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的“城市革命”,是中国城市从封建的农业经济泥沼中挣扎出来的第一步。这时,城市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使整个社会结构呈现复杂局面,尤其是商品货币经济带来的新因素,也对人们的文化心理开始产生重大影响。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宋代“城市革命”的具体表现。
(2)据材料二回答中国近代主要城市分布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材料一 宋代的“城市革命”,是中国城市从封建的农业经济泥沼中挣扎出来的第一步。这时,城市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使整个社会结构呈现复杂局面,尤其是商品货币经济带来的新因素,也对人们的文化心理开始产生重大影响。
——施亮《北宋的“城市革命”》
材料二 近代中国主要城市分布示意图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宋代“城市革命”的具体表现。
(2)据材料二回答中国近代主要城市分布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二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
材料一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二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
2.单选题- (共26题)
3.
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下列不.符合其生产特征的是
A.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大规模的作坊生产 |
B.产品大多非常精美,畅销海内外,极受青睐 |
C.产品质量较高,技术精湛,但传承封闭,往往失传,难以推广 |
D.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 |
4.
日本学者斯波义信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农村城市——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过程中,包括工商城市在内的城市经济网络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在此,该学者主要是想说明城市经济的变迁
A.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 |
B.促使城市功能实现经济化 |
C.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 |
D.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业化 |
5.
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②“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
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②“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
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A.①④②③ |
B.②④③① |
C.④②③① |
D.④①③② |
6.
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 |
C.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7.
有学者认为,从经济近代化的角度来看,明清时期已处在“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能证明这一论点的是
A.世界贸易中的白银一半以上流入中国 |
B.租佃制经营方式已经推广到全国 |
C.制瓷、冶铁、纺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
D.苏州等地丝织业出现“计日受值” |
8.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价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时说:“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下列各项对“此田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A.隋唐时期为保证政府财政收入而开始实行 |
B.它规定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由政府平均分配 |
C.该田制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土地兼并现象 |
D.有利于对无主荒地的开垦和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
9.
明代时期关于苏南太湖地区生产生活的《便民图纂》载:“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讲相当。”这反映了
A.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 |
B.农民生活悠闲且富足 |
C.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 |
D.家庭生产的经营形式 |
11.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产品精美,技术长期领先世界。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手工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两宋时期部分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B.唐代制瓷业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
C.宋朝制瓷技术大放光彩,出现五大名窑 |
D.商周时期青铜制造业发达 |
14.
明代蒋以化《西台漫记》中记载:“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材料中反映的经济新现象是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B.丝织业的规模扩大 |
C.生产部门分工细致 |
D.机器生产成为新宠 |
15.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驱使庄户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使唤他们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
A.商品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
B.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 |
C.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 |
D.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 |
16.
从经济文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
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 |
C.“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
D.“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
17.
清雍正元年,明令以银两支付官俸:“米每石,自五钱至一两;豆每石,自五钱至九钱七分;草每束,自三厘至九厘二毫不等。均照从前额定各地方价值,折给官兵,自行采买。”之后,用银两支付俸给的范围扩大了。据此可推知
A.官员腐败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
B.货币赋税已取代了实物赋税 |
C.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俸禄改革 |
D.为强化集权克扣地方的军费 |
18.
《清史稿》记载了徽商捐赠白银给清王朝,清王朝则用“赐产”“入籍”“赐职”以及特许经营等方法予以回报的史实。可此可见,当时徽商的发展
A.加快了清朝统治的没落趋势 |
B.与清政府有相互借力的一面 |
C.表明清政府鼓励工商业发展 |
D.使商人与政府经济利益一致 |
19.
春秋时期,郑国商人和政府约定:商人不背叛公家,公家不得干涉商人营业。这反映当时
A.商业经营的社会环境较为宽松 |
B.工商食官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 |
C.政府的商业经营政策完全放开 |
D.商人可以和地方政府分庭抗礼 |
20.
明朝初年,商业发展出现了“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湘、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的现象。这概括描述了当时
A.地域性商人群体活跃 |
B.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C.全国性市场开始形成 |
D.南北方商品流通活跃 |
22.
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必然产物。在中国古代史上,宋朝采取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该政策实施有利于
A.对农民的控制 |
B.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
C.减轻农民负担 |
D.推动租佃关系的发展 |
23.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
B. 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C. 战国时代的各国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D. 均田制从北魏至唐代前期实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A. 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
B. 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C. 战国时代的各国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D. 均田制从北魏至唐代前期实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24.
“海者,闽人之田”、“潮漳以番舶为利”。宋朝以来,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明朝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官方朝贡贸易体系的弊端 |
B.对外贸易无利可图 |
C.“海禁”政策的恶果 |
D.国家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
26.
2013年7月10日人民网:“5000年中华文明绘就了一条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线路。”当年唐玄奘在这条线路上穿越时不可能见到的文明现象是
A.当地人用铁犁牛耕劳动 |
B.丝绸、白瓷、唐三彩是常见的商品 |
C.粉彩瓷、活字版佛经深受欢迎 |
D.部分地区用坎儿井灌溉农田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