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6课 近代前夜的展与迟滞(练习)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706551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9/2/23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仁宇先生说:“世界上竟有何种名花异卉,会萌芽达三四百年,还不曾开花结果?”不管是王守仁、李贽,还是徐光启、宋应星,不管是海瑞、张居正,还是黄宗羲、王夫之,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没有涉及由此(所谓“资本主义萌芽”)而引起的社会变动。因为在每次社会变动剧烈之时,总会有一些所谓的“先知先觉”者发出呐嘁,呼吁统治者采取行动。在他们的著作中对经济论述较多的仍是“重本抑末”“减赋节役”“富国富民”等其他方面。孰不知,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认识,思想领域的变动还是伴随着社会变革静悄悄地行进。——摘編自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上卷)等
材料二 西欧14、15世纪的资本主义萌芽,实为其社会所孕育着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式完整基因在内的有机胚胎,主要以西欧中世纪城市为载体。或者说,西欧中世纪城市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其内在素质和传统文化诸关系,逐步培育出这一有着细胞系统构造的胚芽,且在有关条件下茁壮成长。“城市基本上是自由的庇护所此,他拥有从公民而来的一切权利。他可以自由结婚,并让他的儿女自由结婚,他可以随便迁出,随意往来,可以自由支配他的财产,如同自由支配他的人身一样,可以取得、占有、让渡、交换、出卖、馈赠和遗传他的动产和不动产,而不受领主的管制。他的土地可以转让,可以租出和抵押,可以典当,一句话,容易变成现钱,以便促进商业的一切活动。”
——摘编自布瓦松钠《中世纪欧洲生活与劳动》商务印书馆1982年出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说明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4、15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经济成长的有利条件,并分析这些成长是如何促进16、17世纪西欧“政治、经济、文化”“胚胎”发展的。

2.单选题(共21题)

2.
明代嘉靖年间推行“一条鞭法”,即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清代雍正年间又全面推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明清时期的赋税改革
A.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B.利于新的生产关系产生
C.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D.推动了经济政策的改变
3.
据明李乐《见闻杂记》记载:湖州府乌青镇“里中有中人之家,贷钱开油饼坊,其雇工人与市上一人剧饮而醉相殴,雇工人推其人堕水死,主不知也。事闻于官,官不诘责下手之人,主人费六七十金,半偿死者之家,半赂衙门人,事竟得寝。”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明清社会治安混乱和官场腐败B.司法不公加剧社会动荡
C.雇佣关系下仍有人身隶属关系D.资本主义萌芽潜滋暗长
4.
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其主要影响有
①妨碍中国开拓海外市场     ②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③避免了西方的殖民侵略     ④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
政府对商品征收重税,明朝时期“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商人贩卖货物必须取得路引,否则“重则杀身……”,商人还必须承担名目繁多的商税;政府禁止民间出海贸易。
下列关于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B.有利于封建社会的稳定
C.最终促进了农业的发展D.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6.
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是
A.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B.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
7.
明隆庆、万历年间,苏州“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在苏州出现了机工寻求雇佣机会的固定劳动力市场,机工和机户之间的关系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劳动力买卖关系。这说明当时的私营手工业
A.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B.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C.出现新的生产关系
D.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
8.
乾隆二十五年,清政府复下令,“(一)外人只能与公行行商交易;(二)外人不能借贷银两与内地行栈商人:(三)外人不能雇用中国仆役……”材料中的公行
A.兼有商务和外交的双重职能
B.促进了清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C.有利于政府“以官制商、以商制夷”
D.造成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9.
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是
A.当地人口严重不足
B.当地商品经济渗入农村
C.当地工商业经济发展
D.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0.
史书记载:“开元、天宝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太仓委积,陈腐不可较量。”这段材料反映出
A.春秋战国时期开辟出大量荒田B.奴隶创造出大量的财富
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D.社会经济十分繁荣
11.
明代中后期的小说《醒世恒言》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施复夫妇是苏州织绸的小户家,不到十年,积累了大量财富,后来又买了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新兴的丝织工场主。这反映此时期出现了
A.家庭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
C.民营手工业
D.资本主义萌芽
12.
明朝中后期,在苏州地区出现了不少专门进行丝织业生产手工业部门,工场主被称为“机户”,工人被称为“机工”,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现象出现的标志是
A.手工业的发展超过农业
B.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出现
C.商业的繁荣
D.自然经济的解体
13.
有历史学家提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始于明朝中后期。下面历史现象可以作为这个结论的依据的是
A.一条鞭法实施后,白银货币普遍流通
B.万历年间,苏州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
C.1567年,明朝政府允许民间从事海外贸易
D.“商帮”的出现和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14.
“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是中国史学界的“五朵金花”之一。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时间的判断上有“战国说”、“西汉说”、“唐代说”、“宋代说”、“明清说”,这些分歧的产生可能是由于
A.研究者的阶级立场不同
B.研究者的价值观念不同
C.研究者的知识层次不同
D.对资本主义内涵的理解不同
15.
明清时中国出现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下列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这一发展趋势的是
A.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保持领先地位
B.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C.金属货币广泛应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16.
盛泽镇,本来是一片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归……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上述材料说明
A.明清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B.明清江南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手工业发展促进市镇发展D.工商业发展促进专业化分工
17.
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70%左右。这种现象
A.是经济重心南移的结果B.有利于加速社会阶层的流动
C.客观上有利于新的经济因素的增长D.是政府抑制兼并的结果
18.
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其表现有
①手工工场规模进一步扩大
②手工工厂内部分工更加细密
③手工工场雇工数量更多
④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19.
清朝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其中的“机户”和“机匠”之间的关系应是
A.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B.基本上是纯经济关系,属于雇佣关系
C.地主与农民的关系D.相当完善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20.
从经济文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
C.“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D.“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21.
“推动这个王朝实行这种政策的更主要原因是,它害怕外国人会支持很多的中国人在十七世纪的大约前半个世纪里,即在中国被鞑靼人征服以后,所怀抱的不满情绪。由于这种原因,外国人才被禁止同中国人有任何来往。”(马克思)这一政策是指
A.重农政策
B.抑商政策
C.农商并重
D.闭关政策
22.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B.“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C.“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之廛”
D.“借间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