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706600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5/19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礼记·礼运》

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域者.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国之具也。

——《墨子·七患》

春秋战国以来,城市中心大多是官府衙门、宗庙祠堂。凡城内居民,都被按社会身份严格限制在官府划定的里坊内,分别士庶,不令杂居。城市有特定的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居住区、商业区等。

——摘编自鲍宗豪《中西方城市文明比较研究》

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城市特许状:
(1)市民在整个英格兰和诺曼底的土地上都享有安全和平。
(2)每一个市民必须有一块宽50英尺、长100英尺的土地,土地可自由出卖。
(3)免除市民的若干封建税和封建劳役,如封建人头税。
(4)商人行会在自治城市中拥有商业垄断权。
(5)市民享有充分的权力任命他们的市长,遇有诉讼案即审理;此外无论何人均不得对市民行使司法权力。

——摘编自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城市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确立的权利,并说明城市自治的意义。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北宋末年,在与西夏接壤的陕西四路和河东路西部地区,编组少数民族的部族兵,称为“番兵”。北宋初期,鄜延路金明县(今陕西安塞北)李士彬家族世代任北宋的番兵首领,抗御西夏,康定元年(1040年)为西夏所袭杀。次年,王尧臣提出重组番兵后,番兵成为宋军的主要兵种之一。陕西四路的番兵,分为番兵与强人,番兵使用官马;而强人使用自备马,称为壮马。治平二年(1065年)时,番兵集中在鄜延路,计1.4万多人;四路强人计9.1万多人,两者合计10万多人。各路番兵都以部族为基础编排。按部族大小,大首领为都军主,作为各级番兵长官。立功后另授刺史、诸卫将军,及诸司使、副使和承制至殿侍(大小使臣)衔。
——摘编自《宋代军事制度》
(1)根据材料,说明宋朝西北番兵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西北兵制改革的原因和影响。

2.论述题(共1题)

3.
时间是一个计量单位,还是人类用于记录历史、开展各种工作所必需的工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英国时间标准统一过程
近代中国时间标准统一过程
1675年,格林尼治时间已经制定,但直至工业革命前,其影响力有限。
1839年,英国出现了第一张火车时刻表,把火车运行流程精确到了分钟。
1860年,英国主要城市都能通过电报报时信号,与格林尼治时间保持一致。
19世纪60——70年代,在社会普遍要求下,英国大部分市镇调整为格林尼治时间。
1880年,英国法律规定:格林尼治时间成为英国标准时间。
1884年,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
1874年,法国传教士采用“海岸时”这一时间标准,为外国船只服务。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控制下的清朝海关采用“海岸时”,“海岸时”逐渐被铁路、航运、邮政、电报等行业采用。
1918年,北洋政府将全国划分为5个时区,1927年将北京时定为标准时。
1929年,国民政府以南京时为标准时,每天通过电报和广播发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东八区区时定为北京时间。
 
对比两则材料,提取相关信息,自拟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体现中外关联,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3.单选题(共30题)

4.
(题文)公元前427年,希腊小城邦密提林背叛了雅典,投靠斯巴达。雅典民情激愤,公民大会迅速作出决议,将密提林成年男子全部处死,妇女儿童罚作奴隶。第二天,民众情绪趋于平静,公民大会撤销了原决议。据此可知,在古代
A.希腊小邦缺乏政治自主权
B.公民决定雅典城邦重大决策
C.大邦争霸阻碍了希腊统一
D.雅典公民大会有时违背民意
5.
“债权人得拘禁债务人六十日。在此期内,债务人仍可谋求和解;如不获和解,则债权人应连续在三个集市日将债务人牵至广场,并高声宣布所判定的金额。”《十二铜表法》的这一规定反映的实质是
A.法律十分严酷野蛮
B.极力维护私有财产
C.保护了罗马平民的利益
D.重视良好道德的培养
6.
1875年初,因为宪法条文中写有“共和国”字样就数次被否决。议员瓦隆巧妙地提出了一项宪法修正案:“为了选举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员组成一个国民议会,选举以绝对多数进行,总统任期7年,可以连选连任。”结果,瓦隆修正案以353:352票获得通过。此事件主要反映了
A.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权力中心
B.宪法的内容具有很大伸缩性
C.法国参议院的权力很大
D.法国是总统制共和制国家
7.
有学者认为:“这个初时不受欢迎的意外诞生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现在博得了绝大多数法国人民的忠诚。共和主义向来都是最好斗的革命运动之一,如今在法国却已经显示出与秩序、法律、议会政府和经济繁荣的和谐性,以及一种阶级间的相互容忍。”这反映出
A.民心的导向说明共和政体已经巩固
B.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起来
C.共和政体是保皇派与共和派妥协的产物
D.共和主义是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8.
议会上院是英国的最高司法机关,可是上院的贵族多数不懂法律,难以胜任这项职能。为此,议会在1876年通过的“上诉裁判法”中规定,英王可以根据内阁首相的建议,在高等法官中加封数名“法律贵族”来执行上院的司法职能。这反映了当时英国内阁
A.掌握实权不对议会负责
B.行使对立法机关的监督
C.介入司法程序影响上院
D.行政权力受国王的制约
9.
美国1787年宪法第四条第一款规定:“各州对其他州的公共法令、记录和司法诉讼程序应给予完全的信任和尊重。”第二款规定:“每州公民应享受其他各州公民所有之一切特权及豁免权。”这些规定
A. 强化了联邦政府的权力
B. 有利于黑人奴隶的解放
C. 保障了地方各州的权力
D. 有利于美国人口的流动
10.
1873年夏天,俾斯麦曾告诉威廉皇帝,他的政策是坚决排除在欧洲以外去谋求领土,1884年,俾斯麦改变了初衷,他甚至曾在私下里说“殖民事务都是骗局,但我们需要它帮助选举”。1884年到1885年,他通过一系列活动把殖民大旗插到了非洲、南太平洋。材料表明俾斯麦
A. 对外政策摇摆不定
B. 其宰相官职不再由皇帝任命
C. 霸权思想日渐膨胀
D. 调整殖民政策以顺应时政
11.
(题文)1876年,哲学家尼采在《不合时宜的考察》一书中指出:普法战争虽以德国胜利告终,其险恶后果却是使德国文化颓败,“使德国精神为了‘德意志帝国’的利益而遭失败乃至取消”。这段材料旨在
A.批判德国的军国主义和强权政治
B.说明普法战争损害德国利益
C.反思德国给世界带来的巨大灾难
D.呼吁德国创造一种新的文化
12.
1811年,英国政府准备对美战争,派人拿着议会批准的100万英镑军费的批文前往英格兰银行要求预付,银行审计长发现上面未盖国王印章,拒绝支付。此事反映出当时英国
A.议会不能支配政府财政B.国王掌控实权
C.银行担心政府违约失信D.宪政制度确立
13.
拿破仑帝国灭亡后,路易十八在反法联军的护送下重返法国王宫,波旁王朝复辟。路易十八颁布宪法,承认《拿破仑法典》继续有效。这表明复辟后的波旁王朝
A.恢复了革命前的封建政体B.推动了法国大革命深入发展
C.实行了君主立宪制D.继承了拿破仑的军事独裁政策
14.
下图是太平国前后满人和汉人出任巡抚的比例。该图实质上反映了
A.满族贵族的特权削弱
B.清朝专制统治陷于孤立
C.科举制功能进一步加强
D.清政府中央集权削弱
15.
(南宋)高宗初年,“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于是南方“麦一斛至一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而佃户输租只有秋课,而种麦之利独归客户,于是竞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这反映了
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农民职业转化速度加快
C.市场需求影响生产结构
D.人口迁移改变经济地位
16.
下表是古籍中涉及大秦(罗马帝国)的部分记载。据此判断,汉魏时期
内容
出处
“永宁元年,掸国(今缅向东北)王雍由调复遣使者诣阕朝贺,献乐及幻人……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掸国西南通大秦。”
《后汉书》
“从加那调州(今缅向丹那沙林,一说在孟加拉湾西岸)乘大拍,张七帆,时风一月余,乃入秦,大秦国也。”
《吴时外国传》
“大秦道既从海北陆通,又循循海而南,与交趾(今越南北部)七那外夷比(邻)又有水道通益州、水昌
《魏略》
 
A. 海陆交通都可到达大秦
B. 中国与大秦直接往来频繁
C. 中西方交往以海路为主
D. 史籍对大秦已有详尽记载
17.
唐初禁止在籍户口逃亡,凡亡者“一日答三十,十日加一等”;开元九年,朝廷规定,逃户自首者可以选择就地附籍,免除其6年的租调和徭役。这一调整
A.赋予农民自由迁徙权权
B.有利于保障赋税收入
C.推动租佃关系普遍化
D.有利于遏制土地兼并
18.
北宋前期,统治者提倡江南和江北不同农作物的“参植”,要求各地官吏大力宣传,并制定了如由北方官府供给南方所缺的粟、麦、黍、豆的种子,北方种稻免租等优惠政策。其主要目的是
A.增加政府的财政税收
B.提高粮食产量
C.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D.维护国家统一
19.
汉代关于骆驼的艺术形象较少,形象塑造与真实的骆驼存在差距。唐代骆驼却成为一种象征符号,从国家、社会到精神生活层面,都能够看到骆驼的身影。这种变化是由于唐代
A.艺术风格注重写实
B.深受游牧文化影响
C.社会风气更加开放
D.对外交流日益加强
20.
下图是全球殖民地占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情况表,关于该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①阶段英国人击败西班牙成为海上霸主
B.在②阶段殖民扩张的主要是西班牙、葡萄牙
C.在③阶段美国成为新崛起的世界殖民大国
D.在④阶段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21.
英国政府于1802年推出的第一部《工厂法》。1860年代相关立法的保护范围扩大到“有雇佣劳动的任何地方”,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被雇佣者的境遇。推动英国工厂法等社会立法的直接原因是
A.经济结构的变化
B.城市化运动的发展
C.工人斗争的压力
D.工业产值超过农业
22.
“‘宗教改革’一词像‘文艺复兴’一词一样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表面上看,宗教改革可以理解为对教会某些弊病的反应……这些弊病很容易激怒人们,但它们只是新教徒进行宗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下列表述与材料主题意思相符的是
A.宗教改革一词没有准确地揭示运动实质
B.宗教改革是采取宗教异端的形式进行的
C.宗教改革是因为教会出售赎罪券而引发
D.宗教改革没有对天主教进行彻底的改革
23.
卢梭说:“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在这一集体中,个体虽然和整体联系在一起,但依然自由如初,只听从自己的意志。”这一材料表明他主张
A.国家权力应相互制约与平衡
B.人不应视他人为自己的工具
C.实行资产阶级的开明君主制
D.利用社会契约保障人民权利
24.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智者是希腊人的“启蒙者”,是以“智慧、科学、音乐、数学等教人”的教师,对智者哲学中积极部分给予了肯定。这主要是针对智者学派
A.向城邦公民传授参政知识
B.肯定人的价值,否定神的意志
C.将研究对象由神转变为人
D.鼓励雅典公民要积极参政
25.
伊拉斯漠在《愚人颂》中说:“如果生活中没有那种俊得可爱的感官快乐来调剂和平衡,那么……人生就是一个充满优郁、单调乏味、令人讨厌、无法忍受和十分艰难的过程。”这表明伊拉斯漠
A.反对社会不平等现象
B.宣扬了新兴资产阶级人生观
C.批判世俗的享乐主义
D.开启了追求理性人生的先河
26.
1555年,德国奉行新旧教两派的国家签订《奥格斯堡和约》,协议由各邦国统治者全权决定该国人民所信仰的教派,不能接受者只有迁居他国。由此可知,这一和约
A.界定了新旧教派的势力范围
B.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
C.确立了新教在欧洲的统治地位
D.促成欧洲世俗权力高于教权
27.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经说:“在过去的时间里,科学之手对于人类朴实的自恋有过两次重大的打击。第一次是认识到我们的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大的难以想象的世界体系中的尘埃……”据此判断,以下各项最有可能属于“第二次重大打击”的是
A.哥白尼提出“日心说’B.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C.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D.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运动定律”
28.
有学者指出,培根(1561—1626年)所确立的实验观察和归纳推理法、牛顿(1643—1727年)提出的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不但奠定了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和理论框架,而且引发了观念形态的革命。上述历史现象
A.促进地圆学说在欧洲普遍传播
B.导致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兴起
C.成为启蒙运动理性思想的来源
D.产生现实主义的文学艺术流派
29.
曾国藩在强调“义理”的同时,肯定了“经济”的重要性,在姚鼐“义理、考据、辞章”三学并举观的基础上,提出了“义理、辞章、经济、考据”四学并举的观点。曾国藩的四学并举观
A.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
B.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不满
C.说明对发展实业的重视
D.指导了洋务实践的开展
30.
梁启超说:“吾二十年前所著《戊戌政变记》,后之作清史者记戊戌事,谁不认为可贵之史料?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已不敢自承。何则?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治史者明乎此义,处处打几分折头,庶无大过矣!”这说明
A.需结合史料特征理性分析史料价值
B.《戊戌政变记》将事实放大不是信史
C.直接史料比间接史料具有更大价值
D.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已变得模糊不清
31.
19世纪30年代,欧洲“资产阶级在它已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此状况导致了
A.浪漫主义文艺的兴起B.现实主义文艺的兴起
C.印象主义的蓬勃发展D.现代主义文艺的繁荣
32.
1649年1月,英王查理一世在审判法庭上说:“国王是世袭的,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你得告诉我究竟是什么权威传我来的……我愿拥护下议院的公平的权利。不敢后于在场的任何人……必须有贵族,才能构成议会,但是贵族在哪里呢?”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贵族地位开始没落B.传统议会制度瓦解
C.议会拥有绝对权力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3.
如图是全球殖民地占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情况表,关于该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①阶段英国人击败西班牙成为海上霸主
B.在②阶段殖民扩张主要是西班牙、葡萄牙
C.在③阶段美国成为新崛起的世界殖民大国
D.在④阶段殖民扩张促使世界体系逐步形成

4.选择题(共2题)

34.

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l:左图“东南亚简图”和右图“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材料2:据资料统计,2004~2013年以来,印度尼西亚每年都有强烈地震发生。2004年12月26日。地震震级曾达到9.3级,并引发海啸,波及多个国家,共造成20多万人死亡或失踪。北京时间2012年4月11日16时38分,印度尼西亚北苏门答腊西海岸发生里氏8.7级地震,印尼政府估计在这场地震中流离失所的灾民人数超过了34万,受到严重损毁或是完全被毁的房屋数量达到了217000座。

35.小明家经常出现蟑螂,他想:蟑螂是如何寻找食物的呢?于是他设计了如下实验:在一个纱罩内分别放一堆糖和一堆木屑,将两只蟑螂中的一只剪掉触角,另一只没剪,并将它们同时放入纱罩内。小明发现没剪触角的蟑螂很快就找到了糖,而剪掉触角的蟑螂则在里面乱撞。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30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