想革命,或叫精神领域里的革命……通过这个“革命”链条,“人”一步步地从“神”的迷信中解放出来……这种思想领域里的革命,至少在两方面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一是推动了社会革命……再是进一步推动了实验科学的发展,使技术发明建筑在日益完善的科学体系的基础之上。
——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的进程》
(2)结合材料和所学编写“欧洲近代思想革命”大事记。(要求:包括时间、事件名称及影响)
陈独秀宣称数百年来,这个社会的动荡不宁,主要是中西两种根本性质相反的文化相冲突的结果……到民国初元,一部分优秀国民意识到要通过共和制,求得“政治根本问题”的解决。而民国建立后,热爱共和的人们由于在共和制下备受专制之苦,不能不产生根本解决政治问题的“最后觉悟”。自由政治、国民政治、自治政治必须处于多数国民的自觉自动,必须建立在多数国民思想人格变更的基础上。否则,共和、立宪便是作伪的装饰品。
——摘编自许纪霖、陈凯达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3)结合材料和所学,指出陈独秀“根本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是什么?他为此做了哪些努力?

2.论述题(共1题)

3.
经济交往加强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唐时期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之一。四川、江南是丝织业中心,其丝织品除满足本国需要外,还有剩余出口。陶瓷业亦相当发达,全国有二十多个著名窑址。其中广东潮州窑烧制出的陶瓷器,是外销的主要物品。沿海主要港口都有造船工场,能制造出载重量大、适于远航的海船。由于战火,更主要的是陆路运输,唐代以前的陆上“丝绸之路”已不能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唐时期,东南亚、印度等地与唐朝通好的国家不下二三十个。它们的使节和商人到中国来,主要是经南海到广州的航道。于是发展海上航线,成为迫切要求。

——摘编自林家劲《唐代广州与南海的交通》

材料二:17-18世纪中国与葡萄牙、西班牙、日本等国的贸易中,中国以出口生丝、丝织品、瓷器等为主,进口少量土特产,明显的出超,葡、西、日等国商人不得不以大量白银支付贸易逆差,于是美洲和日本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这种中西贸易基本结构,是西方国家以其殖民地产品,主要是白银、棉花、胡椒等交换中国的茶、丝、瓷器等,特别是西班牙几乎只能以白银来进行交换。

——摘编自后智钢《16-19世纪外国白银内流中国问题探讨》

材料三 水果历来是属于温饱之外的奢侈品,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果已逐渐成为北京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的重要内容。以西瓜为例,在1982年居民还为买瓜走远路,排长队,而到1985年西瓜市场放开后,西瓜上市量大,质量好,购买方便。到90年代初期,北京人均消费水果47公斤,接近世界最高水平。美国的蛇果、墨西哥的青柚、印度尼西亚的毛丹、新西兰的杨桃、韩国的丰水梨、日本的水晶梨、智利的红提子……来自世界十几个国家的50多种水果摆满商厦柜台。

——摘自张太原《改革开放以后北京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生活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分析唐朝发展“海上航线”的背景。
(2)从材料二中提炼一个观点,并运用所学史实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阐释清晰)
(3)材料三反映出北京居民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

3.单选题(共35题)

4.
有关英国责任制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由多数党领袖组阁
②实际上对议会负责
③首相有权解散议会
④掌握司法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
梁启超指出:“吾国……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与文中所涉内容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6.
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逐渐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这一思想包括
①武装斗争
②土地革命
③根据地建设
④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
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称誉的“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指的是
A. 南昌起义
B. 秋收起义
C. 红军长征
D. 挺进大别山
8.
某班设计了“抗日战争”的网页,页面设置了“抗战爆发”“正面战场”“敌后战场”“抗战胜利”四个栏目。如果再增加一个栏目,最恰当的是
A.九一八事变
B.淞沪会战
C.日寇暴行
D.日本投降
9.
下图是一幅历史照片,可以用来佐证
A.战略决战的开始
B.全国大陆基本解放
C.人民解放战争的结束
D.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统治垮台人民解放军占领总统府
10.
某学习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围绕某一主题搜集了如下资料。这一主题应是
A.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出现
B.巴黎公社的成立及其意义
C.俄国十月革命影响的探讨
D.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1.
20世纪50年代,我国确定的政治制度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还有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一国两制”方针
④普遍推行村民自治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12.
20世纪50年代,欧洲的联合开始于
A.政治领域
B.经济领域
C.军事领域
D.文化领域
13.
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主要是因为
A.若干政治力量的壮大B.各国经济联系日趋紧密
C.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D.联合国的作用不断加强
14.
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是在。
A.商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15.
据史书记载,“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指的是
A.翻车B.曲辕犁C.筒车D.耧车
16.
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中写道:“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这句诗反映了
A.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B.农业灌溉方式的变化
C.民营手工业艰难经营
D.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17.
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其主要影响有
①保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②失去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契机
③避免了西方的殖民侵略
④阻碍了中外民间的贸易往来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18.
下图所示英国城市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三角贸易”展开
B.君主立宪政体建立
C.工业革命广泛开展
D.欧洲经济的一体化
19.
17世纪初,拥有众多商船、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的是
A.荷兰B.西班牙C.法国D.葡萄牙
20.
杨德才在《中国经济史新论》中指出,1920年同1913年比较,厂矿数和资本额分别增加了152%和51.3%。促使这种增长的国内因素是
A.洋务派大力投资兴办了新式企业
B.戊戌变法中成立农工商总局
C.政府鼓励及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D.南京国民政府重视经济建设
21.
奕诉在《统筹全局折》中写道:“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下列企业中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江南制造总局
B.汉阳铁厂
C.轮船招商局
D.发昌机器厂
22.
下图是某一时期经济建设的宣传画,上面有“社社亩产万斤粮”“人人共庆丰收年”等标语。它反映了当时
A.农业生产的真实情况
B.不切实际的浮夸之风
C.农业科技的巨大进步
D.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
23.
1978年以后,中国开始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③改变了农村土地的所有权
④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4.
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相继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C.重点发展轻工业以改善民生
D.力图解决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25.
古希腊出现了总舵的思想家,其中提出“知识即美德”这一名言的是
A.泰勒斯
B.苏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D.柏拉图
26.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欧洲近代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其中“替宗教改革开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的是
A.造纸术与火药
B.指南针与印刷术
C.火药与指南针
D.印刷术与造纸术
27.
下列中国古代医学重要成果中,奠定后世中医临床学理论基础的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千金方》
D.《本草纲目》
28.
研究商代的历史,需要解读的文字是
A.
B.
C.
D.
29.
如果想了解宋代汴京的建筑、交通、商业和市民生活,可以参考的艺术作品是
A.《女史箴图》
B.《送子天王图》
C.《富春山居图》
D.《清明上河图》
30.
中国戏曲艺术种类繁多,其中以历史故事为主要题材,用京胡、鼓、板、锣等乐器伴奏,角色分为生、旦、净、丑的剧种是
A.评剧
B.黄梅戏
C.豫剧
D.京剧
31.
被誉为“生物学中的牛顿”,第一次把生物学完全放在科学基础之上的科学家是
A.瓦特
B.达尔文
C.爱迪生
D.爱因斯坦
32.
下列是某个近代思想演变示意图,空格内应填写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
33.
蔡元培在一幅挽联中写道:“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吾挤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竞之功。”他悼念的是
A.林则徐
B.康有为
C.孙中山
D.鲁迅
3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表现在
A.开展识字教育
B.恢复高考制度
C.通过《义务教育法》
D.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35.
下图是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局部)。它采用夸张、变形和抽象的表现方法,已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苦难、受难和兽性,控诉了法西斯的战争暴行。该作品所属的流派是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印象画派
D.现代主义
36.
某同学想了解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作品,他应该阅读的书籍是
A.《西风颂》
B.《巴黎圣母院》
C.《人间喜剧》
D.《等待戈多》
37.
“要是没有听过这部壮丽的作品的话,那么你这一生可以说是什么作品也没听说说过”,这是恩格斯对《命运交响曲》的评价,这部伟大的音乐作品的作者是
A.德彪西
B.莫扎特
C.李斯特
D.贝多芬
38.
20世纪50年代,欧洲的联合开始于
A.经济领域
B.政治领域
C.文化领域
D.军事领域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3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