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在中国古代,有很多因素影响着传统农业的发展,它们或起到促进作用,或起到阻碍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汉至明清甚至近代,中国传统的农业耕作虽处在进步中,但一直变化幅度不大。具体而言,犁和铧无论在形制、种类还是质地上改进都比较大,但就主要耕作形式而论,自汉到近代没有什么根本不同。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经济政策及其根本目的,并根据材料二分析该政策产生的影响
(3)针对材料三反映的现象,指出中国古代统治阶级所采取的措施及其结果。
(4)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促使明代后期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开端的新因素。
材料一:从汉至明清甚至近代,中国传统的农业耕作虽处在进步中,但一直变化幅度不大。具体而言,犁和铧无论在形制、种类还是质地上改进都比较大,但就主要耕作形式而论,自汉到近代没有什么根本不同。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土地被视为最受青睐的财富,大概不仅反映了人们所公认的真理,即土地可以永存不灭,而且还反映了一种实际需要。司马迁有一段详细的讨论,探讨了从事贸易活动的一般理论,他的基本思路就是强调粮食供求关系的重要,当时的人是将粮食视为基本商品的。……因此,对工商业发展所施加的遏制,不仅降低了非农业活动吸收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而且还驱使资本转而购买土地这一农业发展最基本的资源。——许倬云《汉代农业》
材料三:万历前后,潞王在湖广有田四万顷,福王在河南、山东、湖广等地有田二万顷,其他藩王都占有大量土地。官僚、地主占有土地也十分惊人。江南有的“豪家田至七万顷,粮至二万”。大官僚严嵩、徐阶各有田二十多万亩。其他万亩、千亩的地主,数不胜举。——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
材料四: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学说来考察中国古代社会,可以看到,至明代中后期,古代封建社会业已高度成熟,在明成化、弘治与正德年间(15世纪中叶至16世纪初叶),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苗头已经出现;明嘉靖年间至明末(16世纪初叶至17世纪中叶),新的近代社会因素更为普遍而显著地增长起来,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开始启动。……因而,各种新因素纷纷出现的明代后期显然就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张显清《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
(1)指出材料一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形式”是什么,始于何时?对当时农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并概述这一耕作形式“自汉到近代没有什么根本不同”的主要原因。(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经济政策及其根本目的,并根据材料二分析该政策产生的影响
(3)针对材料三反映的现象,指出中国古代统治阶级所采取的措施及其结果。
(4)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促使明代后期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开端的新因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材料说地理大发现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运动,主要是就其发展趋势或结果而言的。我们还应该说,它是一场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合扩张,或双重扩张,关于荣誉的追求是否属于地理大发现的三大追求(上帝、荣誉和黄金)之一的问题,需要谨慎对待。当我们讨论荣誉之类的问题时,千万不能忘记:主观的追求不是地理大发现的根本原因,那背后的客观条件或客观可能性才是根本性的。
——摘编自王加丰《关于地理大发现的动因问題》
从材料中提取一条有关“地理大发现”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论述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有材料说地理大发现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运动,主要是就其发展趋势或结果而言的。我们还应该说,它是一场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合扩张,或双重扩张,关于荣誉的追求是否属于地理大发现的三大追求(上帝、荣誉和黄金)之一的问题,需要谨慎对待。当我们讨论荣誉之类的问题时,千万不能忘记:主观的追求不是地理大发现的根本原因,那背后的客观条件或客观可能性才是根本性的。
——摘编自王加丰《关于地理大发现的动因问題》
从材料中提取一条有关“地理大发现”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论述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民国元年至十年,政争兵乱,无年无之,举清末奖励实业政策之成绩尽破坏之,而无以为继。各省军人官吏不仅不能提倡保护其省内之实业,且加之以削剥摧残;故就政府对待实业之态度与影响言,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而民初之十年为黑暗时代。幸而欧战发生,吾国工业乃得千载难逢之自动发展机会。欧战既终,险象即生,吾国工业因参战所得之利,能永久存在不为昙花一现者,窃恐甚少也。
——摘编自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1912~192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平衡。统计出的9个华资占比重较大的行业,一般的发展速度在12%~13%之间。这个增长率比之初步发展时期,并不更高,大战时期“黄金时代”之说,更多是指利润优厚,非必指增长速度。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2~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20年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材料一由民国元年至十年,政争兵乱,无年无之,举清末奖励实业政策之成绩尽破坏之,而无以为继。各省军人官吏不仅不能提倡保护其省内之实业,且加之以削剥摧残;故就政府对待实业之态度与影响言,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而民初之十年为黑暗时代。幸而欧战发生,吾国工业乃得千载难逢之自动发展机会。欧战既终,险象即生,吾国工业因参战所得之利,能永久存在不为昙花一现者,窃恐甚少也。
——摘编自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1912~192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平衡。统计出的9个华资占比重较大的行业,一般的发展速度在12%~13%之间。这个增长率比之初步发展时期,并不更高,大战时期“黄金时代”之说,更多是指利润优厚,非必指增长速度。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2~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20年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单选题- (共17题)
4.
1937年8月至11月上海共迁出民营工厂148家,机器物资12400吨。内迁的工厂第一步先迁到武汉,第二步再迁四川,据统计:到1940年6月沙市、宜昌失守时,沿海沿江迁入四川的民营工厂共计245家,物资总约9万余吨。迁移地址90%以上均在川东重庆、巴县一带,少数在成都和川西各县。自抗战爆发,沿海沿江的民营厂矿40余家率先迁移重庆。以下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
A.企业内迁与战局发展直接相关 |
B.近代中国的工业布局因此发生改变 |
C.民族工业在炮火洗礼中迅速发展壮大 |
D.为抗战的胜利打下了物质基础 |
5.
农业文明催生了较为完善的土地制度。下列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土地属于国民所有 |
B.自耕农土地私有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 |
C.唐代开始实行的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 |
D.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
6.
“经济是一切社会存在及历史发展的基础,经济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个部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和推动。”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所述史实正确的是
A.唐代“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形成街市 |
B.东汉初杜诗创造了灌溉工具水排 |
C.明清会馆的出现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 |
D.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
7.
从经济文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
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 |
C.“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
D.“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
8.
北宋王巩在《闻见近录》中写道:“南京(地名,在开封附近)去汴河五里,河次(河畔)谓之河市,五代国初,官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也,其盛非宋州可比。凡群有设宴,必招河市乐人,故至今俳优曰河市乐人者,由此也。”从材料中可见北宋时期
①形成了政治中心之外的商业中心
②在通商要道上兴起了繁荣的市镇
③出现了文娱活动商业化的趋势
④商业活动开始突破坊和市的划分
①形成了政治中心之外的商业中心
②在通商要道上兴起了繁荣的市镇
③出现了文娱活动商业化的趋势
④商业活动开始突破坊和市的划分
A.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9.
在凯恩斯学派看来,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其主要原因是
A.“工商食官”满足了社会需要 |
B.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顽强抵制 |
C.农民贫困难以形成有效需求 |
D.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强力实行 |
10.
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采购中国武夷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几十年后,武夷茶已发展成为一些欧洲人日常必需的饮料。下表是荷兰每磅武夷茶售价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
年份(年) | 1684 | 1689 | 1701 |
售价(荷盾) | 80 | 7.75 | 2.32 |
A.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
B.价格革命来势汹汹 |
C.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
D.商业革命不断发展 |
11.
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中说:“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里辛勤工作的,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可以说已经开始了”。这里所说的“科学时代”是指
A.文艺复兴 |
B.牛顿创立近代力学体系 |
C.第一次工业革命 |
D.第二次工业革命 |
12.
表是1860年至1970年世界主要国家工业产值排序表,下列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①1890年以前英国工业产值最高是由于率先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②1870年以后英国逐渐丧失了工业革命的先发优势
③20世纪初美国凭借经济优势获得世界霸权
④20世纪70年代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

①1890年以前英国工业产值最高是由于率先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②1870年以后英国逐渐丧失了工业革命的先发优势
③20世纪初美国凭借经济优势获得世界霸权
④20世纪70年代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13.
从公元1510年起的一段时间里,右下表甲、乙、丙三组“商品”是欧洲各国进行国际贸易的主轴。贸易由输出、交换或生产,获利组成。这个商品贸易的流程顺序应当是


A.甲乙丙 |
B.乙丙甲 |
C.丙甲乙 |
D.甲丙乙 |
14.
新航路的开辟,不仅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也对欧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出现了不同的别称,如“黄金漏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航路的受害者”等。下列国家与三者分别对应的是
A. 西班牙、荷兰、意大利
B. 葡萄牙、英国、美国
C. 英国、意大利、德意志
D. 意大利、法国、荷兰
A. 西班牙、荷兰、意大利
B. 葡萄牙、英国、美国
C. 英国、意大利、德意志
D. 意大利、法国、荷兰
15.
有人说:(英国)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作为种种新发明的基础的许多原理在工业革命前数世纪已为人们所知道;但是,由于缺乏刺激,它们未被应用于工业。刺激“许多原理”应用于英国工业领域的关键是
A.海外殖民掠夺获取大量的财富 | B.圈地运动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
C.殖民活动提供广阔的海外市场 | D.科学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
16.
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
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
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
17.
《马关条约》签订后,张謇痛陈其主张:“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中国)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由此可见,张謇认为
A.实现民族独立是工业建设的重要前提 |
B.兴办实业是实现富国御侮根本 |
C.中国应该农、工、商业同步发展 |
D.兴办商务是西方富民强国之根本所在 |
18.
孙德常等人著的《天津近代经济史》中记载:“1909年开设于芥园的北洋火柴公司,1919年扩充资本30万元,增设分厂于南开马场道,总的产量达到15000箱。原华昌火柴公司于1917年与北京的丹凤火柴公司合并,改名丹华,在天津设分厂,资本为25万元。”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瓦解了自然经济 |
B.中国近代火柴工业发源于天津 |
C.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D.一战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
19.
阅读如表。下列对该表解读最准确的是1840--1936年中国棉纺织业中机纱机布厂(机器生产)占比表
备注:机纱机布包括进口货和国内机制品。
| 1840年 | 1860年 | 1894年 | 1913年 | 1920年 | 1936年 |
全国用棉中商品棉占% | 30.6 | 30.7 | 26.2 | 62.7 | 58.9 | 87.1 |
土布生产中用机纱% | 0.4 | 0.6 | 23.4 | 72.3 | 50.3 | 75.9 |
全国用布中机布占% | 0.5 | 3.2 | 14.2 | 34.8 | 28.6 | 56.8 |
备注:机纱机布包括进口货和国内机制品。
A.政府放松对民族资本主义限制 |
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C.近代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
D.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持续发展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