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天津市杨柳青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考卷历史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706669

试卷类型:开学考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11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英国人约翰·塞尔登1635年在回答荷兰法学家格劳秀斯的《公海》而写的题为《领海》这一论著中,引经据典地提出两项主张:“第一,海可被视为所有物;第二,海当然是英国国王的所有物。”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出入英国及英国殖民地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
顺治十二年(1655年),浙闽总督屯泰上奏请求“沿海省份,应立严禁,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得到清廷允准。次年,清廷即公开颁布《申严海禁敕谕》,“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指郑氏集团)贸易者……俱行奏闻处斩,货物入官”。
——黄顺力《海洋迷思:中国海洋观的传统与变迁》
据中国与英国在海洋问题上的不同态度给两国带来的影响,提炼观点,结合近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苏州盛泽镇,……明初以村名,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迄今(乾隆)居民百倍与昔。绫罗之聚亦见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此类江南亦不止一地。苏州“首重机业,城东比户皆然”,丝绸、棉布行销全国各省,“其外洋如高丽、印度以及欧美各国;莫不有销路”。鸦片战争之后,“洋布盛行,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尝本”,据统计,道光年间苏州尚有12000余织机;到1890年织机仅有5800部。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多,许多行会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对产品划定统一的价格,并实施统一工价,以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变成了大上海的“卫星城”。
——摘编自玉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
材料二 :17世纪,曼彻斯特由军事要塞发展为工商业城市小镇。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据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8世纪60年代起,随着纺纱业和织布业的机械化,成为英国エ业革命的摇篮。1760年,开通了通向附近煤区沃斯利的英国第一条运河1830年又建成通向重要港口利物浦的铁路,率先实现了交通运输革命。在此期间城市经济和人口高速增长。18世纪20年代底,它的人口仅12000,1841年底猛增至40万人,跻身于全国大城市之列。1848年,沿曼彻斯特向外延伸的公路把附近的奥尔德姆、海德等城镇链接起来,使整个集合体的人口达到106.3万人。
——摘编自王章辉《近代英国城市化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经济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州和曼彻斯特在经济性质上的差异,并概括指出曼彻斯特在英国工业革命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2.单选题(共15题)

3.
史仲文的《世界全史》提到:英国18世纪初期,制铝、制盐等行业已成为资本集中的工业;1750年,在煤铁工业中雇用数百人的大规模生产比比皆是。英国当时所存在的经济和技术的平衡,已经达到在市场推动下工业能够不断自行扩展的程度。据此可知,英国
A.成为世界头号殖民国家
B.社会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C.机器大生产已居主导地位
D.工业革命发生的必然性
4.
1565年,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后开辟了菲律宾与墨西哥之间的商业航线,史称“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形成了繁荣的“太平洋丝绸之路”。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美洲的白银至少有半数输往中国。这对中国的影响是
A.促使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B.进一步拉大与西班牙贸易逆差
C.促进了明清农业与江南工商业的发展
D.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5.
《史记·河渠书》里记载:汉武帝时“发卒万馀人穿渠,自徵城引洛水至商颜山下。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馀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东至山岭十馀里间。”对此记载解读正确的是
A.其中的竖井是为了把暗渠中的水引上来
B.西汉时期已经创造了“井渠”
C.体现了中国古代新疆人民的智慧
D.为四川地区变成千里沃野创造了条件
6.
据记载,明万历年间,原本不易贩运的“蛙、蟹、鳗、虾、螺、蚌之属”在北京城大量出现,一些珍稀水产如“蛤蜊、银鱼、蛏蚶、黄甲”也“累累满市”,人称“腥风满市應矣”。这反映出当时
A.北京人居环境急剧恶化
B.长途贩运贸易非常发达
C.北方商业经济得到恢复
D.新兴商品市场开始兴起
7.
明代以白银为缴纳赋税的主要形式,这造成的主要影响是( )
A.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推动了农产品的商业化
C.使白银成为市场上的主要货币
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8.
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在苏州,棉布业市镇有南翔镇、新泾镇、月浦镇、江湾镇等;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黄溪镇、濮院镇等,这说明当时
A.商业分工越来越细致
B.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
C.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9.
明中后期,有人议论,“商亦无害,但学者不当自为之,或命子弟,或托亲戚皆可”,否则一家老小都没有办法养活。这一议论反映了
A.农本思想被否定
B.重商主义盛行
C.传统义利观废弛
D.抑商观念削弱
10.
“英国是第一个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的国家,紧随其后,欧洲大陆和北美洲的一些国家也成功地实现了工业化。这是工业文明的第一轮扩张,其对象是与英国有着相同或者相近文化传统的欧洲大陆、北美国家。”这说明
A.文化传统是影响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
B.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C.制度已成为完成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D.自然条件在国家发展进程中起重要作用
11.
16世纪,伊丽莎白女王授予吉尔伯特“去发现,探测、寻找未被任何其他基督教君主或人民占有的土地、国家和领地”。当他们接近西印度群岛时,船员们只顾抢劫满载财宝的西班牙商船,而将殖民计划抛之脑后。这一现象
A.反映了英西两国矛盾尖锐
B.表明了早期殖民扩张征服和掠夺并举
C.论证了英国世界殖民霸权的兴起
D.体现了殖民者对财富的渴求
12.
新航路开辟的成功和西方殖民时代的开始,改变了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主要是指
①欧洲开始了对亚非拉地区的侵略  ②殖民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③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④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3.
19世纪中期,中国产茶区出现不同程度的扩张,福建武夷山开荒栽茶“漫山遍野,愈种愈多”,杭州於潜“仰食于茶者十之七”,湖南浏阳“以素所植麻,拔而植茶”。这表明
A.国内需求扩大使茶叶生产增加
B.通商口岸附近的农业逐渐破产
C.出口数量增加扭转了贸易逆差
D.开埠通商加速农业生产商品化
14.
据材料统计,1937年川陕等西部地区共有工厂237家,还包含一些作坊工厂。到1940年,西部地区工厂合计达1354家,仅重庆就有429家。这说明了
A.西部优越的资源条件有利于企业发展
B.重庆是抗战时期的经济中心
C.国民政府为持久抗战做准备
D.西部的开发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15.
1984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文件中规定:凡是属于企业自销的工业生产资料和完成计划数之后的“超产部分”(所谓“计划外”),一般在不高于或低于国家定价20%的范围内可以由企业自行定价,或者由供需双方在规定的幅度内协议定价。这反映了
A.经济体倒改革正式启动
B.企业自主权得到了扩大
C.市场经济模式开始确立
D.市场价格体系日益完善
16.
1949年,中国高校学习文、法、商、教育等文科的学生占33.1%;到1953年,文科学生的比例降为14.9%;经过1956年前后的进一步调整,这一比例下降为9%;1962年,这一比例最低,仅为6.8%。这一变化说明当时
A.国民经济计划影响教育布局
B.新中国教育仿照苏联的模式
C.管理人才较多,科技人才缺乏
D.改变了近代重文轻理的现象
17.
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
A.道教的地位被否认
B.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
C.官府反对政治革新
D.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

3.选择题(共2题)

18.

Who give it_________you?  (  )

19.

Who give it_________you?  (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5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