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有个伟大的年份是1984年。1984年的特殊气质,在元旦刚过不久就散发了出来。1月邓小平突然决定到此刻正饱受争议之苦的深圳、珠海两个特区看看,并先后写下“珠海经济特区好”“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的论断。也正是这一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我们惊奇地发现,日后很多我们现在还耳熟能详的公司(张瑞敏创办的海尔、柳传志的联想、李东生的TCL、赵新先的三九制药、王石的万科、李经纬的健力宝、潘宁的科龙)均诞生在这一年,后来,人们就把1984年叫做中国现代公司的元年。
(2)概括材料二的基本观点,并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一 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有个伟大的年份是1984年。1984年的特殊气质,在元旦刚过不久就散发了出来。1月邓小平突然决定到此刻正饱受争议之苦的深圳、珠海两个特区看看,并先后写下“珠海经济特区好”“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的论断。也正是这一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我们惊奇地发现,日后很多我们现在还耳熟能详的公司(张瑞敏创办的海尔、柳传志的联想、李东生的TCL、赵新先的三九制药、王石的万科、李经纬的健力宝、潘宁的科龙)均诞生在这一年,后来,人们就把1984年叫做中国现代公司的元年。
——摘编自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
材料二 “改革”主要是相对政府资源垄断,政府管制而言,指的是恢复个人的自由选择权,让老百姓有权利决定做什么与不做什么,如何做,做成的东西卖多少,到哪里卖,以什么价格卖,得到的收入怎么分配,剩下的钱如何再投资等,一句话,就是给个人以自由。“开放”实质上也是扩大自由,是让中国人和外国人能更加自由地进出国界,做投资,做贸易。让个人经济自由权跨越国界延伸,拓宽自由的地理边界。——陈志武《陈志武说中国经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84年”称为“伟大年份”的理由,并分析改革和开放的关系。(2)概括材料二的基本观点,并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2.单选题- (共33题)
2.
直到鸦片战争,清政府一直实行单口贸易政策,海关征税活动实质上具有一种经营性质,且可以讨价还价,实际征收的税额同海关监督汇往国库的数额没有直接联系。清政府海关征税的做法
A.便利了外国商品在华倾销 |
B.增强了国人关税主权意识 |
C.无法适应世界贸易的形势 |
D.旨在保护传统的自然经济 |
3.
20世纪初,电报的广泛运用使上海各大报刊在追求新闻“速而确”方面难分伯仲,尤其对重大事件的报道,细枝末节虽有不同但整体脉络相差无几。这说明通讯事业的进步
A.推动了近代科技发展 |
B.消除了报刊行业竞争 |
C.制约了新闻报道深度 |
D.提升了新闻基本效能 |
4.
清初,朝廷禁止对商人额外征税,取消了机户织机“不得逾百张”的规定,允许民众自由开采井盐,准许商民自行开采云南铜、铅、锡、银、铁矿,对于上税多的矿商还赏以顶带。这些举措
A.有利于经济恢复发展 |
B.废止了重农抑商政策 |
C.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 |
D.刺激了近代工业产生 |
5.
瞿秋白赴苏俄考察期间发现,老工程师屡次怠工,唾骂布尔什维克,被下狱三四次依旧如此,政府没有技师,也只能听任也;乡下妇人拿100个鸡蛋想换盐,却不愿要政府发行的卢布。上述现象主要说明
A.苏维埃政权缺乏群众基础 |
B.苏俄经济政策调整势在必行 |
C.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弊端凸显 |
D.斯大林模式下民众生活水平低下 |
6.
下表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简表,此状况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年份 |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 |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 | 平均每年设厂数/家 | 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
1895—1900 | 100 | 4500 | 7 | 750 |
1901—1911 | 300 | 5600 | 31 | 510 |
A.“抵制日货”运动开展 |
B.列强侵华方式改变 |
C.“实业救国”思潮高涨 |
D.政府经济政策调整 |
7.
18世纪欧洲通过传教士、外交使节、贸易往来与中国保持着密切联系,但中欧之间的交流并不对称。欧洲对中国的了解远远超过中国对西方的了解程度,西方人士对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技水平、军事实力都进行了评估。这一现象表明
A.中欧之间的实力差距扩大 |
B.中欧之间交流不对称 |
C.西方为向中国扩张作准备 |
D.中国“天朝上国”观念严重 |
8.
反映明代太湖地区农业生产的著作《便民图篆》记载:“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两相当。”这反映了当时该地
A.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
B.农业经济结构得到改变 |
C.家庭经济模式仍未打破 |
D.重农抑商政策严格实行 |
9.
唐代法律规定,土地买卖的行为必须得到家(族)长认可,同时直系亲属与邻居享有优先购买权,业主不得私自买卖。这些规定体现了,唐代
A.土地私有制受到严重冲击 |
B.经济立法比较完善 |
C.政府对自耕农经济的保护 |
D.世族门阀把控经济 |
10.
20世纪4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加大公共事业的开支,制订经济发展计划,通过利率、税收等杠杆进行调控;另一方面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以上举措反映出的发展理念是
A.实行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 |
B.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
C.加大宏观调控与国际协调 |
D.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
11.
在1981年底以前最早创办的48家合资企业中,属于华侨、华裔、港澳华商投资的共28家,占60%。香港、新加坡和其他城市的华人实业界和金融界人士与中国合办的合营企业所取得的成功,引起西方企业家们的注意。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
A.实施经济特区战略十分科学 |
B.单一的公有制开始发生改变 |
C.西方企业错失投资中国机遇 |
D.海外华侨推动改革开放启动 |
12.
曾国藩在评价外国人代管海关并精确地将关税上交清政府时曾感叹“彼虽商贾之国,颇有君子之行”。上述现象说明曾国藩
A.未能认识到西方侵略者的本质 |
B.受传统重农抑商观念影响较深 |
C.意识到海关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 |
D.主张深入学习西方实现富国强兵 |
13.
据统计,清前期各地农业短工的日工资,就其平均数说,除东北的奉天、热河地区,以及广东安徽地区以外,其他各省最高为八十文,最低为二十文,从雍正十三年(1735)至道光七年(1827)九十多年没有多少变化。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全国工资价格水平趋向平衡 |
B.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停滞 |
C.闭关政策制约海外市场扩大 |
D.重农思想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
14.
在宋代,客户是指无常产者,绝大多数是佃户。据统计,北宋初年客户约占总人口的40%,此后逐年下降,到宋神宗熙宁年间下降到30.4%,这一变化反映了
A.自耕农经济得到一定发展 |
B.佃户成为耕作的主力 |
C.地主对农民剥削有所减轻 |
D.土地所有权更迭频繁 |
15.
宋代圩田开辟十分突出,例如江南鉴湖分隶会稽、山阴两县,北宋初年有27户农家盗湖为田,到英宗时,达80余户,围湖达700余顷,到南宋时鉴湖湖田达2300余顷。这说明当时
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
B.自耕农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
C.南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
D.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农业 |
17.
有西方学者通过估算发现,在17世纪和18世纪,美洲生产的白银大约有70%输入到欧洲,其中40%又通过贸易方式转运到亚洲。这表明当时
A.中国是世界白银流动的主导者 |
B.荷兰垄断了东西方海上贸易 |
C.亚洲在东西方贸易中具有优势 |
D.西欧丧失世界贸易中心地位 |
18.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该历史学家
A.否定了航海家的作用 |
B.关注到殖民扩张的内在动力 |
C.意在提高资本家政治地位 |
D.强调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侵略性 |
19.
光荣革命后,英国的重商政策由直接干预逐渐转变为用关税等间接手段来实施,出口免税的政策逐步得到执行,对进口商品征收的关税逐渐提高。这些举措
A.使英国成为了海上霸主 |
B.确立了自由贸易的原则 |
C.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
D.增强了英国经济竞争力 |
24.
我国早期的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城市,从社会历史角度客观上反映出:
A.这些地方地理位置优越 |
B.外商企业、洋务派企业的刺激作用 |
C.清政府扶植沿海企业 |
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只能在东南沿海地区 |
26.
1961年上海市工业总产值比1960年下降了37.3%,962年继续下降18.9%;钢产量指标从1960年的250万余吨压缩到1961年的165.2万吨和1962年的120.8万吨。全市基本建设投资的降幅更大,961年总投资额比1960年减少60%,962年再压缩55%。这些做法
A.贯彻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
B.落实了“八字方针” |
C.改变了上海的经济中心地位 |
D.忽视了经济发展规律 |
27.
1980年,青浦商榻乡南车大队成员高兴地说:“这么一包,早稻亩产736斤,比上一年每亩增产119斤,超历史水平,田与我们更贴肉了,群众生产积极性可大大提高。”此话从一个侧面肯定了
A.土地改革喜获丰收 |
B.人民公社制度优越 |
C.联产承包切实有效 |
D.对外开放硕果累累 |
29.
1955年起,(苏联)政府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1958年6月,政府还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并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采购价格。这些举措
A.恢复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做法 |
B.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 |
C.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 |
D.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
30.
1964—1980年,柯西金主持苏联政府工作,陆续推出了一系列被称为“新经济体制”的改革措施,重心在于解决行政命令方式盛行、企业缺乏自主权、企业和职工不关心经济成果等一系列问题,取得了巨大成就。柯西金的改革
A.突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B.完全解决了经济领域积弊 |
C.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D.部分继承了赫鲁晓夫改革 |
31.
“他以宫廷政变的方式夺取了权力,但并没有把改革推进到一个新时期,而是力图重现个人集权。这就加剧了苏联社会固有的矛盾。……他当政18年所做的一切,只是不断努力地将墓掘深。当他离世时,……这个墓已经挖好了,而对这样一个大墓,任何天才的继任者都无法挽救苏联灭亡的命运。”这里的“掘墓人”是指
A.斯大林 |
B.赫鲁晓夫 |
C.勃列日涅夫 |
D.戈尔巴乔夫 |
32.
二战结束后,欧美国家脑力劳动者人数迅速增加,他们被称为“白领工人”。20世纪40-70年代,美国“白领工人”的总数从1508万人增加到5105万人。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产业结构升级 |
B.中产阶级出现 |
C.大众教育普及 |
D.科学技术进步 |
33.
1906年,中国第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建立,1909年,国立京师图书馆开始筹建,其余各省图书馆也加紧筹建。到民国前夕,各省公共图书馆基本建立,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私人图书馆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一时期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
A.与变法图强运动相辅相成 |
B.适应了近代教育的需要 |
C.以宣传共和主义为其宗旨 |
D.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废除 |
34.
1908年,湘潭绅商们对于粤汉铁路正线不经过湘潭深感忧虑:“潭埠势必永远成废”,“数百年祖宗营业,一旦归于无何有之乡,万众能不寒心!”最终结果,湘潭隔江与铁路相望,距其15公里的株洲则因铁路通车走向兴盛。由此可见
A.铁路改变南北经济格局 |
B.新式交通影响地方兴衰 |
C.列强通过路权蚕食掠夺 |
D.地方绅商掀起保路运动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33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