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706503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8/20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早在18世纪中期,掌握政权的辉格党左翼主张议会改革,成为议会中的反对派,并发表了选举制度改革计划。19世纪初期,资产阶级激进派又活跃起来,议会改革的高潮又一次兴起。1829年,伯明翰工业家组成以阿特伍德为首的伯明翰政治同盟。此后,类似组织在其他城市相继成立,议会改革是这些组织活动的主要目标。他们还宣布同工人联合,竭力争取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支持。在群众的压力下,1830年重新上台掌权的辉格党人表示赞成改革,提出《议会改革法案》,1832年6月被议会通过,并经国王批准生效。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

材料二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但没有提到开国会的具体年限。针对开国会这一旧问题,在1907年秋至1911年1月尤其是在1910年,以立宪派人士为代表,各省谘议局为阵地,先后进行了四次请愿活动。期间,各省请愿代表团赴京并成立国会请愿同志会,呈递请愿书,吁请“皇上速降谕旨……召集国会”,形成了国会请愿的热潮。规模越来越大的国会请愿运动,对清廷的统治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引起当权者的极大恐慌,最终请愿运动在清廷的镇压下偃旗息鼓。

——据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议会改革运动与清末国会请愿运动的特点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结果不同的原因。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两千年时间里,中国依靠其优越的文化、富足经济、军事力量,在东亚保持领袖地位,而朝鲜、琉球、安南、缅甸等周边小国则接受小伙伴的地位。构成这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衙门改为“外务部”。中华民国建立后,陆征祥出任外交总长,立即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改组外交部。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把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1943年蒋介石成功出席开罗会议,并于会后发表《开罗会议宣言》,“中外舆情莫不称颂为中国外交史上空前之胜利”,表明国际体系平等地接纳了中国,中国第一次以一个大国身份参与国际事务,中国外交近代化转型至此基本完成。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外交体制形成的原因,并分析说明其与西方近代外交体制的区别。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机构的变化趋势,并对中国近代外交进行评价。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是中国抗日战争爆发80周年,8O年前的战争持续了8年之久,最终赢得胜利。有的学者把中国抗战胜利的原因归纳成以下公式:中国抗战胜利=国共合作+苏联出兵+美国原子弹。
运用中国抗日战争的有关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对公式中的一个或多个要众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论述题(共1题)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济领域
政治领域
思想文化领域
19世纪
欧洲:
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1840年前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19世纪70年代后电力工业开始出现,电灯、电报等相继问世。
中国:
1845年,英商约翰·柯拜在广州创办柯拜船坞;1863年英国人赫德出任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1873年华侨陈启源在广东创办继昌隆缫丝厂;1899年张謇创办大生纱厂
欧洲: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1871年德意志统一。
中国: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95年康有为等人发起“公车上书”
欧洲:
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完成组诗《唐璜》;l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同年,英国自由主义大师约翰·穆勒发表《论自由》。
中国:
1842年《海国图志》成书;1862年京师同文馆开办;1894年郑观应编成《盛世危言》;1897年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
 
上表为19世纪中国和欧洲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部分历史事件。从表中提取两项或两项以上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历史术语运用准确)

3.单选题(共26题)

5.
首席将军伯利克里指出,在雅典,“任何一个公民,只要有所作为,就会被推选担任公职。这不是一种特权,而是对功绩的补偿。贫穷不是障碍。一个人无论出身多么寒微,也能为他的国家造福。”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古代雅典
A.所有公民有议论政治和担任公职权力
B.民主政治体制下公民具有无限自由
C.从体制上保障公民群体的主人翁地位
D.商品经济决定公民管理城邦的意识
6.
在雅典民主城邦,熟练的公众演说是从政的必要条件。苏格拉底曾说道:“公众演说并不在于是否了解事实真相,而在于找到一种说服技术,以便使他能够给无知的人留下他比专家还知道得多的印象。”这一现象
A.说明雅典政治的民主化特征
B.反映了公民参政意识的增强
C.表明演说对从政的决定作用
D.容易造成雅典公民决策失误
7.
罗马共和国时期,设立了外事裁判官法。它是外事裁判官在外事司法活动中,不依据市民法的固有规范,而依据“公平”“正义”的原则,专门调节罗马公民与外邦人以及外邦人之间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据此可知该法
A.已取代了公民法等相关法律
B.适应了罗马帝国扩张的需要
C.推动了罗马法不断丰富发展
D.利于消除罗马自由民间矛盾
8.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2条规定:“毁伤他人肢体而不能和解的,他人亦得以同态复仇而毁伤其形体”,这表明当时的罗马法
A.保留了无节制的同态复仇
B.隐含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过渡
C.对民间既有习俗缺乏尊重
D.对解决社会矛盾具有滞后性
9.
公元前445年,罗马保民官卡努优斯制定法案,允许平民与贵族通婚;公元前326年,彼提留法案废除罗马债务奴役制;公元前287年,霍腾西阿法案使平民会议成为具有立法权的人民会议。这表明古代罗马
A. 平民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力量
B. 城邦民主政治体制得以确立
C. 法制建设的社会基础日益扩大
D. 贵族与平民间矛盾不可调和
10.
光荣革命时期国王与议会达成“革命协定”,议会答应给威廉提供一笔稳定的税收支持他对法国的战争;威廉授予议会至高无上的权力,无权解散议会;君主提出要求,下议院批准(或不批准),上议院表决通过(或不通过);还废除了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王权。“革命协定”
A.促进了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B.使英国得以称霸欧洲大陆
C.最早落实三权分立的理论
D.促进了英国代议制度完善
11.
纵观美国总统制的演变历史不难发现,美国总统及其行政部门和国会的权力关系随着时局的变迁呈现“钟摆现象”,即在和平时期,国会的权力处于核心地位,而在危机时期,总统及其行政部门的权力则较大。这表明
A.总统权力处于不断扩张的趋势
B.实践中难以真正的分权与制衡
C.国家权力体系围绕总统制设计
D.总统施政总是倾向于政党利益
12.
19世纪60年代,法国开始实行改革,例如议员可得到请愿权利,官方“公报”公布议会辩论记录,废除禁止工人罢工和结社的法律等。1870年4月,元老院受到削弱,变为普通上院。法兰西第二帝国后期的变化意味着
A. 工人的权利得到了切实保障
B. 民选议会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C. 元老院的政治地位无足轻重
D. 皇帝的专制统治进一步巩固
13.
1800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亚当斯此举
A. 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B. 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C. 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D. 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
14.
“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24日)这说明当时
A.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
B.俄国城市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
C.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
D.中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15.
“庚子五月,拳乱起于近畿,仇洋杀教,围攻使馆,以致酿成巨衅,东北尤罹浩劫。而南方各省,得免于兵祸,保全半壁河山,实由于各督抚应付得力,其重要关键,则在南省立约互保的成功。”材料表明
A.义和团运动的兴起直接促成了东南互保
B.清政府采取了正确措施应对当时的困局
C.清廷统治下的一些实力人物割据化倾向
D.东南互保在当时促进了南方各省的繁荣
16.
1926年下半年,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提出“应(将土地问题)列入议事日程,没有农民的支持,胜利是不可能的”,同时又提醒“在当前任务方面,必须在中共和国民党之间协商一致”。材料表明
A.国共两党的政治分歧日趋明显
B.土地问题是当时国共最大分歧
C.苏联对中国革命给以及时指导
D.共产国际对北伐战争横加干涉
17.
1931年,中共中央在干部任用上提出“坚决提拔新的工人干部来参加指导机关工作”,派遣大批工人干部担任红军的指挥员与政治委员。同时要求各地“洗刷党内富农、小地主”的成分。中共中央的上述做法
A.确保了干部队伍的纯洁性
B.确保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C.是对革命道路的成功探索
D.带有一定的“左”倾色彩
18.
抗日战争中,几乎所有国民党战区都有苏联军事顾问,唯独在中共领导的军队里没有苏联顾问,即使是苏联记者也只有征得蒋介石本人的同意才能进入中共区域。这说明,当时
A.蒋介石极力防范中国共产党
B.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出现了分歧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受到冲击
D.苏联对中共的政策发生了转变
19.
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表声明:“只要和议无害于国家的独立完整,而有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只要神圣的宪法不由我而违反,民主宪政不因此而破坏,中华民国的国体能够确保,中华民国的法统不致中断,军队有确实的保障,人民能够维持其自由的生活方式与目前最低生活水准,则我个人更无复他求。”这反映了他
A.尽快结束战争以争取和平
B.不甘心放弃仍试图影响政局
C.害怕失败想推脱战争责任
D.准备改组政府放弃一党专政
20.
史学家许倬云认为:“在种族观念上,以汉族的‘我者’,打起驱除满族的‘他者’,可是又以西方宗教为口号,挑战中国的儒佛道三家,却又是颠倒了‘我者’与‘他者’的相对地位。”这一观点旨在说明
A.太平天国挑战清朝统治
B.新文化运动冲击了传统思想
C.辛亥革命推翻满清政权
D.洋务运动存在自相矛盾现象
21.
1938年11月,日本首相近卫发表声明,声称此次战争的目的在于“建立东亚新秩序”;“国民政府倘能抛弃从来错误政策,另由其他人员从事更生之建树,秩序之维持,则帝国亦不事拒绝”。12月,为“建立东亚新秩序”,又提出所谓“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提携”三原则。这主要表明
A.国民政府的亲英美路线引起中日冲突
B.日本根本目的在于准备发动太平洋战争
C.日本灭亡中国的策略发生了新的变化
D.敌后抗日根据地广泛开辟引起日本警惕
22.
1938年3月罗斯福亲信卡尔逊在《关于中国西北部军事活动的报告》中说:中国广大民众有一种崭新而且不寻常的民族主义精神;日本步兵在应对传统军事战役时效率较高,但面对没有固定成法可循的战术时却无所适从。这一报告
A.高度评价了国民政府进入相持阶段后的积极防御作战
B.充分认可共产党发动人民群众坚持游击战的正确战略
C.认为抗日战争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意识方才真正觉醒
D.支持国民政府调整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正面会战战略
23.
近代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
A.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B.袁世凯上台实现了政局稳定
C.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
D.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
24.
《全球通史》记载,“西方列强除了控制沿岸港口外,还控制了一些大的内河航道,他们维持着几支炮舰舰队,在从上海到重庆的1500里长的、横穿中国中心的长江巡逻。”该现象发生在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天津条约》签订后
C.《马关条约》签订后
D.《辛丑条约》签订后
25.
巴黎公社乍一成立,就发布《告法兰西人民书》,提出了自己的执政纲领,强调“公民持续参与公社事务,自由发表他们的意见,维护其自身权益”。为此,“民众始终有权对公社各级官员进行监督和予以撤换”。这说明巴黎公社
A.注重群众的监督性作用
B.实行政治生活民主化
C.完全代表工人阶级利益
D.推行平等的选举制度
26.
巴黎公社“把行政、司法和国民教育方面的一切职位交给由普选出的人担任,规定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不论职位高低,都只付给跟其他工人同样的工资”以“可靠地防止人们去追求升官发财”。巴黎公社的这一做法有利于
A.保证民主制度的真正落实
B.树立公职人员的社会威信
C.建立人人平等的政治秩序
D.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
27.
1917年秋季,农民起义行动已席卷俄国90%的县区。城市工人、士兵则掀起大规模游行示威活动,俄国临时政府已经经历三次危机。据此可知,此时的俄国
A.革命正丧失和平发展的可能
B.革命统一战线的确立与巩固
C.群众强烈要求反对封建专制
D.无产阶级革命形势逐步成熟
28.
清政府于1884年在天山南北地区改军府制为州县制,建新疆省;1907年又将被满人视为“龙兴之地”的东北三个将军辖区改为奉天、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并相继启动蒙古建省和西藏改制,只是尚未完成,清朝即被推翻。上述地区管理体制的变化说明清末统治者
A.近代民族国家观念有所加强
B.试图通过改制加强君主专制
C.通过建省移民解决人地矛盾
D.以巩固边疆来抵制国内革命
29.
咸丰帝在出让许多国家权益的同时,对西方使节要求以西方礼节三鞠躬(中国要求跪拜)拜见皇帝、亲递国书死活不答应,并表示“设该夷固执前说,惟有与之决战。”1873年,同治皇帝18岁亲政,经过交涉外国公使被允许觐见,清朝廷为了表示中国皇帝不同于外国君主,特将公使们觐见本国君主时的三鞠躬改为五鞠躬,皇帝不亲手接受国书(公使们将国书放在黄案上,皇帝以“点头”表示收到)。这表明
A.全体国民根深蒂固的天朝上国情结
B.清政府对列强侵略的本质充满警觉
C.国际交往规则缓慢的为清政府接受
D.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权益获得扩大
30.
1927年,一位国民党领导人说:“现在可有一种危险,是国民党差不多专做上层的工作,中央党部、国民政府都是国民党的同志多。至于下层民众运动,国民党参加的少,共产党参加的多,因此,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由此可知,当时
A.工农运动决定战争走向
B.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
C.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
D.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7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