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萨市10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706517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7/16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世祖即位后,采用汉制建立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立中书省后一月(中统元年五月),随即设置了十路(又称十道)宣抚司,当时的主要目的在于整饬各路政治以稳定社会和征集钱粮以供北征粮饷,属临时差遣性质。但宣抚司无处置军务之权,使、副又多数没有宰臣职衔,不足以应付发生叛乱或社会治安等方面特殊情况,于是在一些地区改置行中书省。此后,又相继以中书省宰执大臣行省事于其他地区,或授予进征军帅或地方官员宰执之衔,皆称行省,其中有的是临时性建置,有的则成为常设的地方最高统治机构。几经置废分合,最后稳定为十个行中书省,分统除中书省直辖诸路以外的各大地区,形成了“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的行政区划格局。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美国在政治上是实行分权制度的国家。美国的分权制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纵向分权,即中央政府和州政府实行分权,这种分权称之为联邦制;二是横向分权,即政府内部之间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部门之间的分权,这种分权称之为三权分立。麦迪逊曾说:“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力就有了双重的保障。”……1787年美国宪法确立的联邦制,是在经历了历史的检验之后,才为人们所真正认识到。从1787年建立联邦时的13个州扩展到现今的50个州。因此,联邦制的积极作用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肯定的。
——摘编自张定河《美国政治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元代与美国近代地方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种地方治理制度出现的背景和影响。
2.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后,欧洲紧张局势不断加剧,英法两国酝酿对德实行经济封锁。英国成立经济作战部,开始从陆地到海洋,从武器、军备到石油、机械甚至牲畜,对德全面经济封锁。1939年11月,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共同派代表团到海外进行采购军火和战略原料的谈判,试图以优惠购买政策阻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英法两国海军对中立国港口向德国转运的货物进行检查,扣留教百艘德国在海外的商船。为了切断对方和保护自己的经济供应线,敌对双方在北海和北大西洋多次展开海战。截止到1940年4月,英法击沉德国潜艇及其他舰只多艘。经济封锁使德国的进口额下降到战前的43%。
——摘编自(英)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英法对德施行经济封锁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法对德采取经济封锁的作用。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33年,国民政府为衔接浙赣线与沪杭线拟建钱塘江大桥,茅以升任工程处处长。当时,建桥需要500万元,浙江省只筹得200万元,工程直到1934年勉强凑齐经费才开工。……钱塘江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水势受山洪、海潮以及台风影响,江底流沙厚41米。对此,茅以升发明“射水法”、“沉箱法”及“浮运法”解决了一个个技术难题。建桥末期,淞沪抗战正紧,为抗战需要,茅以升及其施工队冒着敌人的轰炸加速施工,1937年9月及10月铁路、公路相继通车,这是我国第一座公路铁路兼用的现代化大桥。……建桥期间,茅以升吸收大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参加实践,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桥梁工程人才。……同年底战局恶化,12月23日茅以升从全局出发,深明大义,亲自指挥炸毁大桥。大桥自通车至炸毁,尚不足3个月,但抢运国家的物质到后方为数甚巨。仅杭州沦陷前3天,就有数十万难民通过大桥疏散至后方。
——据项海帆等《中国桥梁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茅以升主持修建钱塘江大桥遇到的困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钱塘江大桥从修建到炸毁过程中茅以升的贡献。

2.论述题(共1题)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我认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正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言
阅读材料,试结合所学中国历史知识阐述作者的观点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3.单选题(共15题)

5.
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就曾在放逐投票时,被一个公民请求代写上阿氏自己的姓名投入票柜,阿里斯提德问那人何以要放逐他,那人答道: “不为什么,我甚至还不认识这个人;但是到处都称呼他为‘公正之士’,我实在听烦了。”这反映了雅典的陶片放逐法
A.充分体现了公民的意志
B.并不能真正保障雅典的民主
C.实际上不起任何作用
D.是审判民主敌人的最佳方式
6.
(题文)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写道:“罗马的立法者,又规定被定罪的人的财产应受到尊重,为防止财产被人民没收。”“罗马法律规定,除了最重大的叛逆罪外,不得没收财产。”其用意在于说明()
A.财产不能被没收
B.犯叛逆罪则必被没收财产
C.古罗马法重视保护财产权
D.没有财产权就没有自由,财产权是自由的基础
7.
法国思想家西耶斯把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劳动分工原理——“每个人的社会活动某种程度上都是在替他人的劳动”——引入政治领域来阐释某项制度,认为这种制度下“人民既不出场也不缺席”。他应该是在阐释
A.两党制
B.邦联制
C.联邦制
D.代议制
8.
下表的内容与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进程有关,左侧是史实的陈述,下面是对陈述的推论。其中推论正确的是
史实
推论
①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
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法律基础
②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
总统对国会负责体现了权力的相互制约
③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实行
统一后的德国依旧推行君主专制政体
④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通过
标志着法国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制政体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9.
“从这个条约的签订,就开始改变了明清以来朝贡贸易、或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等中国与外国人之间经商的习惯和组织,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一夜之间,过去原本举足轻重的行商遭到削弱。”这个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10.
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本身带有浓厚的传统色彩,如王权与神权结合、用传统的国家制度建立政权、小农意识鲜明等等,它反对清政府的统治,却不能笼统称之为“反封建”。对这话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该学者认为“反对清政府统治”不等于“反封建”
B.这里“封建”指的是分封制下的“封邦建国”
C.“小农意识鲜明”可以从《天朝田亩制度》中找到证据
D.“传统的国家制度”主要是指君主专制制度
11.
列宁指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布尔什维克党的任务是“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列宁发表这一言论的背景是
A.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全部结束
B.七月流血事件使人民群众觉醒
C.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已经形成
D.俄国遭受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
12.
1982年宪法序言中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序言中“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是指
A.它曾是两次国共合作的重要组织形式
B.它曾代替国家宪法的职能
C.它曾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D.它曾为国家统一做出贡献
13.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材料中三次“革命”分别对应的是
A. 王位世袭制确立资产阶级共和制的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B. 皇帝制度确立《临时约法》的颁布《共同纲领》的制定
C. 秦的统一湖北军政府的建立解放战争的胜利
D. 秦的统一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成立
14.
1953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一条规定,“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各民族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下列对此材料的解读,准确的是
A.此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取代了政协制度
B.5个民族自治区各族人民开始选举人大代表
C.《共同纲领》为此时中央人民政府的执政方针
D.它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确立
15.
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
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
16.
中国有句俗语,叫做“远亲不如近邻”。下列各项,能突出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建树与这一俗语反映的意思相近的是
A.发起组建东盟
B.参与创建联合国
C.参与创建亚太经合组织
D.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17.
《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主要体现了下列哪一外交政策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一大片”
18.
学者提出,“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为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扩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能够“撼动”和“挑战”两极格局的重要因素有
①西欧国家走向联合
②日本迅速崛起
③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④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9.
1982年宪法序言中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这里的“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是指它()
A.曾具有国家临时宪法的职能B.曾是两次国共合作的重要组织形式
C.曾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D.曾为国家统一做出贡献

4.选择题(共1题)

20.给下面的形近字组词。

略{#blank#}1{#/blank#}

辩{#blank#}2{#/blank#}

违{#blank#}3{#/blank#}

磅{#blank#}4{#/blank#}

拴{#blank#}5{#/blank#}

络{#blank#}6{#/blank#}

辨{#blank#}7{#/blank#}

伟{#blank#}8{#/blank#}

傍{#blank#}9{#/blank#}

栓{#blank#}10{#/blank#}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5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