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辽宁庄河市高中高一下期中历史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706655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6/8/11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民国时期存在三大财团:华北财团、江浙财团、华南财团,其中江浙财团资本最为雄厚、所属工商金融机构最多、与政权的联系最为紧密,所以在民国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产生、发展与衰弱,在民族资产阶级中极具代表性,反映了资本主义在中国遭受的曲折与困境。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诸多商帮中,不仅有“晋商”,也有“徽商”,他们经商的共同特点是注重与官府的关系,依仗特许权从事垄断性经营,而后起之秀的“宁波帮”则摒弃了前两者结托官府缺陷,引进西方工商理念走上了开拓创新的实业之路,从而迅速崛起并闻名于世。……鸦片战争后,宁波崇商敬贾的社会风气愈益浓烈……宁波以商起家者衡宇相望,甚至出现了“满路皆商贾,穷愁独缙绅”的世情。
——郎咸平《天下宁波帮:诚信、团结、现代商业意识》
材料二   江浙财团最早的雏形是宁波商帮。“宁波帮”源于宁波而成于上海。鸦片战争后,宁波人开始向上海进军,最初主要从事商业、沙船运输业和钱庄业,19世纪晚期随着西方经济的进一步入侵,“宁波帮”又向近代工业企业和新式银行扩展,在这一过程中,“宁波帮”还扩展该帮成员,其联络对象由宁波籍扩大到浙江、江苏籍,甚至包括安徽籍,因此“宁波帮”演变扩大为“大宁波帮”——“江浙财团”。……至中华民国初期,江浙籍人士控制的银行已成为上海金融界最重要的力量,江浙财团至此正式崛起并达到鼎盛时期。
“江浙财团”投资人和主办人大都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有些是北洋时期的军阀官僚,出身于买办,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的产物,不少集团带有较浓厚的官僚买办资本主义倾向,但其民族资本成份则是主要的。其代表人物曾表现过一定程度的反帝﹑反官僚军阀政府的积极性。三十年代随着日本入侵的威胁日益临近,国民政府对经济的统制程度日渐加深,至1935年时,全国2566家银行有1971家被国民政府控制,江浙财团在经济上逐渐失去主导地位,它们中许多银行和企业被兼并,逐步地沦为“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附庸。这种局面的形成,标志着江浙财团开始瓦解。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近代“宁波帮”和传统商帮的区别,概括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浙财团”最终走向衰弱和瓦解的原因。
2.
城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窗口,中国“城市”是由“城”与“市”结合为一的产物。不同时期的城市折射出当时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城市中,人口规模超过100万的有3个,另外还有10个左右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在50万—100万之间。与之相比较,封建时代的西欧,城市人口规模要小得多。……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整个西欧地区,只有巴黎、科隆和伦敦三座人口超过5万的大城市。那些著名的工商业中心城市……都不过只有两三万人。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发展较之西方乃至世界可谓是一枝独秀。
——摘编自张冠增《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商业垄断》
材料二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后认为: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法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强大得多。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等。
——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农耕文明发达的明清时期城市发展“一枝独秀”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影响中国城市发展的因素。
3.
材料
咸丰九年(1859年),郑观应入英商宝顺洋行做低级雇员,为洋行开辟了江西、福州等处揽载行。同治十三年(1874年),被聘任为英商太古轮船公司总理,兼管账房、栈房等事务。光绪三年正月(1877年2月),郑观应与太古签订的雇佣合同期满,因公司当局欣赏他的才干,又与他续订了为期五年的合同。自光绪初年始,上海机器织布局、津沪电报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局等企业中都有他的投资或股份。光绪七年,他总办上海电报分局;光绪八年二月他接受北洋大臣李鸿章委任,就职轮船招商局帮办,正式脱离太古轮船公司。
郑观应初到轮船招商局上任时,正值该局困难时期。郑观应在了解到招商局的弊端之后,拟订了救弊大纲16条,包括用人宜贤、合理调度、减少消耗、加快船运周转、赏罚分明、禁止工作人员舞弊等措施。与此同时,他偕唐廷枢于光绪九年与怡和、太古签订为期6年的齐价合同。这一合同虽然向外商作了某些妥协,但也起到一定的限制外商倾轧的作用。经过上述整顿,招商局业务颇有起色,出现了“股票价大涨”的局面。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观应整顿轮船招商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观应经济生涯发生的变化及其历史意义。

2.论述题(共1题)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以及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究竟是灾难还是福祉,是以平等为主导的发展,还是以自由为优先的行进,很多思想家在思想领域展开了批判与辩护的激烈交锋。
在工业革命中成长起来的一支庞大的雇佣劳动者,对于他们而言,工业文明带给他们的只是苦难与痛楚,他们成为这种体制的直接牺牲者。因此,工人阶级以及他们的理论家也最早展开了对工业文明的激烈批判: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导致了财富分配不平等,究其原因是因为劳动权利的丧失。因此,他们从自然法理论出发求获得劳动成果的权利,认为这是人的天赋权利。在对工业文明的一片批判声中,一批思想家也走上前台,发出了另一种声音,他们坚决为现有的工业制度和社会体制辩护呐喊,这批思想家主要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社会学家圣西门等人。他们一致认为,只有工业文明,只有资本主义的经济自由,才能增进国家的财富,带来社会的进步,实现理想的“文明社会”。

——摘编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关于工业文明的观点,并作简要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单选题(共13题)

5.
下图是20世纪某一时期大国关系示意图,图中“——”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
B.甲是日本、乙是苏联、丙是美国
C.甲是英国、乙是中国、丙是法国
D.甲是苏联、乙是日本、丙是中国
6.
观察下图,体会寓意。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美苏争霸B.苏联解体
C.德国统一D.东欧剧变
7.
“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二战后美国在西欧实行的重要政策,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
A.进行反苏的舆论宣传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实行军事援助
8.
“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也不能随便出游。”这表明清政府
A.禁止外国商人来华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加强沿海军事防御
D.重视维护外商利益
9.
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民为士,但得稍有赢余,即莫不竞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旺族之家。”民国初年,这种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不及。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A.服饰的西化开始风靡上海
B.上海社会等级观念的淡薄
C.经济发展促进了市场繁荣
D.政治变革消弭了贫富差距
10.
“19世纪中期,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了。在这个市场里,资产阶级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渡过大海,越过高山,冲破一个个封闭的国界推销工业品,收购原材料。”下列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最终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B.它以欧美先进的工业国为主导
C.它是一种相对公平的世界经济体系
D.资本主义扩张性和开放性是其形成的根源
11.
《19世纪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农村和城市人口统计表》

此表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
A.东西方国家城市化进程速度不一
B.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低于西方国家
C.西欧城市与农村人口数变化频繁
D.工业文明下城市化进程远快于农业文明
12.
阅读欧美18—19世纪大事年表(部分)。对这一时期欧美社会的分析和说明,符合历史实际的是(   )
A.这一时期发展的主题是社会主义革命
B.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物质条件已具备
C.资本主义尚处在不断上升和发展时期
D.社会主义制度即将代替资本主义制度
13.
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下表显示了某人于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A.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
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
C.某人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
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
14.
1978年安徽凤阳农民的流行语:“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对此理解的最合理是
①包产到户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②说明农民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
③土地经营体制变革给农村经济注入活力
④表达了农民对土地改革的拥护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③
15.
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试点改革中,一些国营企业从“等米下锅”发展到主动“找米下锅”,从“吃不饱”到“吃不了”。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
A.企业融入大量外资
B.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企业自主权逐步扩大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16.
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来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而守旧派名士叶德辉却说:“一、中国地处世界东南,而‘四十之序先春夏,五行之位首东南’。二、五色,黄属土,土居中央,西人辨中人为黄种,是天地开辟之初隐与中人以中位。”这一现象表明()
A.中国天朝上国的观念被逐步打破
B.中国传统思想仍占据主流意识形态
C.近代化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新旧杂陈
D.近代报刊成为宣传新知的媒介
17.
阅读下表1936年国民政府贸易和生产指标,这份数据可反映出
棉纱进口
棉布进口
麦粉进口
钢铁进口
机器进口
生铁产量
下降38%
下降20%
下降15%
增加20%
增加20%
增加30%
 
A.官僚资本在中国形成
B.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
C.政府为抗战作物质准备
D.民族工业的日益萎缩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