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2019届高三5月模拟考试(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706681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5/19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9年大事记

——据吴晓波《跌荡一百年》等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解读上表中的主要历史现象。(要求: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或多个历史现象,解读全面准确,须史论结合。)

2.材料分析题(共4题)

2.
(历史选修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为有效掌控财税资源,征派赋役,维系国家运转,政府需借助一套由户籍、地籍、征籍等构成的册籍系统。明洪武年间,主要以人户为中心的赋役黄册为主,以土地为中心的鱼鳞图册为辅,互为经纬。明中后期,赋役征收的对象逐渐由人户转向田地,土地和地籍就演变为赋役征派的主要依据。由于民户人丁、田地的变化,加上地方役吏从中舞弊,一些黄册所开列人户的姓名和事产早已不符合实际,黄册制度逐渐陷入紊乱和废弛状态。有鉴于此,地方州县为应对征税而编制了实用文册——实征册,又名白册,按照实际需要灵活编制,更切合本地区的实况,很快就在全国大部分地区被普遍采用,政府逐步确立了田赋“定额化”的原则,以此来确保国家财政的收入。清初编纂的赋役垒书成为一种征税标准,于是实征册就成为田赋“定额化”下州县实征的重要册籍。

——摘编自杨国安《账簿与权力:清代实征册与乡村基层赋税征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编定实征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实征册制度产生的影响。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凯南和尼采是冷战史上最有代表性的美国战略家。凯南是职业外交家和历史学家,集知识分子特有的天真与执着于一身。凯南认为杜鲁门主义的言辞过于夸张,以自由为名在世界所有地区抵制共产主义,既无必要也不可能,他的信念是“想要和平,那就采取和平的行动”。凯南反对军备竞赛,希望美国在裁军谈判中做出让步和妥协,他把冷战竞争的结局更多地寄托在苏联的内部变化上。这种立场被认为过于软弱,抑或过于理想化。尼采更像精于算计的华尔街投资银行家,他有决断力,重视协作,讲求效率,更相信数据和事实而非直觉。他信奉的是“想要和平,那就准备战争”,他更重视美苏之间意识形态分歧和制度性矛盾,并不认为杜鲁门主义有何不妥。尼采认为美国的战略是防御性的,苏联则不然,因此美国必须有更强的军事力量,使苏联不敢发动第一次打击。他认为美国是最伟大的国家,有责任运用自己的力量改造世界。

——摘编自石斌《核时代的美国安全观念与战略传统》

(1)根据材料,指出凯南与尼采对美苏关系认识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两人的冷战思想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828年11月,容闳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1850年,他在美国慈善组织资助下进入耶鲁大学学习,四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是耶鲁大学乃至所有美国大学里第一个中国毕业生。1860年l1月,容闳前往“天京”,对洪仁矸提出七条建议:设立武备学校,海军学校,实业学校,颁定各级学校教育制度等。但当时天国政权已风雨飘摇,客闳发现太平天国远不是自己想象的理想国,他大失所望,落魄离开。1863年秋,容闳到安庆拜见曾国藩,被正式任命为出洋委员,赴美国购买机器筹办机器制造厂,之后又受命协助管理江南制造局。1872年春,容闳被任命为出洋副委员,主抓幼童选派和监督事务,他一共选拔并陪同120名幼童出洋。数十年后,这些留学生成长为转型中国的中坚力量。1898年,70岁的容闳积极参加维新派各种学会活动,甚至把自己在北京东安门的寓所提供给维新党领袖作会场。变法失败后,容闳流亡香港,他转而加入革命党阵营,帮助孙中山筹集起义军费。1912年4月21日容闳客死异乡。葬礼上,牧师讲了这样一段悼词:“假如他还没有老,他一定会亲自参加革命,他的与生俱来的、热爱效忠中国的光焰,绚丽燃烧,直到他生命的尽头。”他的代表作《西学东渐记》堪为近代中国西学东渐和中美交流历史的经典文本。

——摘自《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容闳对中国近代化做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容闳一生支持各项进步事业的原因。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乡绅阶层是国家权力束梢的自治主体,充当国家治理乡村的代理人。其来源,一种是未仕但具有准官僚资格的生员、监生、举人;一种是通过科举途径做官而致仕的居乡官僚;第三类是无功名无官职的乡里领袖,被地方官任命为“乡约正”,负责讲解圣谕和约规,以和睦宗族,正地方风俗。明末,顾宪成和高攀龙因政治失败,以乡绅的身份隐居无锡乡里,重修东林书院,主持读书讲学活动,被称为“东林党人”。崇祯年间,乡绅张溥等人在江南地区组织了规模庞大的“复社”组织。东林党和复社都积极参与政治运动,追求社会稳定和政治清明,对晚明政治产生了极大影响。

——摘编自秦德君《中国古代“乡绅之治”:治理逻辑与现代意蕴》等

材料二  1540-1640年被称为“流动的世纪”,英国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乡绅阶层日益兴起。乡绅属于地主阶级,是介于贵族与农民之间的中间阶层,大致包括骑士、缙绅与纹章乡绅三个群体。16世纪初乡绅人数约为6000,到17世纪末增长到约20000人。乡坤人数增加源于社会流动的加快。英国农业资本主义与商业的迅猛发展导致新财富增加,一大批出身非乡中家庭的新富人士集中涌现,通过努力实现了地位提升。宗教改革后,大量的修道院土地被政府没收并出售,促进了土地市场活跃,为大批新富人士通过购置土地成为乡绅地主提供了条件。国家对于新富之人积极吸纳,为其提供了政治保证。1568年官方纹章院开始向新兴社会人士开放申请,引起人们追逐爵位纹章的热潮,出现了“荣誉膨胀”现象。据统计,1560-1639年间官方授予的新纹章数量多达3760个,而成功晋升绅士的莎士比亚正是这一变化的受益者。

——摘编自许明杰《从莎士比亚遗嘱看英国乡绅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明乡绅阶层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晚明与英国乡绅的不同点,并分析其成因。

3.单选题(共7题)

6.
1830年,47名在华英商上书英国国会,历数在华遭受的禁止乘轿等诸多限制,控诉广东当局称其为“奸夷”。1834年,80余名英商致国王的请愿书建议发动战争解决对华关系问题。这反映出
A.英商旨在维护大英帝国尊严
B.“海禁”政策阻断了中英贸易
C.英国寻求平等的对华关系
D.侵华战争舆论氛围逐渐形成
7.
据史料记载,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北起辽宁南至广东,分布大小港口有一百多处。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主要国家都与中国发生了直接贸易关系,中国出口的商品有236种之多。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清政府逐渐废除“海禁”政策
B.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比较密切
C.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居于出超地位
8.
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
A.适应了经济格局的变化
B.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
D.影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9.
下图反映的是19世纪初在英国出现的工人大规模捣毁机器、袭击厂主的卢德运动,1813年英国政府颁布《捣毁机器惩治法》,规定可用死刑惩治破坏机器的工人。据此可知当时英国
A.工人运动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B.工业革命完成激化阶级矛盾
C.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提高待遇
D.政府依然具有浓厚专制色彩
10.
1984年中央1号文件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1993年中央ll号文件规定,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三十年不变,还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这反映出
A.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发生质变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
C.农业经济发展障碍得以消除
D.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显著
11.
1946年4月,晋察冀解放区在首府张家口市举行了国民参政会(一个政府政策的民间咨询机关)委员的选举,大约有80%的市民参加了这次选举,最终选出了90名参政会委员和30名候补委员,包括社会各阶层成员。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实行多党合作的政协制度
B.受到苏联政治体制的影响
C.努力探索新民主主义道路
D.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
12.
1908年,湘潭绅商们对于粤汉铁路正线不经过湘潭深感忧虑:“潭埠势必永远成废”,“数百年祖宗营业,一旦归于无何有之乡,万众能不寒心!”最终结果,湘潭隔江与铁路相望,距其15公里的株洲则因铁路通车走向兴盛。由此可见
A.铁路改变南北经济格局
B.新式交通影响地方兴衰
C.列强通过路权蚕食掠夺
D.地方绅商掀起保路运动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