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现代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会的过程,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整体转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欧人领历史变革之先告别传统社会,是对人类历史进步的一个贡献……毁灭传统社会合理性的力量是经济的专业化分工和商业力量的崛起。专业化分工使财富极大增长,创造了军事力量专业化存在的可能,军队不再依靠掠夺也可以生存了。专业化分工的推动者是商人,商人的交换活动注定了对公平规则的热爱、对自由的热爱。专业化分工构造了一个复杂的世界,公共事务需要协商才能决定,军人的命令主义和强制手段成为商业社会的桎梏,于是需要军事力量退出对社会的掌控,让民主政治登上历史舞台。近代思想家开始颂杨自由、平等和民主,他们以为这是永恒的人类博爱的主题,却不知道这更是商人的所爱。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化三个阶段”对应的历史事件,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及外部环境四方面分析“此后三十年中国近代化目标未能实现”的原因。
材料一 西欧人领历史变革之先告别传统社会,是对人类历史进步的一个贡献……毁灭传统社会合理性的力量是经济的专业化分工和商业力量的崛起。专业化分工使财富极大增长,创造了军事力量专业化存在的可能,军队不再依靠掠夺也可以生存了。专业化分工的推动者是商人,商人的交换活动注定了对公平规则的热爱、对自由的热爱。专业化分工构造了一个复杂的世界,公共事务需要协商才能决定,军人的命令主义和强制手段成为商业社会的桎梏,于是需要军事力量退出对社会的掌控,让民主政治登上历史舞台。近代思想家开始颂杨自由、平等和民主,他们以为这是永恒的人类博爱的主题,却不知道这更是商人的所爱。
——党国英于莫《中国改革的现代性解析》
材料二 在近代前期,中国的近代化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全面启动,逐步深入展开。此后的三十年,中国的近代化不断深化,收回了一些国家权益,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呈现一种曲折、缓慢发展的态势。总之,在半硅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近代化的目标未能真正实现。——孙占元《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方现代文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化三个阶段”对应的历史事件,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及外部环境四方面分析“此后三十年中国近代化目标未能实现”的原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有为的“经世之学”是以“托古改制”为形式的,“是对儒家经典意义的延伸而非否定。西方的影响使他的经解绝对的‘非正统’,但绝不是‘非儒’”。这种既不抛弃传统又势在器物层面上实行西化的要求决定了康有为不得不用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来重新解释传统的儒家经典,以使传统的儒学适应现实的需要。(康有为)在潜意识上无疑还是“蕴涵着对西方近代文明深刻的疑忌,强烈的不满乃至发自内心的痛恶”。可以认为,康有为的思想反映了在“中国农业社会与西方工业社会的矛盾时代”,中国知识分子试图挽救“中国思想之殁落”,并努力“种下新思想的种子”这样一种挽救民族危亡的举动的必然产物。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槪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由此说明应如何正确评价新文化运动。
(3)维新思想和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均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但二者对待儒学的态度截然不同,试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材料一 康有为的“经世之学”是以“托古改制”为形式的,“是对儒家经典意义的延伸而非否定。西方的影响使他的经解绝对的‘非正统’,但绝不是‘非儒’”。这种既不抛弃传统又势在器物层面上实行西化的要求决定了康有为不得不用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来重新解释传统的儒家经典,以使传统的儒学适应现实的需要。(康有为)在潜意识上无疑还是“蕴涵着对西方近代文明深刻的疑忌,强烈的不满乃至发自内心的痛恶”。可以认为,康有为的思想反映了在“中国农业社会与西方工业社会的矛盾时代”,中国知识分子试图挽救“中国思想之殁落”,并努力“种下新思想的种子”这样一种挽救民族危亡的举动的必然产物。
——摘编自郑军《康有为对传统儒学的改造与维新变法理论的构建》
材料二 作为思想启蒙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为封建统治者服务且有碍于社会发展的成分,批判的矛头直指以封建统治者意识形态出现的儒家学说。但必须注意,这种批判是在民族危亡时进行的,它不是纯学理意义上的一般学术批判,而是以文化为切入点,以实现民众启蒙、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为目的的社会运动=这就决定了这种批判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偏激色彩和以偏概全的倾向,但这种倾向恰恰是五四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担当意识。——沈永刚《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传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有为思想所体现的“时代矛盾",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槪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由此说明应如何正确评价新文化运动。
(3)维新思想和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均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但二者对待儒学的态度截然不同,试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单选题- (共17题)
3.
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
C.反对向西方学习 |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
4.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
5.
“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
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 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 |
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 | 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
6.
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
7.
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
8.
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中写道:“将来的社会,要使它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它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它变个工人的世界。”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A.上海已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 |
B.中国工人阶级认清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
C.中国工人阶级即将登上政治舞台 |
D.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工人运动的影响 |
9.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提出要打倒“文以载道”和“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实现文学的“革故更新”,而不是“朝代更迭”,“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文,改用白语国语”。据此分析,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提出“文学革命”的目的是
A.推动思想领域的反封建斗争 |
B.促进文化和教育的普及 |
C.彻底变革社会制度,实现民主共和 |
D.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 |
10.
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由此可见
①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
②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
③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④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有搞清楚
①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
②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
③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④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有搞清楚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11.
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六书》中说:”且法者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于祖宗之法乎?夫使能守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殆不待辩矣。”这表明康有为的主张
A.触动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 |
B.阐明了改变君主专制政体的合理性 |
C.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需求 |
D.明确了彻底变革政治制度的必要性 |
12.
1920年,胡适指出:“现在所谓新文化运动,实在说得痛快一点,就是新名词运动。拿着几个半生不熟的名词,什么解放、改造、牺牲、自由恋爱、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你递给我,我递给你。”这表明
A.胡适极力反对新文化运动 |
B.新文化运动后期存在盲目和浅薄问题 |
C.胡适提倡开展白话文运动 |
D.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没有进步意义 |
13.
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他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此观点表明《海国图志》
A.缺少近代化色彩 |
B.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 |
C.不够系统和完善 |
D.继承了封建科技思想 |
14.
“常有人说:白话文的局面是胡适之、陈独秀一班人闹出来的。其实这是我们的不虞之誉,中国近来产业发达、人口集中,白话文完全是应这个需要而发生而存在的。适之等若在三十年前提倡白话文,只需章行严一篇文章便驳得烟消灰灭。”材料认为白话文得以推广的主要原因是
A.白话文的自身价值 |
B.胡适、陈独秀的推动 |
C.制度和环境的根本变化 |
D.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
15.
有学者指出:“戊戌政变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解放作用”指的是
A.否定了清王朝的合法统治 |
B.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
C.确立了君主立宪的发展方向 |
D.提高了民众的参政热情 |
16.
美国汉学家芮玛丽在评价近代一事件时说:“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这一事件是
A.洋务运动 |
B.百日维新 |
C.预备立宪 |
D.清末新政 |
17.
梁启超在《新民说》中解说了“国家”和“朝廷”两个概念的差异。梁启超说:“国家如一公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朝廷由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原意为吃禾苗的害虫,比喻危害人民或国家的人)。正朝廷乃所以爱国家也。”这段话
A.提出了救亡图存的要求 |
B.宣传了“实业救国”的思想 |
C.反映了社会契约的精神 |
D.体现了“家国一体”的理念 |
18.
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
C.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 |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
19.
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下图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
D.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7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