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706701

试卷类型:开学考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4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70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将上海附近水源取样,送回英国请专家检验,结果包括苏州河在内的12个取水点的水质,都明显优于同时期的泰晤士河。20世纪初开始,上海人口逐年激增,苏州河的水质污染也日益严重。1925年,以苏州河为水源地的上海闸北水厂被迫关闭。地方政府多次组织疏通河道,以提高苏州河的自清洁能力。一些商业团体设立了专门的治理组织——吴淞江水利协会,积极配合官厅疏浚苏州河。但因经费等原因,河道疏通工作时断时续,进度缓慢。1924—1926年,上海先后建造了三个污水处理厂,处理生活污水,对工业污水的随意排放也做出过个别处罚。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上海都没有管理和控制污水排放的专门机构,再加上上海政府与租界各自为政,苏州河的污水治理并没有明显的效果。
——《近代以来苏州河的污染与治理》
材料二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泰晤士河及其支流沿岸工厂林立。19世纪中期,泰晤士河开始散发令人难以忍受的臭气。面对泰晤士河环境的不断恶化,伦敦市政府进行了生活污水排放系统的修建。英国国家社会科学促进会、皇家艺术协会等民间组织多次讨论河流治理问题,督促政府对合流污染进行干预。1876年,英国议会正式通过《河流防污法》,明确禁止把废弃物和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但是地方政府对国家的过度干预表示不满,部分工厂主也强烈反对,民众虽然希望改善环境,但因为担心河流治理会导致政府增税,对河流治理的态度犹豫。因此,泰晤士河的环境并没有得到改善。
——摘编自《试论19世纪中后期英国河流治理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19世纪70年代苏州河与泰晤士河水质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苏州河和泰晤士河污染治理的共同特点。指出泰晤士河污染治理效果的原因。
2.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相互关系和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政治史方面,唐宋转型却带来了与朝向现代性的进步根本不同的变化,这种朝向现代性的进步是以社会流动、商业成长和文化变化为代表的。当平民在政府中取代了士族,由士族政治领袖所提供的对王室权威的制衡丧失了。其结果就是中国早期的现代性以不断增长的独裁为标志。宋代标志着独裁的增长,这在内藤对唐宋转型的阐释中是核心内容,因为它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事实上没有实现现代化。……与此同时,独裁应该受到谴责的观念为解决中国的落后问题提供了一个办法:人们首先关心的是改革中国的政治体制,而让别的国家来指导中国也是必要的。……事实上中国早在我们之前就实现了我们当代西方人所重视的东西。
——摘自(美)包弼德《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
材料二与西方和亚洲一些国家相比,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转型是激进的、极端的和曲折的。这不是中国人的错,西方列强为主角的竞争和战争把中国卷入了世界,列强对中国的掠夺和压迫,形成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并激化了中国的阶级和社会矛盾,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摘自郑佳明《中国社会转型与价值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转型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转型是激进”的表现,分析“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转型是激进的、极端的和曲折的”原因。

2.论述题(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在探究工业文明因素的发育时构建了一个基本的模式,即

该模式特别强调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家政策激励及制度创新等因素对工业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请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进行探讨。(说明:就结构图中的要素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进行认证:也可以对结构图中的要素进行补充,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表达清晰。)

3.单选题(共14题)

4.
雅典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其予以政治放逐。这体现出“陶片放逐法”的根本目的是
A.防止精英人物参与政治决策
B.保障公民对政治决策的参与
C.维护公民政治决策权的平等
D.保证民主政治的安全和稳定
5.
1787年美国宪法在第一条第8款列举了允许联邦政府行使的权力,在其他条款中则规定了禁止联邦政府行使的权力。这说明该宪法
A.条款内容存在着矛盾
B.旨在维护人民的权利
C.有碍政府权力的行使
D.具有权力制约的精神
6.
1875年3月,李鸿章在处理马嘉理案时提到,马嘉理未经中国地方官同意,擅自带领武装探路队深入中国内地,“不独有违条约,亦显悖万国公法……中国自主之国,岂容他国无故调兵入境?”这说明
A.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B.李鸿章具有国家主权意识
C.清政府对外自主意识增强
D.李鸿章否认领事裁判权
7.
下表为1843年与1858年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货物
单位
1843年税率%
1858年税率%
棉花

6.54
5.72
印花

14.25
4.98
袈裟布

10.68
4.98
棉纱

6.94
4.86
 
A. 列强对华商品输出激增
B. 中国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C. 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D. 中国降低进口洋货税率
8.
1840年12月11日,迫于形势,负责在广东交涉的琦善在致英国代表义律的照会中同意,此后英国给中方的信函不再使用“谕”“禀”文体。这表明
A.中国主权的丧失
B.天朝体制逐步崩溃
C.中西方地位平等
D.西方凌驾于清政府之上
9.
1935年4月,蒋介石任命吴忠信为贵州省负责人,国民政府的党、军、政势力迅即占领了贵州。同年2月,任命刘湘为四川省负责人,接着又通过组织峨眉训练团等措施,整顿了四川的军事、财政、金融,推行了保甲制度等,加强了国民政府在四川的影响。这些措施客观上
A.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B.改变了中国工业布局
C.奠定了持久抗战基础
D.意在“围剿”中央红军
10.
根据7月17日周恩来同志一天的行程安排表,推断当时周恩来等主要是为了
时间
外交活动
上午10点
会见柬埔寨王国外交大臣狄普芳
中午11:40
访晤英国外交大臣艾登
下午1点起
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越南代外长范文同会谈
下午4:50
访晤法国总理兼外长弗朗斯
 
A.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举行中印、中缅会谈
B.争取各国支持理解第26届联合国大会提案
C.以“求同存异”推动万隆会议的顺利召开
D.解决朝鲜半岛、“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11.
1974年2月,***同志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再次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三个世界”战略提出的背景是
A.反霸统一战线形成
B.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中国开始改变意识形态外交
12.
1975年3月,中国艺术团拟赴美巡回演出,美国国务院要求中方取消艺术团预备曲目中的《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因为歌词里有“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美方难以接受。中方坚持“宁可不去,也不能不唱”。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当时
A.中美文化交流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B.中美关系异常紧张
C.中美关系存在严重冲突
D.美国敌视中国
13.
1945年11月4月,艾奇逊在讲话中含沙射影攻击苏联时,被人民嘘下了台。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富尔敦发表“铁幕演说”后,美国纽约市区百老汇大街贴满了反对丘吉尔的标语,群众还举行了抗议示威。这说明当时美国政府
A. 敌视苏联没有得到各界支持     B. 称霸全球的战略部署未完成
C. 允许民众表达和平民主诉求     D. 对苏联的外交政策摇摆不定
14.
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江苏南浔的“湖丝”不仅远销国内边远市镇,而且大量出口;浙江桐乡的铁器“大江南北咸仰赖”。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
A.资本主义萌芽促进私营手工业的发展B.商品流通突破了狭隘的地方市场
C.商业繁荣促进工商业市镇兴起D.海禁政策松动促进海外贸易发达
15.
新航路开辟后的几个世纪里,欧洲殖民者将大量金银运往亚洲,“在中国及印度大部分市场上,纯金和纯银的比价通常是10:1,至多也不过12:1。而欧洲的比价是14:1,甚至是15:1”。这种差异
A.加速了亚洲商品流向欧洲
B.导致欧洲传统手工业消失
C.使欧洲原始资本积累加快
D.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
16.
民国河北《元氏县志》记载“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据此可以推知当时中国(  )
A.小农经济逐渐瓦解
B.不受外国经济的冲击
C.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D.农村经济结构没有出现变动
17.
1929年,斯大林认为苏联“小农经济的大部分不仅不能实现逐年扩大再生产,相反地,连简单再生产也是很少有可能实现的”。该观点
A.客观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状况
B.为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提供依据
C.是对新经济政策的继承和发展
D.准确揭示了农业长期落后的根源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