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吉祥”为主题的词句、对联、图案非常丰富。作为我国历史文化传统中的一种文艺表现形式,它们与人们的生活、习俗以及文化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反映了小农经济背景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同时农与商的地位随着统治者调整政策的变化而变化。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材料一:



(1)我国传统中以“吉祥”为主题的图案巧妙地运用动植物、人物、器物等,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手法,创造出图形与吉祥寓意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比如把莲花和金鱼放在一起,寓意为“连年有余”,把麦穗与花瓶结合在一起,寓意为“岁岁平安”等。请根据图一至图四所提供的信息,任选一幅图用四字词组概括其寓意。
(2)依据图五和所学知识概述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材料二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财物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与本,使天下各食起力。末计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所矣。
材料三 盐铁官营弊端重重,效率低下,经营呆板,官僚机构更加臃肿,有权的官吏常常欺压、勒索百姓等。于是一种新政策应运而生,凡官营和专卖中感到棘手的经营环节或经营单位,一律承包给商贾部分专卖利润给商人。国家的专卖利润虽由全部变成部分开支却大为减少,而且商人参与经营使效率提高、总利润增加,政府的实际收入反而成倍增长。唐宋以来,这种新政策原则运用得日益广泛,出现了盐引、茶引等各种禁榷商品转卖凭证。很多商人在与官府合作,为国家服务中发家致富,地位尊崇,尤其是盐商。
材料四 中唐以后,“工商杂类不得预与士伍”等禁令松弛。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导行者”应试,南宋以后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参加各级考试,中举做官的越来越多。宋代还有“榜下捉婿”的风习,每当张榜公布进士考试结果时,富商大贾争相挑选新科进士做女婿。
(4)材料三中所涉及的新政策是什么?依据材料四指出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的具体表现?
材料五:


材料六 “武夷北苑夙著茶名,饥不可食,寒不可衣,末业所存,易荒本务。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苍崖铲为赤壤,清溪泛为黄流。……但近年以来,外洋印度等处产茶日多,行销日滞,……而乡僻愚民,犹剔壤挖岩,种植不已,等良田于硗确(把良田看作是坚硬贫瘠的土地),置耕织为缓图,逆料数年后,工本徒抛,衣食无出,势将坐困。……现在种茶之区,市疲山败,民心颇知改悔。”
(5)依据图六、图七和材料六提供的信息及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以后近百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哪些巨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吉祥”为主题的词句、对联、图案非常丰富。作为我国历史文化传统中的一种文艺表现形式,它们与人们的生活、习俗以及文化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反映了小农经济背景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同时农与商的地位随着统治者调整政策的变化而变化。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材料一:





(1)我国传统中以“吉祥”为主题的图案巧妙地运用动植物、人物、器物等,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手法,创造出图形与吉祥寓意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比如把莲花和金鱼放在一起,寓意为“连年有余”,把麦穗与花瓶结合在一起,寓意为“岁岁平安”等。请根据图一至图四所提供的信息,任选一幅图用四字词组概括其寓意。
(2)依据图五和所学知识概述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材料二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财物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与本,使天下各食起力。末计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3)材料二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商业关系的?该政策有何影响?材料三 盐铁官营弊端重重,效率低下,经营呆板,官僚机构更加臃肿,有权的官吏常常欺压、勒索百姓等。于是一种新政策应运而生,凡官营和专卖中感到棘手的经营环节或经营单位,一律承包给商贾部分专卖利润给商人。国家的专卖利润虽由全部变成部分开支却大为减少,而且商人参与经营使效率提高、总利润增加,政府的实际收入反而成倍增长。唐宋以来,这种新政策原则运用得日益广泛,出现了盐引、茶引等各种禁榷商品转卖凭证。很多商人在与官府合作,为国家服务中发家致富,地位尊崇,尤其是盐商。
材料四 中唐以后,“工商杂类不得预与士伍”等禁令松弛。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导行者”应试,南宋以后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参加各级考试,中举做官的越来越多。宋代还有“榜下捉婿”的风习,每当张榜公布进士考试结果时,富商大贾争相挑选新科进士做女婿。
(4)材料三中所涉及的新政策是什么?依据材料四指出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的具体表现?
材料五:


材料六 “武夷北苑夙著茶名,饥不可食,寒不可衣,末业所存,易荒本务。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苍崖铲为赤壤,清溪泛为黄流。……但近年以来,外洋印度等处产茶日多,行销日滞,……而乡僻愚民,犹剔壤挖岩,种植不已,等良田于硗确(把良田看作是坚硬贫瘠的土地),置耕织为缓图,逆料数年后,工本徒抛,衣食无出,势将坐困。……现在种茶之区,市疲山败,民心颇知改悔。”
(5)依据图六、图七和材料六提供的信息及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以后近百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哪些巨变?
2.
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建国初期我国农业发展情况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农业发展的原因。说明农业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国家经济建设产生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1958—1965年全国粮食产量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材料三 自1950年起的58年历程中,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2亿美元到200亿美元用了29年。从200亿美元到2万亿美元用了29年,其中,从200亿美元到5000亿美元用了23年,从5000亿美元到2万亿美元用了6年,2002~2007年间,进出口贸易总额合计已超过1979~2001年的总和。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出口贸易总额后29年比前29年增速较快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2002~2007年间进出口贸易飞速增长的国内原因主要有哪些?
材料一:建国初期我国农业发展情况
年份 | 粮食总产量(万吨) | 棉花总产量(万吨) | 比上一年增长(%) | 上交农业税 (亿元) | |
粮食 | 棉花 | ||||
1950 | 13213 | 69.2 | 16.7 | 55.9 | 19.1 |
1951 | 14369 | 103.1 | 8.7 | 49 | 21.69 |
1952 | 16390 | 130.4 | 14.1 | 26.5 | 27.03 |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农业发展的原因。说明农业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国家经济建设产生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1958—1965年全国粮食产量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材料三 自1950年起的58年历程中,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2亿美元到200亿美元用了29年。从200亿美元到2万亿美元用了29年,其中,从200亿美元到5000亿美元用了23年,从5000亿美元到2万亿美元用了6年,2002~2007年间,进出口贸易总额合计已超过1979~2001年的总和。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出口贸易总额后29年比前29年增速较快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2002~2007年间进出口贸易飞速增长的国内原因主要有哪些?
2.单选题- (共31题)
3.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经济上看。
A.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
B.促进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
C.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
D.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难以独立发展 |
4.
我国古代封建城市的功能经历了政治→经济的转变,这个转变过程体现了中国商品经济的繁荣。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变化,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专著,你能为这本专著选定一个合适的书名吗
A.《长安城的落日》 |
B.《宋代东京的辉煌》 |
C.《汴河两岸》 |
D.《坊墙倒塌以后》 |
5.
据统计,明清江南地区有蚕桑与丝织专业市镇25个,米粮专业市镇13个,棉花与棉纺织专业市镇52个。此外,还有以冶铁著称的嘉兴炉镇、吴江村市,以陶业著称的嘉兴千家窑、杭州瓶窑镇等。材料表明,明清江南地区
A.以市镇贸易为主 |
B.市场专业化趋向出现 |
C.农商合作程度高 |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
6.
清朝李清芳上奏乾隆帝:“洋船贸易往东洋者十之一,往南洋者十之九,凡江浙闽广四省海关税银多出于此,一加禁遏,则四省海关税额必至亏缺,每年统计不下数十万,其有损于国帑。”这表明
A.乾隆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
B.江浙闽广四省财政困难 |
C.东南沿海倭寇日益猖獗 |
D.闭关锁国政策受到质疑 |
7.
下列对汉代田庄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田庄内的成员人人平等,共同劳动、共同分配 |
B.田庄内各生产部门基本具备,可以说就是一个完备微型的社会 |
C.田庄内基本可做到自给自足 |
D.田庄内的僮仆除了为主人劳作外还必须承担护卫田庄安全的责任 |
9.
(1567年)福建巡抚都御史上书曰“请开市舶,易私贩为公贩”。明穆宗当即批准了这一奏请,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从1567年到1644年这段时间,海外流入大明国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这段材料反映了中国
A.朝贡贸易体系的瓦解 | B.世界市场中心地位牢固 |
C.古代传统手工业的优势 | D.闭关锁国政策的废除 |
10.
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以前中国的“名片”是陶瓷,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在古代两千多年的中西方交往中,丝绸、瓷器和茶叶在西方广受欢迎。这表明古代中国 ( )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④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④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 | B.②④ |
C.①③ | D.②③④ |
11.
从经济文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
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 |
C.“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
D.“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
12.
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中国古代某地居民一份职业结构,据此判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 自耕农、地主 | 佃农 | 工场主 | 商人 |
占总人口比例 | 24% | 36% | 30% | 10% |
A.汉代江南地区 |
B.唐代关中地区 |
C.宋代太湖地区 |
D.明代苏杭地区 |
14.
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里的“变异”主要表现为
A.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于世界 |
B.白银大量流通,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
C.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 |
D.统治者严格限制市镇手工商业的发展 |
15.
明清时期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①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②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③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④劳动力成为商品
⑤晋商、徽商等商帮形成
①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②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③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④劳动力成为商品
⑤晋商、徽商等商帮形成
A.①②④⑤ |
B.①③④⑤ |
C.①②③⑤ |
D.①②③④⑤ |
16.
唐人张籍在《贾客乐》中写道:“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卖翁。”该诗反映的现象是
A.商人经商获利刺激农民弃农经商 |
B.农民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 |
C.商人好逸恶劳,弃农经商 |
D.唐朝商业繁荣,农业落后 |
17.
我国古代的封建城市的功能经历了政治→经济的转变,这个转变过程体现了中国的商品经济的繁荣。我国古代的城市职能经历了从政治→经济转变的大体时间是( )
A.隋唐 | B.两宋 | C.元朝 | D.明清 |
18.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欧洲人开始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比对中国的文化更感兴趣。”欧洲人对中国的态度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
A.新航路的开辟 |
B.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 |
C.工业革命的开展 |
D.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加深 |
19.
中国的民族工业自起步起发展困难重重,先天即不足,后天又畸形,20世纪初期,中国民族工商业得到了一次发展的黄金时机,这个“黄金时机”主要是指
A.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世界大战 |
B.第二次工业革命深入进行 |
C.清朝封建专制统治覆灭 |
D.“实业救国”成为社会思潮 |
20.
1914年2月,北洋政府农工商部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此后,农工商部多次发出训令,要求所有公共机关的日用水消耗品一律专购国货”。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信息的是
①北洋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②当时民族工业发展的环境相对宽松
③洋货彻底退出了中国市场
④政府实行了有利于民族经济发展的政策
①北洋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②当时民族工业发展的环境相对宽松
③洋货彻底退出了中国市场
④政府实行了有利于民族经济发展的政策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21.
“1937年6月-1949年5月,国民党政府的货币发行量增加了1445亿倍,物价上涨了4万亿倍。……1949年4月,上海1000余家机器工厂,开工的不到100家。1947-1948年间,天津电修配业由363户减为216户。”材料实际上表明
A.国民政府滥发纸币经济过热 |
B.国民政府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极为艰难 |
C.良好的投资环境促使民族资本急剧膨胀 |
D.国民政府统治后期政治腐败政局动荡 |
22.
鸦片战争以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实现富国之梦兴办实业,试图以经济振兴实现民族独立,结果都失败了。从这一历史现象中可以得出的启示是
A.实现民族独立是经济近代化的前提 |
B.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先天不足 |
C.封建专制统治是近代化的主要障碍 |
D.推翻清朝是开始近代化的先决条件 |
23.
中国的民族工业自起步起发展困难重重,先天即不足,后天又畸形,下列有关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纺织业、面粉业和卷烟业等轻工业发展迅速 |
B.重工业和新兴民族工业----化学工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
C.甲午战争后,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设立商部,奖励工商. |
D.政府提倡国货,要求所有公共机关的日用消耗品,一律专购国货 |
24.
“工厂死在接收上,鸟窠做在烟囱上。……民主涂在嘴巴上,自由附在条件上,议案、协定归了档,文章写在水面上。……财政躺在发行上,发行发到天文上。……中国命运在哪里,挂在高高鼻子上。”这首诗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社会状况
A.1924~1927年 |
B.1937~1945年 |
C.1945~1949年 |
D.1949~1956年 |
25.
茅盾的小说《春蚕》写到:“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以下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农经济受到沉重打击 |
B.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 |
C.中国的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
D.列强凭借特权打开中国市场 |
26.
该图体现了古代中国农村“男耕女织”的生产生活状态。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实行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进入近代以后,“耕”与“织”分离的直接原因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
B.洋布的大量输入 |
C.民族工业的兴起 |
D.洋务运动的影响 |
28.
顺口溜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承载着时代脉动的气息。以下某地曾流传的顺口溜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踢的好,砸的对,一村一个革委会”
②“深翻二尺五,麦秸能打鼓,深翻三尺三,麦秸做扁担”
③“吃有油,穿有绸,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
④“骑着摩托满街跑,乐坏王庄小大嫂,联产计酬发了家,多卖粮食买手表”
①“踢的好,砸的对,一村一个革委会”
②“深翻二尺五,麦秸能打鼓,深翻三尺三,麦秸做扁担”
③“吃有油,穿有绸,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
④“骑着摩托满街跑,乐坏王庄小大嫂,联产计酬发了家,多卖粮食买手表”
A.①②③④ |
B.②①④③ |
C.④①②③ |
D.②①③④ |
29.
某年10月1日,中国举行国庆阅兵。参加国庆游行的群众抬着各种炼钢商炉模型,手捧公共食堂做的食品,高呼“超英赶美”、“人民公社万岁”等口号。产生这种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
B.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 |
C.“左”倾错误影响 |
D.三大改造完成 |
30.
1984年《中国农垦》第1期载:浙江省黄岩县金清农场土壤含盐量高,历年来柑桔单产徘徊在1000到1500斤之间。去年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场平均亩产达到2000斤以上,创本场的历史最高记录。这反映出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B.农村生产关系调整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
C.浙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经验正在向全国推广 |
D.农业科技的发展使农业摆脱了自然条件限制 |
33.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
B.“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
C.“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之廛” |
D.“借间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
3.选择题- (共2题)
34.
如图所示是一种“闯红灯违规证据模拟记录器”的工作原理图,光控开关接收到红绿灯发出的{#blank#}1{#/blank#} 时会自动闭合,压敏电阻若同时受到车的压力,其阻值变小,电路中电流变大,电磁铁的磁性变大,使衔铁与触点 {#blank#}2{#/blank#} (选填“1”或“2”)接触,电控照相机工作,拍摄违规车辆,要使质量较小的车闯红灯也能被拍下,可以适当{#blank#}3{#/blank#} 定值电阻的阻值。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31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