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706561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5/11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材料一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材料二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请回答:
(1)材料一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业关系的?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发展经济的认识。

2.论述题(共1题)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以及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究竟是灾难还是福祉,是以平等为主导的发展,还是以自由为优先的行进,很多思想家在思想领域展开了批判与辩护的激烈交锋。
在工业革命中成长起来的一支庞大的雇佣劳动者,对于他们而言,工业文明带给他们的只是苦难与痛楚,他们成为这种体制的直接牺牲者。因此,工人阶级以及他们的理论家也最早展开了对工业文明的激烈批判: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导致了财富分配不平等,究其原因是因为劳动权利的丧失。因此,他们从自然法理论出发求获得劳动成果的权利,认为这是人的天赋权利。在对工业文明的一片批判声中,一批思想家也走上前台,发出了另一种声音,他们坚决为现有的工业制度和社会体制辩护呐喊,这批思想家主要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社会学家圣西门等人。他们一致认为,只有工业文明,只有资本主义的经济自由,才能增进国家的财富,带来社会的进步,实现理想的“文明社会”。

——摘编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关于工业文明的观点,并作简要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单选题(共28题)

3.
“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A.“冷战”时期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B.美苏两极格局已被多极格局所取代
C.世界格局即将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D.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4.
二战结束后初期,美国《芝加哥太阳报》指出:“紧接着这位伟大而盲目的贵族所高举的大旗,就会使我们投入这个世界最恐怖的战争中去。”同时,斯大林在《真理报》上指出:他的演讲是“危险的行动”,是“站在战争挑拨的立场上”,是“号召同苏联战争”。上述材料所指的事件是
A.丘吉尔在富尔敦发表“铁幕演说”
B.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
C.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
D.美国发动朝鲜战争
5.
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说:“如果苏联多担心一点我们的对华政策,我们就可以少担心一点对苏政策。”这一说法说明美国
A.外交重心由对苏转向对华
B.逐步放弃反苏反共政策
C.积极谋求世界和平和稳定
D.试图利用中国牵制苏联
6.
有人认为,尽管“冷战”期间,美苏进行着激烈的意识形态的对抗。但是,“冷战”也包含着强大的稳定因素。其中“强大的稳定因素”主要是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第三世界崛起
C.美国和苏联势均力敌
D.欧洲走向联合
7.
1975年,邓小平访问法国时指出;“中国是坚决支持西欧联合的。我们认为,西欧国家在联合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进展,这有利于世界局势朝好的方向发展。”“西欧的联合”在当时客观上有利于
A.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
B.推动中苏两国关系正常化
C.消除中美间敌对关系
D.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
8.
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下列不.符合其生产特征的是
A.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大规模的作坊生产
B.产品大多非常精美,畅销海内外,极受青睐
C.产品质量较高,技术精湛,但传承封闭,往往失传,难以推广
D.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
9.
张履祥《补农书·总论》中说:“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田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赁田以耕,亦其势也。”此现象主要反映了
A.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出现
C.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D.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增强
10.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中国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一系列发明创造。形成独特的生产结构、地区分布和技术体系,在农艺水平和单位面积产量等方面居于古代世界的前列。如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A.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
B.精耕细作的模式形成发展
C.注重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D.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
11.
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这些市镇充斥着米行、布庄等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着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材料反映出江浙地区
A.形成区域性市场
B.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海陆交通的便利
D.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12.
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诸侯国相继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C.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
D.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13.
明代蒋以化《西台漫记》中记载:“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材料中反映的经济新现象是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丝织业的规模扩大
C.生产部门分工细致
D.机器生产成为新宠
14.
从经济文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
C.“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D.“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15.
“城市”是由“城”与“市”结合为一的产物。有学者将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演变概括为5个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下列古代城市,展示了“城区即市区″阶段较早期面貌的是
A. 秦都咸阳
B. 唐都长安
C. 宋代东京
D. 明代苏州
16.
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这反映出苏州
A.资本主义萌芽
B.劳资矛盾尖锐
C.商业法律十分完备
D.商品经济发达
17.
某电视台策划拍摄一部大型历史纪录片,反映公元七世纪时中国商人的生存状况。不少热心人士纷纷献计献策,贡献不少情节构想。下列情节最符合史实的是
A.湖南商人刘梦溪在广东十三洋行经营土货.收购烟草
B.山西商人齐之姜自幼追随同乡组成的商帮跑买卖
C.湖北商人何维君来到长安,在最繁华的住宅区开了家当铺
D.四川商人翁旖旎在广州收购阿拉伯胡商带来的奇珍异宝
18.
“海者,闽人之田”、“潮漳以番舶为利”。宋朝以来,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明朝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官方朝贡贸易体系的弊端
B.对外贸易无利可图
C.“海禁”政策的恶果
D.国家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19.
下列言论中,最符合中国古代明清时期国家基本经济政策的是
A.“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B.“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C.“待农而食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D.“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20.
中国古代许多朝代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根源在于
A. 封建专制下的政治腐败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封建土地私有制
D. 贵族地主的压迫
21.
1520年,一位萨克森商人在里斯本买到了许多玉米回去赚了大钱,他说要感谢上帝,另一位商人则说:你还要感谢
A.西欧一些特色农业区的资本家种出了玉米
B.葡萄牙人从亚洲运回了玉米
C.阿拉伯人从非洲运来了玉米
D.西班牙人从美洲运来了玉米
22.
在18世纪早期,作家丹尼尔·笛福说格拉斯哥城是“大不列颠最清洁、最美好、结构最好的城市之一”……但到了1818年,当人口再次增长了3倍时,格拉斯哥的魅力消失了。……1839年,它被称为“存在如此大量的肮脏、犯罪、痛苦与疾病的地方”。导致“格拉斯哥的魅力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A.资产阶级革命
B.工业革命
C.犯罪率的上升
D.对外战争
23.
据史学家考证,唐代来华传播“大秦景教”者屈指可数。元代来华的传教士人数较唐代虽有增加,但远不能与1552~1800年相比,这两个半世纪来华的著名的欧洲耶稣会士就达920人。据此可得出的历史事实是
A.我国古代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传教士是西方国家侵华的先锋
C.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D.古代中国理性地对待西方文化
24.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结合相关史实解读这番话,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亚非拉地区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C.进一步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D.各大洲之间的经济交流已经取代了战争
25.
16世纪西欧各国普遍出现了土地的转让现象,农业资产者获得了贵族手中的土地。通货膨胀加剧了社会阶级的分化,西欧物价平均上涨了两倍到两倍半。这一现象被称为
A.商业革命
B.价格革命
C.工业革命
D.圈地运动
26.
1851年5月1日,万国博览会在伦敦开幕,前来剪彩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反复使用一个词语,来表达自己的兴奋情绪:荣光、荣光、无尽的荣光。在当时能让英国女王感到“荣光”的参展产品是
A.火车机车、水力纺纱机
B.电灯泡、电动机
C.汽车、汽轮
D.电话机、内燃机
27.
约翰尼夫在《战争与人类进步》写到:“从1785年到1824年,经历着一个多么巨大的变化啊!有文字记载的两千年历史中,恐怕从来未有过这样巨大的革命”。这场革命给英国带来的变化有
A.自由主义开始盛
B.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
C.垄断组织开始出现
D.“日不落”帝国的建立
28.
时间:1827年;地点:英国曼彻斯特附近的一个纺织厂;人物:贝蒂·哈里斯;年龄:23岁;工种:纺织工;工作状况:早五点起床,步行上班,6点到18点进行工作;工作内容:看护纺织机;婚姻状况:已婚;子女数量:2个,请表姐照顾。材料中记叙的哈里斯的状况说明
A.工业化早期所有的纺织工都像哈里斯一样悲惨
B.工业化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C.工业化造成贫富分化严重,激化了社会矛盾
D.在工业革命早期,女性主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29.
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
A.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30.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B.“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C.“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之廛”
D.“借间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4.选择题(共1题)

31.

许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议,中国商品遍及全球市场,要让中国商品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良好载体,在一些出口的商品中体现中国文化创意。这反映了(   )。

①文化反作用于经济,给经济以重大影响

②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③借助经济活动,使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

④商贸活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8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