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1题)
1.
鲁迅在《头发的故事》中说:“宣统初年(1909年),我在本地的中学校做监学,同事是避之唯恐不远,官僚是防之唯恐不严,我终日如坐在冰窖子里,如站在刑场旁边,其实并非别的,只因为缺少了一条辫子!”这里的“我”“缺少一条辫子”的原因最可能是
A.洋务运动中的留学生留洋、崇洋、媚洋 |
B.维新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 |
C.辛亥革命前后,具有了反清革命色彩的“断发易服” |
D.民国初期,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法令 |
2.单选题- (共5题)
2.
有一篇文章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戊戌变法的开展 |
B.社会制度的变革 |
C.辛亥革命的胜利 |
D.西方思想的影响 |
3.
《城南旧事》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的社会风貌,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下列情景可能出现在小说中的是
A.报纸上出现九一八事变的消息 |
B.穿着列宁装是一种时尚 |
C.主人公去教堂参加新式婚礼 |
D.搭乘地铁出行成为现实 |
5.
新中国成立以后,文学杂志和出版社都被纳人国家体制之中。大众传媒通过相对固定的模式,传播人民群众欣赏喜爱的民族英雄和角色模型。大众传媒的这种变化
A.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不同文化的需求 |
B.使报刊的浪漫主义色彩浓厚 |
C.造成新中国成立初中国文化凋零的局面 |
D.有助于新的意识形态的构建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单选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