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英国最早确立了宪政,以议会改革为标志的民主进程却历经了两个多世纪,最终实现了其宪政的高度民主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光荣革命”留给我国宪政的最重要的不足,就是代表权的不平等。……一个国家的立法机关中的代表权是宪政自由的根基,也是合法政府的根基,没有它,政府等同于暴君。……因此,凡是热爱祖国,感激“光荣革命”的人,最重要的职责就是精诚团结,努力使之得到改革。
——(英)理查德·普赖斯《关于爱国的演说》(1789年11月)
材料二 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取消市镇人口在2000人以下的111席,减少市镇人口2000~4000人的30个选区的议席各1席……这些议席(重新)分配情况为……另将65席授予新兴的工业城市,有22个大城市各得2席,21个中等城市各得1席。……1833年,新议会法实行后的第一次议会选举结果表明:总人口超过1044万的英国各郡选区选出了189名议员,而人口只有581.6万的城镇选区却选出了364名议员。……在1833年新议会中,贵族子弟仍有217人,全部或部分代表地主利益的议员共有444人。
——张怀印《十九世纪英国宪政改革研究》
材料三 《1867年人民代表制度法案》规定:有一定资产的成年男子(21岁)获得选举权。
20世纪初,非贵族出身的议员在下院中首次超过半数。1918年议会通过《国民参政法》,30岁以上有一定财产的妇女首次获得选举权。《国民参政(男女选举平等)法》赋予成年女子和男子拥有一样的选举权。1948年《人民代表法》取消了1918年、1928年两法中关于有产者投票权的限定。1969年《人民代表法》规定十岁以上男女公民都有选举权。
——据钱乘旦《英国通史》整理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光荣革命”的不满及其要求。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下院议席调整的主要依据,并分析1833年英国下院议员来源变化的主要原因。它有没有完全消除普赖斯的不满?为什么?
(3)据材料二、三,指出英国下院代表权在19~20世纪呈现出的变化趋势。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英国宪政演变的特点,并据此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一 “光荣革命”留给我国宪政的最重要的不足,就是代表权的不平等。……一个国家的立法机关中的代表权是宪政自由的根基,也是合法政府的根基,没有它,政府等同于暴君。……因此,凡是热爱祖国,感激“光荣革命”的人,最重要的职责就是精诚团结,努力使之得到改革。
——(英)理查德·普赖斯《关于爱国的演说》(1789年11月)
材料二 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取消市镇人口在2000人以下的111席,减少市镇人口2000~4000人的30个选区的议席各1席……这些议席(重新)分配情况为……另将65席授予新兴的工业城市,有22个大城市各得2席,21个中等城市各得1席。……1833年,新议会法实行后的第一次议会选举结果表明:总人口超过1044万的英国各郡选区选出了189名议员,而人口只有581.6万的城镇选区却选出了364名议员。……在1833年新议会中,贵族子弟仍有217人,全部或部分代表地主利益的议员共有444人。
——张怀印《十九世纪英国宪政改革研究》
材料三 《1867年人民代表制度法案》规定:有一定资产的成年男子(21岁)获得选举权。
20世纪初,非贵族出身的议员在下院中首次超过半数。1918年议会通过《国民参政法》,30岁以上有一定财产的妇女首次获得选举权。《国民参政(男女选举平等)法》赋予成年女子和男子拥有一样的选举权。1948年《人民代表法》取消了1918年、1928年两法中关于有产者投票权的限定。1969年《人民代表法》规定十岁以上男女公民都有选举权。
——据钱乘旦《英国通史》整理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光荣革命”的不满及其要求。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下院议席调整的主要依据,并分析1833年英国下院议员来源变化的主要原因。它有没有完全消除普赖斯的不满?为什么?
(3)据材料二、三,指出英国下院代表权在19~20世纪呈现出的变化趋势。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英国宪政演变的特点,并据此谈谈你的认识。
2.单选题- (共27题)
2.
(题文)有学者指出,雅典民主“比之现代民主,民众与精英的权力关系很容易处于失衡状态,‘人群’或‘人群’中的个人权力过大,往往使精英陷于被动甚至危险境地”。材料表明雅典民主
A.调动公民参政的积极性 |
B.保障了民众的决策权利 |
C.推崇公民集体利益至上 |
D.限制精英阶层的参政权 |
3.
有学者评价古罗马某部法律时指出,“几乎所有残存的文本看起来都具有土生土长的特点,这同留传下来的传统说法相一致:平民们所寻求的不是改革法律,而是公开法律。”据此推断这部法律
A.巩固了罗马帝国统治 |
B.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 |
C.是罗马习惯法的汇编 |
D.主要是维护平民利益 |
4.
雨果在小说《九三年》中描述1793年法国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公会,“既是正式选举会议又是十字街头,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既是法庭又是被告”。这里的国民公会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A.三权分立 |
B.君主立宪 |
C.人民主权 |
D.法律至上 |
5.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名义宣战与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该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保持普鲁士王国的政治优势 |
B.促进德意志帝国的统一 |
C.保留和坚持君主专制政体 |
D.减少德意志各邦国之间的矛盾 |
6.
英国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获得了巨大成就,其根本性变化在当时表现为
A.继承发展了古希腊罗马的混合政体思想 |
B.源于13世纪以来的传统政治形式 |
C.提高议会权威实现了对王权的有效限制 |
D.实践了孟德斯鸠的三权制衡学说 |
7.
美国1787年宪法第十款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颁发捕获敌船许可状;铸造货币;发行纸币……”1792年第十条修正案规定:“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利,由各州或其人民保留之。”这表明美国政治体制中
A.保障人民主权建立共和体制 |
B.联邦政府加强了各州的自主权 |
C.立法、行政、司法分权制衡 |
D.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分权制衡 |
8.
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这些省份的社会群体参与公推本省都督的情况见下表。由此可见
省别 | 参与公推的群体 | 省别 | 参与公推的群体 |
湖北 | 革命党人、部分咨议员及珅商代表 | 浙江 | 各界代表 |
湖南 | 革命代表、省城士绅、商警各界代表 | 江苏 | 党人代表、新军、官绅 |
陕西 | 革命党人、新军 | 广西 | 咨议员、革命党人、新军 |
贵州 | 省城各机关及团体代表 | 安徽 | 咨议员 |
山西 | 起义领导人、学界、警界代表 | 广东 | 各界代表 |
云南 | 军、政、学、商各界代表 | 福建 | 福建同盟会分会 |
江西 | 新军、绅学各界 | 四川 | 士绅和军官 |
A.共和制度正式确立 |
B.地方势力割据自立 |
C.南方力量走向联合 |
D.民主政治渐成潮流 |
9.
某学者评价说:“中国统帅部以大量兵力集中淞沪,既削弱了华北的抗日战力,又未保住京沪杭地区,而上海和南京失守,长江门户洞开,对武汉和华中腹地威胁极大。”这一观点
A.赞扬了国民政府的积极抗战 | B.主张以牺牲华北来确保华中 |
C.主张集中力量进行淞沪会战 | D.低估了淞沪会战的战略意义 |
10.
据史载,在太平天国建都天京不久,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就租赋问题向天王洪秀全上了一道奏章并得到天王的同意,不久,太平天国施行了“照旧交粮纳税”的政策。此举反映
A.“照旧交粮纳税”是革命运动的现实需要 |
B.封建地租关系仍是中国社会发展趋势 |
C.农民领袖意识到《天朝田亩制度》的不足 |
D.解决财政问题是当时天国的核心问题 |
11.
(题文)从1931年开始,南京国民政府在鄂、豫、皖、赣、闽等地大力推行农村合作运动,当地的农村合作社得到空前发展。这反映了当时国民政府想要
A.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
B.得到农民对抗战的支持 |
C.抵制中共农村革命的影响 |
D.把工作重心转入农村 |
12.
日军军机电报第一号:“(1931年9月18日)晚上10点钟,暴戾的中国军队在北大营西侧,破坏南满铁路,袭击守备队,双方正冲突中……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因素引起的。”这段电文( )
A.真实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实 |
B.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
C.是研究全面抗战的珍贵史实 |
D.是后人伪造的史实 |
13.
恩格斯称《共产党宣言》是共产党人的第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纲领,对那些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杂七杂八的思潮加以甄别和澄清,对于确立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主导地位,无疑是完全必要的。恩格斯在此强调《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A.促进世界无产阶级真正走向联合 |
B.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
C.意味着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终结 |
D.使工人斗争富有了科学性 |
14.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中指出:“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做主的权利。”最能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A.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B.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D.逐步推行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
15.
1971年,尼克松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苏、西欧、中国、日本)的观点,并且认为“在美苏进行对抗的同时,美国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该观点出现的原因是
A.美国正视世界多极化趋势 |
B.美中关系发生历史性转折 |
C.美国实力被苏联全面超越 |
D.美国与西欧、日本关系破裂 |
16.
观察下面《1949年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地区分布示意图》,这一示意图说明


A.建国初期,我国全方位外交取得辉煌成就 |
B.社会主义国家是新中国外交的唯一主体 |
C.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影响新中国初期外交发展 |
D.是中国坚持“一边倒”外交战略的完全反映 |
17.
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A.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
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
C.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
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
18.
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 结合的重要史料。观察下侧地图,理解准确的是


A.两极格局出现,冷战与热战相交织 |
B.美苏操控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 |
C.冷战风云笼罩,德国分裂 |
D.德国统一,西欧走向联合 |
19.
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土地规模(亩) | 户数 | 户数比例 |
20以下 | 24 | 17.3% |
20~130 | 103 | 74.1% |
131~300 | 10 | 7.2% |
300以上 | 2 | 1.4% |
小计 | 139 | 100% |
A.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
B.自耕农经济盛行 |
C.均田制破坏严重 |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
20.
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
21.
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
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
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
22.
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
B.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
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 |
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
23.
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希腊
A.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
B.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
C.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
D.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
24.
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A.对其思想评价受明代通俗文学左右 |
B.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 |
C.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
D.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 |
25.
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
C.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
26.
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
27.
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下图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
D.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 |
28.
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7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