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706713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7/22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

——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等

材料二  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材料三  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同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70余年来未有的出超。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0年中国海关税率调整的特征和意义。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为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单位:万吨)
年份
中国
美国
苏联
1950
61
8785
2733
1955
285
10617
4527
1965
1223
11926
9102
1975
2390
10582
14134
1980
3712
10080
14800
 

——摘编自《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三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3.
全球化使人类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东西方国家的命运也迥然不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进入21世纪,全球化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全球化逐渐形成,出现了经济一体化。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文化的全球互动只会越来越剧烈,文化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对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与民族来讲,文化全球化则可能成为强势国家推行其国家意志的一个手段。……近两年来,受欧美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影响,“逆全球化”潮流不断涌现。……经济全球化在带来繁荣和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贫困、冲突、分配不公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整理自韩雅楠《论文化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等

据材料指出“逆全球化”趋势出现的原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文化全球化趋势带来的影响。

2.单选题(共20题)

4.
1943年《星期六晚邮报》发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在战后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政治和经济秩序的设想。以下属于二战后期建立的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
B.关贸总协定
C.亚太经合组织
D.北美自由贸易区
5.
1993年生效的某国际组织条约规定:“(本组织)决心实现它们经济的强大和同步发展并依据本条约的规定建立一个包含一种单一及稳定的货币的经济和货币联盟,促进经济和社会进步。”据此判断该组织是
A.
B.
C.
D.
6.
特朗普上台伊始就提出“制造业回流”,改变美国制造业空心化的现状。然而2019年1月7日,美国特斯拉(全球最先进的电动汽车制造商)依然按原计划在上海开工建厂,预计2019年内投产。这说明
A.中国汽车制造水平领先世界
B.中国成为美国投资的首选地
C.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势不可挡
D.美国汽车行业放弃本国市场
7.
马克思认为:16世纪的欧洲土地所有者阶级和劳动者阶级,即封建主和农民衰落了,资本家阶级地位则相应地上升了。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B.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C.机器大生产的推动
D.欧洲价格革命的影响
8.
C.W.克劳利在《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说:英国的优越地位在十八世纪归功于优越的政治制度,在十九世纪初期则几乎完全归功于机械技术。产生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英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已经丧失
B.英国主导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创造
C. 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C.英国在全行业普及了机械化生产
9.
面对经济危机时期严重的失业问题,罗斯福说:“我们不仅要使失业者的肉体免遭饥寒,而且要维护他们的自尊心,他们自力更生的意志,他们的勇气和决心。”以下新政措施当中最能体现罗斯福这一想法的是
A.颁布《社会保险法》
B.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性指导
C.整顿银行金融系统
D.推行以工代赈的政策
10.
苏联工业化开始时,通过农民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结果使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引发了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造成苏联农业危机的直接原因是
A.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弊端
B.苏联农业发展长期落后
C.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影响
D.长期国内外战争的创伤
11.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赫鲁晓夫是一位伟大的革新者,只有在他的经历成为历史之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赫鲁晓夫得到后人理解和尊敬主要是因为他
A.彻底冲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B.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
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的模式
D.使苏联跃升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12.
1978年,时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的习仲勋向中央提出建议:要根治深圳乃至广东大量农民偷渡香港的问题,可以在毗邻香港的深圳搞出口加工基地,利用国外的资金和技术,解决就业、发展经济。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央的积极回应,由此直接促成了
A.经济特区的设立
B.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C.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D.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13.
1872年洋务派代表李鸿章招商筹办了清政府经营的第一家近代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该企业的创办使“洋商垄断收入锐减,中国减少外流之白银当在数千万两之巨,中国之航权,唯贵局是赖”。据此说明洋务运动
A.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入超局面
B.垄断了中国航运权
C.达到了“分洋利”的目的
D.实现了自强与求富
14.
《民族工业发展史话》中记载:1932年“荣家”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荣宗敬说:“当今中国人,有一半是吃我的和穿我的。”荣氏家族企业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A.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C.官僚资本企业的推动
D.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15.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制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意味着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继续深化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将废除
C.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已经改变
D.土地流转是发展农业的根本途径
16.
“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是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民族工业的产生
C.贸易中心的转移
D.传统丝织业的发展
17.
1993年,作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二货币”——粮票,在完成自己38年的神圣使命后“光荣退休”。这不仅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更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是指
A.市场经济时代
B.国企改革时代
C.计划经济时代
D.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
18.
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19.
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20.
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21.
民国时期,有学者认为,“在发展过程中,为着帝国主义间,彼此有矛盾,所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某限度的蓬勃,但总不能蓬勃到可以脱离半殖民地的地位”。在他看来
A.民族资本主义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发展空间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依赖于帝国主义间矛盾
C.民族独立以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为前提
D.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以民族独立为前提
22.
漫画常常以幽默风趣的方式展示时事,下图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有发达的社会生产力
B.人民高涨的建设热情
C.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
D.社会制度变革的完成
23.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各国社会福利支出最高时较前增长了15%,占GDP的比重也上升了十个百分点。社会福利的增长速度比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快了一倍左右。据此可推断
A.社会矛盾激化促使经济政策调整
B.高福利增加国家的负担
C.国有化是推行福利制度的前提
D.福利政策遏制经济危机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