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近代以来,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日益连接成为一个整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世纪的新兴势力——尼德兰、瑞典、英国、法国都在北部。一些成长神速的城市也一样——阿姆斯特丹、巴黎、伦敦。相比之下,地中海显得停滞不前。正是在北部,伟大的全球贸易公司和银行崛起,通货膨胀由南而北——受新的金银资源的刺激、受新的信贷形式及其扩展刺激、受人口增长创造的雷求的刺激,16和17世纪在欧洲北部做生意比在欧洲南部有着无可争议的优势。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16、17世纪欧洲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2)据材料二,分析英国工业革命兴起的历史条件及其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具体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世界贸易发展的特点。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近现代世界贸易发展的基本趋势
材料一 17世纪的新兴势力——尼德兰、瑞典、英国、法国都在北部。一些成长神速的城市也一样——阿姆斯特丹、巴黎、伦敦。相比之下,地中海显得停滞不前。正是在北部,伟大的全球贸易公司和银行崛起,通货膨胀由南而北——受新的金银资源的刺激、受新的信贷形式及其扩展刺激、受人口增长创造的雷求的刺激,16和17世纪在欧洲北部做生意比在欧洲南部有着无可争议的优势。
——摘编自(美)F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二 随着英国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广阔的殖民地为其带来巨大的市场和商业利润,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在18世纪下半期以蒸汽机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兴起了,机器大生产的产品远远超出国内市场的容量,需要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工厂生产需要的原料多来自世界各地,同时工业革命也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手段及轰开落后地区大门的坚船利炮,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产阶级的全球扩张把整个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摘编自何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殖民体系研究》
材料三 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他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须的工业品。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其中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16、17世纪欧洲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2)据材料二,分析英国工业革命兴起的历史条件及其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具体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世界贸易发展的特点。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近现代世界贸易发展的基本趋势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王安石是一位理论上的先行者,希望走出一条不同于历史的道路。其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以发展财政经济为核心,其理财思想和实践对后世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市易法”使执行者自己成为零售商,到街上去卖果卖冰,甚至“卖梳朴即梳朴贵,卖脂麻则脂麻贵”。“青苗钱”等于农村贷款,春散秋敛,收息二分。有些县官将整数交给若干农民,也不问他们愿借与否,只责成他们彼此保证,秋后一体带利归还。甚至在执行时,若干县份被指摘并未贷款而向农民一体索息。
——摘编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三王安石人格过于偏执,且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导致朝中大臣多与他决裂。特别是司马光,念在与王安石共事数年的交情上,曾三次写信给王安石,劝他调整自己的治国方略。可惜王安石就是执迷不悟,看一条驳一条,导致司马光最后与他分道扬镳,终生不再往来。
——岳晓东《王安石:行为过激的偏执狂》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首要解决理财的主要目的和在农业方面的理财举措。
(2)据材料二,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材料三从什么角度分析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作者给出的理由是什么?
王安石是一位理论上的先行者,希望走出一条不同于历史的道路。其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以发展财政经济为核心,其理财思想和实践对后世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市易法”使执行者自己成为零售商,到街上去卖果卖冰,甚至“卖梳朴即梳朴贵,卖脂麻则脂麻贵”。“青苗钱”等于农村贷款,春散秋敛,收息二分。有些县官将整数交给若干农民,也不问他们愿借与否,只责成他们彼此保证,秋后一体带利归还。甚至在执行时,若干县份被指摘并未贷款而向农民一体索息。
——摘编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三王安石人格过于偏执,且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导致朝中大臣多与他决裂。特别是司马光,念在与王安石共事数年的交情上,曾三次写信给王安石,劝他调整自己的治国方略。可惜王安石就是执迷不悟,看一条驳一条,导致司马光最后与他分道扬镳,终生不再往来。
——岳晓东《王安石:行为过激的偏执狂》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首要解决理财的主要目的和在农业方面的理财举措。
(2)据材料二,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材料三从什么角度分析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作者给出的理由是什么?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唐太宗论“明君”执政之“君道”,为此后历代帝王所推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此后,太宗提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何谓为明君?”魏征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贞观期间,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
贞观六年,太宗对侍臣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就“明君”执政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内涵。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君道”产生的客观因素。
(3)以帝王政治为视角,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
唐太宗论“明君”执政之“君道”,为此后历代帝王所推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此后,太宗提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何谓为明君?”魏征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贞观期间,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
贞观六年,太宗对侍臣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就“明君”执政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内涵。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君道”产生的客观因素。
(3)以帝王政治为视角,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
2.单选题- (共14题)
4.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作者强调的是
A.要正确认识西方侵略动机 |
B.要客观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 |
C.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 |
D.要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 |
5.
英国《每日电讯报》 12月18日报道:“美国总统突然采取令人意外的行动,决定在明年元旦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其中有许多战略上和政治上的原因。可是简单的商业上的原因往往被人遗忘。美国企业界领导人……认为中国这个未来的广大市场是解决他们本身问题的一把钥匙。”下列有关这份报道的分析正确的是
A.这份报道应发表于1979年 |
B.“令人意外的行动”指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
C.“商业上的原因”是美中建交的根本原因 |
D.“本身问题”主要是指美国的经济“滞胀”问题 |
6.
有学者认为:“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下列不符合第一个“修补”方向的是
A.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
B.缩小贫富差距,建立“福利国家” |
C.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 |
D.欧洲国家走向联合,建立欧共体 |
7.
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铜官镇发现-处烧制釉下彩瓷的唐代窑址。研究表明,有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长沙铜官窑经营者为占领市场,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这说明该窑
A. 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
B. 注重市场营销策略
C. 代表官营手工业的水平
D. 产品主要销往海外
A. 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
B. 注重市场营销策略
C. 代表官营手工业的水平
D. 产品主要销往海外
8.
《史记·平准书》:“(汉兴)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一黄金一斤,约法省禁。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余业,以稽市物,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材料反映了
A.汉高祖开始实行盐铁官营 |
B.汉代因势调整商业政策 |
C.汉高祖废除秦朝经济政策 |
D.抑商导致汉代物价飞涨 |
9.
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提到:文明成长的动力来源于挑战激起成功的应战,应战又反过来引发新的挑战。……大多数文明之所以未能持续成长,是因为这些文明在许多重大关头未能连续应战,这种应战不仅要有效回应所应对的调整,还要能够激发出大量需要做出不同应对的新挑战。以下史实不能论证上述材料观点的是
A.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推动工业革命开展 |
B.工业革命推动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 |
C.甲午战争激发中国维新变法运动开展 |
D.西葡新航路开辟加速国内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
10.
下图反映了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小麦每夸特的价格波动情况。影响图中小麦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是


A.1751年后英国农业工人工资的增加 |
B.1767年后英国的殖民地数大量减少 |
C.1800年前后工业革命增加小麦需求 |
D.1821年后英国开始大规模资本输出 |
11.
读《欧洲移民迁移状况表》,了解欧洲移民的迁移状况。其原因包括
①中世纪天主教会的宗教迫害
②开辟新航路发现了新大陆
③目的地的人口比较稀少
④生产率增长和医学进步导致欧洲人口急剧增加
⑤铁路和汽船能将大批人运过海洋和大陆
目的地 | 时间范围 | 人数 |
阿根廷 | 1856~1932 | 6400000 |
加拿大 | 1821~1932 | 5200000 |
巴西 | 1821~1932 | 4400000 |
澳大利亚 | 1861~1932 | 2900000 |
英属西印度群岛 | 1836~1932 | 1600000 |
南非 | 1881~1932 | 900000 |
新西兰 | 1851~1932 | 600000 |
①中世纪天主教会的宗教迫害
②开辟新航路发现了新大陆
③目的地的人口比较稀少
④生产率增长和医学进步导致欧洲人口急剧增加
⑤铁路和汽船能将大批人运过海洋和大陆
A.①②④⑤ |
B.②③④ |
C.③④⑤ |
D.①②③④⑤ |
12.
下图反映了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历程。以下对这一历程解读正确的有

图1 16世纪的手工工场 图2 19世纪的机器工厂 图3 20世纪的跨国公司
①其产生都是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
②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特征
③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步调整
④工业化和经济一体化是必然趋势

图1 16世纪的手工工场 图2 19世纪的机器工厂 图3 20世纪的跨国公司
①其产生都是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
②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特征
③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步调整
④工业化和经济一体化是必然趋势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13.
1945年12月成立的中国纺织建设公司,董事长由国民政府经济部部长兼任,下属85家企业几乎囊括了纺织业的所有部门,享受着低息贷款、低价美棉等政策。1947年公司上交财政及税利达4378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3.2%,并将部分盈利充作军用。该公司
A.导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困难 |
B.使官僚资本的膨胀受到抑制 |
C.促进了国民政府统治的日益稳固 |
D.推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
14.
林增平的《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论略》一文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过于微弱,鸦片战争后因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大多凋零,幸存者绝少,因此“在原始积累的过程中,就缺乏原来的手工工场作为发展的基础。中国新兴的近代企业,绝大部分是从无到有,把西方已有的企业成套地移植过来的”。作者的观点是
A.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由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
B.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而产生
C.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对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同样重要
D.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无关
A.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由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
B.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而产生
C.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对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同样重要
D.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无关
15.
1957年到1960年,中国城市化从15.5%增长到19.7%。1961年,政府又从城市动员了约一千多万人下乡。造成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政府调整工农业生产恢复经济 |
B.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 |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计划完成 |
D.“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 |
16.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描述某一经济现象时说:“从苏必利尔湖开采两磅铁石,并运到相距900英里的匹兹堡;开采一磅半煤、制成焦炭并运到匹兹堡;开采半磅石灰,运至匹兹堡;在弗吉尼亚开采少量锰矿,运至匹兹堡——这四磅原料制成一磅钢,对这磅钢,消费者只需支付一分钱。”对此现象最合理的解释应该是
A.世界市场形成,社会化大生产程度高 |
B.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效率,生产成本降低 |
C.美国是福利国家,商品价格低廉 |
D.政府干预经济,强制降低钢铁价格 |
17.
如图是全球殖民地占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情况表,关于该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①阶段英国人击败西班牙成为海上霸主 |
B.在②阶段殖民扩张主要是西班牙、葡萄牙 |
C.在③阶段美国成为新崛起的世界殖民大国 |
D.在④阶段殖民扩张促使世界体系逐步形成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