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706637

试卷类型:单元测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8/4/24

1.选择题(共1题)

1.
鲁迅在《头发的故事》中说:“宣统初年(1909年),我在本地的中学校做监学,同事是避之唯恐不远,官僚是防之唯恐不严,我终日如坐在冰窖子里,如站在刑场旁边,其实并非别的,只因为缺少了一条辫子!”这里的“我”“缺少一条辫子”的原因最可能是
A.洋务运动中的留学生留洋、崇洋、媚洋
B.维新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
C.辛亥革命前后,具有了反清革命色彩的“断发易服”
D.民国初期,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法令

2.单选题(共5题)

2.
有一篇文章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戊戌变法的开展
B.社会制度的变革
C.辛亥革命的胜利
D.西方思想的影响
3.
《城南旧事》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的社会风貌,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下列情景可能出现在小说中的是
A.报纸上出现九一八事变的消息
B.穿着列宁装是一种时尚
C.主人公去教堂参加新式婚礼
D.搭乘地铁出行成为现实
4.
19世纪末,《时务报》发表了大批西方人看中国的文章(见下表),其主要目的是
A.关注世界形势的发展B.向国人介绍西学知识
C.揭露列强瓜分中国阴谋D.为变法制造社会舆论
5.
新中国成立以后,文学杂志和出版社都被纳人国家体制之中。大众传媒通过相对固定的模式,传播人民群众欣赏喜爱的民族英雄和角色模型。大众传媒的这种变化
A.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不同文化的需求
B.使报刊的浪漫主义色彩浓厚
C.造成新中国成立初中国文化凋零的局面
D.有助于新的意识形态的构建
6.
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下图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单选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