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安徽宣城市郎溪中学高二上期暑假返校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706555

试卷类型:假期作业
试卷考试时间:2015/11/4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二、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三、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4分)明清两代“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具体表现有哪些?(4分)
(2)材料二中“光荣革命”创造了什么完美的政治设计?(2分)该设计是如何有效控制“控制者”的?(4
(3)依据材料三,分别说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试图解决哪些问题?他是如何付诸实践的?(8分)
2.
中国是世界的一个部分,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送世界各地,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贸易的发展。
(1)材料一中的现象是什么历史事件产生的结果?根据材料分析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6分)
材料二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4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2)结合茶丝出口变化情况,说明19世纪中期中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2分)联系所学,说明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动。(6分)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发展(见下图)

(3)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促进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的因素。(4分)

2.单选题(共13题)

3.
在全部罗马法的内容中,“私法”部分是精华,其特点是保护私有财产和承认个人人格。“私法”在当时的意义在于()
A.调节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
B.保证人人都能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
C.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D.促进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4.
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不包括
A.联邦制原则
B.三权分立原则
C.民主原则
D.民族平等原则
5.
观察下面的漫画,它反映了发生在19 世纪晚期的一场侵华战争:中年大汉被一小个子打得鼻青脸肿,而一帮西方人在一边袖手旁观。判断通过这场侵华战争,列强获得的侵略权益是
A.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等五处港口
B.今诸国驻防之处,系廊坊……山海关等
C.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D.遇有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处置,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领事官照办
6.
为永远铭记抗日英烈的不朽功勋,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2014年9月,民政部公布了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下表为该名录各种抗日力量所占比重表,对此认识正确的有(  )
抗日力量
东北抗日联军
新四军
国民革命军陆军
八路军
党政工作人员
其它抗日群体和个人
外籍抗日英烈
所占比重
7%
9%
29%
32%
10%
13%
0.02%
 
①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②抗日英烈都牺牲于1937—1945年间
③敌后战场是抗战各时期的主战场 
④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7.
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认为:“俄国革命对20世纪随后年月中的重大事件及全球冲突的影响之大,并不亚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下各项表述中,与帕尔默这一观点一致的是
A.俄国通过这场革命结束了沙皇专制统治
B.俄国革命鼓舞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
C.俄国革命胜利直接导致了两极格局的出现
D.俄国革命实现工人、农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8.
新中国成立后,浙江人大代表团赴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最有可能看到的宣传标语是(   )
A.“热烈庆祝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B.“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
C.“热烈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
D.“坚决拥护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9.
20世纪50年代后,西欧各国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意味着
A.美国成为全球世界霸主
B.欧洲与美国、日本三足鼎立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D.中国成为世界大国
10.
17世纪,当非洲、美洲、亚洲很多国家和地区正遭受掠夺和灾难之时,荷兰已通过创办养老院、孤儿院和救济院,兴办医院,实行日常消费品低税政策等,过着富足的生活。荷兰这种兴盛局面出现的重要基础是
A.成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
B.击溃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C.发动对法战争并取得胜利
D.开展商业贸易和海外殖民
11.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欧洲人开始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比对中国的文化更感兴趣。”欧洲人对中国的态度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
A.新航路的开辟
B.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的开展
D.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加深
12.
李鸿章说:“比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以下活动最能体现上思想的是
A.创办天津机器制造局B.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C.创办轮船招商局D.创办福州船政局
13.
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感到痛苦的“散伙”实质上是
A.中国农民面对现实的创举B.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创建
C.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否定D.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
14.
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是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
15.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B.“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C.“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之廛”
D.“借间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