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本”二字出自《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珍贵历史遗产,民本思想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并有所衍变。在近代中国,它被注入了新的理论内容,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思想武器。康有为在给光绪帝的奏折中,就引《洪范》、《孟子》、《周礼》的有关记载,证明自己主张“君民同体”,符合“先王之治天下,与民共之”的古训。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李大钊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的主要观点,并分析李大钊“平民主义”的社会影响。
材料一 “民本”二字出自《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珍贵历史遗产,民本思想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并有所衍变。在近代中国,它被注入了新的理论内容,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思想武器。康有为在给光绪帝的奏折中,就引《洪范》、《孟子》、《周礼》的有关记载,证明自己主张“君民同体”,符合“先王之治天下,与民共之”的古训。
——摘编自林甘泉《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及其历史价值》等
材料二 李大钊在建党初期曾说道:“‘平民主义’是democracy译语,有译为‘民本主义’的,有译为‘民主主义’的,……纯正的‘平民主义’,就是把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一切特权阶级,完全打破;使人民全体,都是为社会国家作有益的工作的人;不须用政治机关以统治人身,政治机关只是为全体人民属于全体人民而由全体人民执行的事务管理的工具。——摘编自李大钊《平民主义》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内涵,指出近代以来民本思想内涵的变化及其背景。(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李大钊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的主要观点,并分析李大钊“平民主义”的社会影响。
2.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蒋介石信心大增,表示抗战到底,并建议各友邦成立军事同盟。美、英、中等国相继对日、德、意宣战。同月,美、英两国首脑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商讨在远东设立中国战区,包括中国、泰国、越南等地区,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1942年1月1日,由中、英、美、苏四国领衔的26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了对德、意、日共同采取行动的《联合国家宣言》,规定:签字国保证运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打击共同敌人;相互合作,不得与任何敌人单独媾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同月,中国战区统帅部成立。中国以多年独立抗日所显示的伟大力量,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战区设立的意义。
材料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蒋介石信心大增,表示抗战到底,并建议各友邦成立军事同盟。美、英、中等国相继对日、德、意宣战。同月,美、英两国首脑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商讨在远东设立中国战区,包括中国、泰国、越南等地区,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1942年1月1日,由中、英、美、苏四国领衔的26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了对德、意、日共同采取行动的《联合国家宣言》,规定:签字国保证运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打击共同敌人;相互合作,不得与任何敌人单独媾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同月,中国战区统帅部成立。中国以多年独立抗日所显示的伟大力量,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设立中国战区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战区设立的意义。
2.单选题- (共25题)
3.
“民心”、“民气”是从林则徐到慈禧太后的很多中国当权者应对列强的“法宝”,甚至“凡是主张剿夷的莫不觉得四万万同胞是有胜无败的。”材料表明
A.民众的新型民族意识已经觉醒 |
B.统治集团应对危机的策略落后 |
C.民族矛盾的地位发生重大变化 |
D.近代中国落后根植于盲目排外 |
4.
甲午战败之后,满族人士寿富、盛昱等人的言论已超越“满汉畛域”,呼吁各民族团结御侮;民国建立后,人们有意识使用“中华”一词来命名各种事物,政党、团体等都是如此;五四时期,“中华民族”概念更是贯穿于言论和行动中。这体现了
A.近代思想与社会政治具有联动性 | B.满汉民族差异已经消失 |
C.政权变更引发民族认同 | D.资产阶级政党主导了思想的变迁 |
5.
下表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1950年本科第一学期的教学计划》,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科目 | 马克思列宁主义 | 新民主主义论 | 中国革命史 | 经济地理 | 俄语 | 高等数学基础 | 体育 |
周课时 | 6 | 1 | 1 | 2 | 12 | 2 | 2 |
学期总课时 | 132 | 22 | 22 | 44 | 264 | 44 | 44 |
A.政治课在总课时中占比最大 |
B.课程设置受到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 |
C.贯彻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
D.课程安排体现面向工农的时代要求 |
6.
研究资料表明,宋代船舶通行于南洋和“西洋”(今印度洋),而阿拉伯商船从波斯湾出发东来时,需在锡兰湾(今斯里兰卡)改换成宋舶。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外交通贸易兴盛 |
B.海外贸易规范有序 |
C.造船及航海技术先进 |
D.对域外文化接纳有限 |
7.
1940年,***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的分析意在
A.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 |
B.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
C.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 |
D.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 |
8.
1860—1900年四十年间,中国共引进西书555种,其中自然科学162种,应用科学225种,而社会科学只有123种,其他45种。这表明
A.社会转型改变了人们的认识 |
B.西方的学说在中国社会占主导 |
C.政府重视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
D.社会科学对当时中国作用有限 |
9.
“灾异示警”是中国古代神学政治理论的核心主张,更是中国古代言谏文化与制度的精神支柱,由于其与“君权神授”同为中国古代天命哲学的构成基础而广为统治阶级所接受,代代相传而深入人心。这表明
A.君主专制催生了“君权神授”思想 |
B.“灾异示警”有效制约了君主集权 |
C.言谏制度源于原始宗教迷信思想 |
D.统治者借宗教思想稳定政治秩序 |
10.
《孟子·离娄上》中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中也提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二者都表明儒家思想
A.是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工具 |
B.注重伦理和政治的紧密结合 |
C.认为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
D.强调治国是治家的重要基础 |
11.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共同具有思想解放的性质,然而两者要实现的目标却有所差别。文艺复兴的目的在于走出中世纪,走向现代文明;宗教改革则是上层建筑领域的一场变革,目的在于开创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这反映了
A.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
B.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阶段性变化 |
C.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作用领域的局限 |
D.两场运动在不同领域产生的特殊影响 |
12.
1761年法国新教徒卡拉斯之子上吊自杀,狂热的警察和民众臆断“卡拉斯欲阻止儿子改信天主教”实施了谋杀,卡拉斯被判有罪,折磨至死。深感震惊的伏尔泰亲自调查事件和搜集证据,撰写并出版了《卡斯拉先生之死的原始文件》,震动欧洲,三年后该案平反。该事件
A.导致了法国宗教改革 |
B.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觉醒 |
C.传播了平等法治理念 |
D.瓦解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 |
13.
学者坎迪斯·古切尔在《全球文明史》一书中说:“它代表了反对中世纪基督教背景的欧洲文化记忆系统的‘再生’,欧洲的思想家被希腊罗马作家所鼓舞,被那些世俗的、不神圣的、人文主义的、不以上帝为中心的价值观所鼓舞,以理性为基础,而不是以基督教信仰为基础。同样,8世纪之后,在中国发生了一场关于儒家思想的‘再生’,在1200年左右达到高潮。”材料中的这两场“再生”分别指的是
A.启蒙运动陆王心学 |
B.文艺复兴宋明理学 |
C.宗教改革宋明理学 |
D.文艺复兴汉代儒学 |
14.
据统计《诗经》中有大量描写并赞美爱情的诗歌,例如《关雎》《蒹葭》等篇。而同时代的西方,智者学派也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重要命题。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东西方思想所具有的共同点是
A.仁爱至上 |
B.人文关怀 |
C.强调民本 |
D.批判怀疑的态度 |
15.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描述了这样一种绘画艺术,它“用书法文字和朱红印章来配合补充画面…不大的红色印章在一片水墨中增添了沉着、鲜明和力量”。这种绘画艺术
A.与科举取士制度密切相关 |
B.是市民阶层审美发展的结晶 |
C.典型代表作为《清明上河图》 |
D.有利于推动传统书法艺术产生 |
16.
明代小说繁荣。当时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面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小说成为明代文学主要形式 |
B.小说整合了社会价值观念 |
C.小说的繁荣反映心学的盛行 |
D.小说有一定社会教化功能 |
17.
16世纪,西班牙医生赛尔维特因解剖人体进行血液循环研究,被宗教裁判所火刑处死。而达尔文在19世纪中期相继发表《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虽遭教会激烈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其原因在于
A.进化论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
B.教会失去原有权威 |
C.进化论被证明是科学理论 |
D.教会实行宽容政策 |
18.
1861年冯桂芬在《校那庐抗议》中提出“君民不隔不如夷”之说,他提出的制儒官、复乡职、公选举以及复陈诗等论,都立足于“通上下之情起见”,体现了西方的公举和公论的某些色彩。该主张
A.属于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思想 |
B.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体用的落篱 |
C.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
D.明确提出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 |
19.
1914年,面对当时盛行的个人与国家统一化的观念,陈独秀撰文指出“国家者,保障人民之权利,谋益人民之幸福也。不此之务,其国也存之无所荣,亡之无所惜”。这一材料表明陈独秀
A.倾向于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 |
B.反对专制道路维护共和政体 |
C.对民族主义的观念有所反思 |
D.以民主和科学进行启蒙宣传 |
20.
孙中山1895年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作为兴中会誓词,1903年把“创立民国”作为中华革命军团体誓词,1905年将其思想体系概括为三民主义,后来又在西方三权分立学说基础上提出“五权分立”学说:“考选制和纠察制本是我中国固有的两大制度……我期望……复活这些优良制度”。这表明,孙中山在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
A.旨在彻底推翻清朝专制统治 |
B.追求建立同于美国的政治体制 |
C.愈加崇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
D.日益重视本国国情和传统文化 |
21.
“如果说,民主革命没有自己的一定任务,没有自己的一定时间,而可以把只能在另一个时间去完成的另一任务,例如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这个叫做‘毕其功于一役’,那就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该论断出自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
B.《新民主主义论》 |
C.《论人民民主专政》 |
D.《论十大关系》 |
22.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美国总统约翰逊称“这是世界历史上最不幸的时刻之一”,苏联和英国也表达了类似态度。而法国某官员则说:“我祝贺你们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这说明
A.美法同盟关系已经破裂 |
B.中国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
C.美苏关系实现全面缓和 |
D.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 |
24.
下图是幅名为《脸》的美术作品。有论称:“就简洁的形象结构与两面分割来说,作者已经具有了在丰富的平面化光影中整体性把握符号形象的能力。”该美术作品


A.强调和突出理性精神,注重画面的严整和谐 |
B.特别强调色彩的作用,使作品画面丰富多彩 |
C.醉心于光与色的研究,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 |
D.强调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内心感受 |
25.
《战舰波将金号》拍摄于1925年,是苏联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但在许多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都被当局禁止上映,而在一些秘密放映会上,观众对它都表示热烈的赞许。禁映的结果,越发增加了各国电影资料馆收藏这部影片的愿望。除了卓别林的作品外,没有一部影片能赶得上这部影片的声誉。连纳粹头子戈培尔,也对这部作品表示钦佩。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A.西方国家极力维护本国电影市场 |
B.西方落后的电影技术害怕被暴露 |
C.电影是当时政治斗争的主要工具 |
D.电影有时受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 |
26.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普遍的社会思潮是“改造中国”,其后出现的种种主义、主张都是对“改造中国”这一问题交出的答卷。这一社会思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十月革命的深远影响 |
B.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
C.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
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