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旅顺第二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706632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12/12

1.简答题(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学者认为,西方的启蒙,是一种“内源”式、接续式的“早熟”的启蒙。在14至16世纪,西方人依靠自身的社会变革力量酝酿起早期启蒙,并层层推进演绎出18世纪启蒙。而近代中国的启蒙则是“外源”式、突变性的“晚熟”启蒙。借助于“西学东渐”的刺激与发酵,中国文化传统的逻辑发展进程才发生历史的大转折,最终在“民族复兴”的理论大框架中,标立起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观、价值观和伦理观,逐渐折射和凸显出“西方式”启蒙的反传统含义。
——据盂广林《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期的思想启蒙》整理
材料二与西方相比,中国启蒙不仅匮缺市民社会的根基和动力,而且没有西方式的孕育了现代性的传统资源可资利用。这样,当启蒙运动移植西方现代性价值并以其批判本土传统时,传统的抗拒和文明的冲突,都是西方内源性启蒙所未曾遭遇过的。
——高力克《五四:未完成的启蒙》
材料三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人的自由权力(启蒙运动)作为基本起始点,而且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
——高力克《五四:未完成的启蒙》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启蒙是一种“内源式”的启蒙。并指出导致近代中国启蒙具有“外源式、突变性”特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式的孕育了现代性的传统资源”指的是什么?并说明近代中国思想启蒙为什么会遭遇“传统的抗拒和文明的冲突”?(不得摘抄原文)
(3)材料三中,“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中国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这一观点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2.材料分析题(共1题)

2.
阅读下列材料:思想文化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的反映,又影响这一个时代政治、经济的发展。
材料一这是一个生气勃勃、富有创造性的时代;在这一时代里,人们写下伟大的文学、哲学和社会理论著作,这也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时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黄宗羲也说:提出要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以约束帝王的“人治”。“是非决于学校”,国家最高权力是内阁,另设监督和咨询机关(即“学校”),对皇帝和大臣进行监督和批评。
——整理自《维基百科》
材料三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四革命导师……并不认为自己提出的理论是已经完成了的绝对真理或“顶峰”,可以不受实践检验;并不认为他们作出的结论不管实际情况如何都不能改变;更不要说那些根据个别情况作出的个别论断。……他们从不容许别人把他们的言论当作“圣经”来崇拜。
——摘自1978年5月1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这一“时代”的文化现象是什么?概括这一时期最突出的时代特征。
(2)材料二中顾炎武、黄宗羲的观点有何共同之处?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观点形成的原因?
(3)材料三中陈独秀的思想主张的源头是什么?在当时陈独秀倡导这一运动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有哪些?
(4)材料四中“根据个别情况作出的个别论断”特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实惠?

3.单选题(共26题)

3.
张大千(1899~1983年)被西方艺坛誉为“东方的毕加索”。他获此赞誉是由于其绘画
A.忽视形态而注重意境B.真实客观的描绘现实世界
C.反映新经济因素的发展D.画面跌宕起伏且充满想象
4.
台湾版教材有这样的表述:《道德经》认为文明是人类痛苦和罪恶的源泉。人类的智慧越高,知识越丰富,则痛苦和罪恶也就越大。下列哪一思想家的观点与其截然相悖
A.泰勒斯
B.普罗塔哥拉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5.
“西方宗教革命和科学革命以来……把人世的勤奋创业理解为上帝的召唤,曾有助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兴起;把学术工作理解为基督教的天职,也促进了西方近代人文主义教育与人文学术的发展。”材料最能说明宗教改革
A.成为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
B.强化了上帝和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
C.实现了宗教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分离
D.促进了民族文化与教育事业的进步
6.
达·芬奇在绘画、人体研究、人体解剖、机械、妇女生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从本质上说明达·芬奇
A.创立了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近代科学
B.达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
C.反教会特权和专制君权,寻求思想解放
D.成为新时代艺术与科学领域的巨人
7.
在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天主教占据支配地位的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半醒状态。要想揭开“纱幕”而实现“人”的解放,欧洲人首先要做的是
A.推翻王权统治
B.宣扬人文主义
C.否定宗教神权
D.注重内心反省
8.
“必须训示基督教徒,如果他们看见一个贫苦困难的人置之不顾,而使用自己的钱去购买赎罪券,那么他所得到的不是教皇所应许的赦罪,而是上帝的愤怒。这段话最有可能出自
A.薄伽丘
B.马丁·路德
C.加尔文
D.伏尔泰
9.
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A.对其思想评价受明代通俗文学左右
B.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
C.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D.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
10.
“京剧的形成是有清以来最为重要的文化现象。清代戏曲一方面是各种声腔纷纷兴起,互相争胜;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没有新的综合,就不会有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材料反映了
A.京剧已成为“百戏之祖”
B.京剧艺术经融合而推陈出新
C.京剧是古代戏曲的起源
D.京剧标志着古代戏曲的成熟
11.
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A.宫廷贵族化
B.世俗化平民化
C.神秘化宗教化
D.科学化理性化
12.
余秋雨说“汉字是第一项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辰。”下列书法作品中,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字体是
A.
B.
C.
D.
13.
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一事,被后世传为佳话。下列哪一历史人物还有可能为关羽治病
A.扁鹊
B.孙思邈
C.张仲景
D.李时珍
14.
马克思曾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从文明演进角度看,中国古代科技的主要影响是
A.导致骑士阶层的衰落B.促进欧洲殖民扩张
C.有助于宗教改革的开展D.推动欧洲社会转型
15.
下列科技成就,给宗教神学以致命打击的有
①哥白尼的日心说
②牛顿的经典力学
③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④爱迪生发明电灯泡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
陈先初先生在《五四时期民主观念的演变路径》中提到“在新文化运动向前推进的同时,国内外发生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它们改变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势……民主观念又开始了新的转变”。这里“新的转变”是指
A.实践英国自由主义民主
B.效仿法国激进主义民主
C.实行德国保守主义民主
D.追求俄国苏维埃式民主
17.
戊戌政变后,慈禧对李鸿章说:“人说你是康党”。李鸿章对曰:“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李鸿章被误认为“康党”的原因是
A.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创办淮军形成地方军阀势力
C.创办了近代最早的民族工业
D.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18.
下列新文化运动前后思想文化领域的言论,最有利于近代民主革命目标实现的是
A.“世界万国,以有民权而兴,无民权而亡者,踵相接,背相望”
B.“女权愈振之国,共国愈文明”
C.“社会主义社会是最进步之社会”
D.“孔丘砌专制政府之基,以荼毒吾同胞者,二千余年矣”
19.
谭嗣同认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中,唯有朋友一伦对人无弊而有利,因为它自由而平等,于是他主张将其它四对关系都变成民主、平等的关系。他还认为“西人商于中国,以其货物仁我,亦欲购我之货物以仁彼也。”上述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谭嗣同
A.没有跳出传统儒家思想的圈子B.思想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一致
C.以资产阶级学说改造传统思想D.具有托古改制消极保守的一面
20.
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中国人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不能佐证上述观点的史实是
A.洋务派“力师西法”遭到顽固派的反对
B.康有为抨击坚持“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封建顽固势力
C.陈独秀指出: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
D.三大起义后***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21.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用一句话精辟地概括了清代学风:“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咸(指道光、咸丰)以降之学新。”“道咸以将之学新”主要“新”在哪里
A.学习西方文化
B.针砭社会时弊
C.注重经典考据
D.批判君主专制制度
22.
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由此可见()
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B.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主要
C.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
D.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出封建土地制度
23.
某画家目睹一桩抢劫案,根据该画家提供的嫌疑人肖像画,有警察判断嫌犯是一位妙龄少女,有警察认为是一位耄耋老头,甚至有警察认为是一台洗衣机。据此,你认为该肖像画的风格是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C.印象主义D.现代主义
24.
恩格斯曾说:“商业日益变成欺诈。革命的箴言‘博爱’在竞争的诡计和嫉妒中获得了实现。贿赂代替了暴力压迫,金钱代替了刀剑,成为社会权力的第一杠杆。……总之,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副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这段话准确揭示了
A.古典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B.印象派艺术产生的背景
C.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D.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25.
雨果认为巴尔扎克描绘了“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恩格斯认为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汇聚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列宁把托尔斯泰的作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由此可见,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所代表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具有的重大历史价值是
A.塑造典型社会的典型人物
B.促使文学的体例更加完善
C.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人生
D.找到人类解放的正确出路
26.
《步步为营》是大连电视台文体频道推出的一档深受观众喜爱的节目,通过每晚的现场转播,许多观众的“打滚子”水平得到提高。这一节目体现了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功能是
A.体育赛事
B.传播资讯
C.娱乐
D.远程教育
27.
1960年,石油生产国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伊朗等国家建立石油输出国组织,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反对旧的世界经济秩序的要求。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
B.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
C.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
D.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28.
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下图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