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金中南校2017-2018学年高一第二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706497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4/19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史料分析、问题探讨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92年,英国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由,派马戛尔尼使团前往中国,并致函两广总督,通报此事,英方在信函中说,英国国王为了“与贵国皇帝树立友谊,改进北京和伦敦两个王朝的友好来往,增进贵我双方臣民之间的商业关系,英王陛下特派遣自己的“亲和参议官、贤明干练的马戛尔尼勋爵作为全权特使,代表英王本人谒见中国皇帝,深望通过他来奠定两者之间的永久和好。”。两广总督向朝廷上呈的信函译文则称,英国国王命“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惟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沾乐利”。
——摘编自《清史编年》等
材料二 对于义和团运动中“挖铁路’行为,张海鹏教授说:“为反抗西摩尔联军乘火车进京,大规模破坏铁路,完全是作战手段。”而袁伟时教授却说:“义和团毁电线、拆铁路、烧洋货……凡沾点洋气的物和人,必彻底消灭而后快。即使义和团真的立下了“扶清灭洋”的伟大功勋,也不能回避它的这些反文明、反人类的错误。”
(1)研读材料一,与英国平等的通商建交请求相比,两总督上呈的译文体现了怎样的外交理念?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从解读材料视角的不同,简析两位教授对义和团运动中“挖铁路”行为看法不同的主要原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1938年5月,***在《论持久战》中对持久战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完整论述。***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多次强调:“兵民乃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共放手发动群众,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不断地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逐渐形成了持久消耗战略的思想,其基本内容是:“以空间换时间”和“积小胜为大胜”。国民党制订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但在实战中又设想用顽强的阵地防守充分杀伤敌人,遏制日军的进攻势头。1938年国民党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但同年蒋介石又下令,对各地自发组织的游击队“一律勒令取消”,李宗仁说国民党把抗战“前途建立在欧战和世界大战之上”,因此在日本进攻面前被动应敌、苦撑待变。

﹣﹣摘编自祝滨滨《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持久战略之比较》

材料二: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的国际援助主要来自苏联,苏联三次向中国提供了总额为2.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且全部为军火贷款,苏联援助的飞机、坦克、大炮等军火物资通过新疆和甘肃的西北国防大通道输送到内地抗战前线。而同期美英法的援助总共才2.6亿美元,且均为非军事贷款,主要用于购买非军事品和稳定货币。从1940年起,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成为援助中国的主要国家。1941年3月,罗斯福总统将《租借法案》适用于中国,从1942年到战争结束,美国援助的枪炮弹药、飞机坦克及各种军用装备通过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和驼峰航线进入昆明、重庆等地,租借法援助总额达到13亿美元左右。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共两党抗战如何体现了有异有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期间国际对华援助的变化及国际援助对中国抗战的影响。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46 -1947年美国对华军火禁运是第三次国内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一个重要举措。二战期间,美国在中国投入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帮助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它希望一个和平稳定的中国能够作为美国的朋友在亚洲发挥稳定作用,而中国内战一旦爆发会摧毁美国这一战略目标。更重要的是,美国并不认为蒋介石政府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另一个因素是,美国不得不担心国共战争的升级会让“苏联政府采取公开或隐蔽的干涉行动”。 随着内战的扩大,同时到来的还有中共及其影响下的人民群众将斗争的矛头对准了美国和美援。美国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蒋介石所奉行的武力政策极大地威胁了美国利益。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开启了全面内战。为了压制蒋介石配合调停,7月29日马歇尔宣布停止向国民政府提供美援。在蒋介石未做出相应回应的前提下,8月18日杜鲁门总统认可了这一禁运令。同时,美国通知英国、加拿大和比利时等欧洲国家,要求它们采取同步的行动。在禁运令颁布后半年,国民党军队开始出现较为严重的军火匮乏状况。此时,正是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大量获得苏联武器和日本遗留兵工厂的时候,此消彼长之下,国共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47年海军部长福雷斯特尔指出,如果“收回对国民政府的支持,苏联在中国的影响就将随之增强”。在国际冷战加剧背景下,经历了十个月的禁运之后,美国最终解除对华军火禁运。
——摘编自胡美、任东来《1946-1947年美国对华军火禁运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国民政府实行军火禁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对国民政府解除军火禁运的影响。

2.单选题(共12题)

4.
据史料记载,古罗马时期一高利贷者对一欠债人的儿子(作为抵押品的债务奴隶)滥施暴行,把他打得皮开肉绽。愤怒的群众汇聚起来,一起跑进元老院,向元老们展示了这个少年被打伤的背脊,促使罗马元老院通过了废除债务奴隶的法案。这说明罗马法的发展
A.使奴隶的地位提高B.是奴隶的斗争推动的结果
C.冲击了贵族的权威D.有利于缓和社会紧张程度
5.
“我过去的尽职行为也许恰巧是造成德意志走向衰落、没有骨气的原因。现在我们最要紧的事情就是巩固帝国议会,使它不再退化。”俾斯麦回忆录里的这段话,表明他期望
A.提升宰相的政治地位B.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C.强化德皇的政治权威D.完善德国民主政治
6.
学者费正清曾断言:辛亥革命建立的新政体是覆盖在旧中国上的薄薄的一层皮,它距离中国民间社会极其遥远。可见,该学者认为当时
A.中国民主革命力量不足
B.辛亥革命缺乏群众的支持
C.共和制难植根于中国社会
D.中国应该实行社会改良
7.
1840年12月11日,迫于形势,负责在广东交涉的琦善在致英国代表义律的照会中同意,此后英国给中方的信函不再使用“谕”“禀”文体。这表明
A.中国主权的丧失
B.天朝体制逐步崩溃
C.中西方地位平等
D.西方凌驾于清政府之上
8.
1927年,八七会议确定的土地革命路线是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1937年2月,中共中央宣布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随后制定承认地主土地所有权及地主减租减息政策;1947年,中共要求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这些土地政策的变化
A.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B.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C.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D.适应了民主革命新形势的需要
9.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历来强调治吏不求致用的顾颉刚、傅斯年等学者,都不约而同地将史学研究与民族救亡密切联系,提出加强中国民族史与地理学研究,以改造民众历史观,增强民族意识。这种现象反映了
A.国民政府加强对史学研究的指导
B.民族矛盾尖锐使民族主义高涨
C.国共两党为民族大义而合作抗日
D.列强联合侵华加剧了民族危机
10.
彼得格勒起义当晚,军事革命委员会发布的通告称:起义“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了胜利。“苏联解体后研究资料也表明,当晚冬宫的防卫长官自己打开了冬宫大门,并把起义者带到了临时政府部长们正在开会的地方。然而此前苏联官方坚称起义者在冬官发生了一夜的激烈战斗。苏联政府这样叙述历史细节,是为了
A.赞扬列宁的英明决策
B.证明革命具有残酷性
C.尽可能还原历史真相
D.证明敌人的凶恶顽固
11.
五四宪法起草时,***为高级干部开列了阅读资料,包括1936年苏联宪法、1953年罗马尼亚宪法、1952年波兰宪法、德国宪法、1946年法国宪法、捷克宪法、旧中国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蒋介石宪法等。这主要体现了五四宪法
A.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B.是社会主义宪法的集大成者
C.超越了国家与社会形态差异
D.科学融合了国际与历史经验
12.
1969年,尼克松曾说:“考虑到将来,在我和苏联人进行对话的同时,我可能也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这反映出
A.中国是超级大国争守霸权的中心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美国考虑改变孤立中国的既定政策
D.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13.
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在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期间,至少有25封信在来往。最终苏联先撤走了导弹,美国解除了海上封锁,持续了13天的导弹危机得以解除。这说明
A.美苏在对抗中伴随妥协
B.冷战加剧世界紧张局势
C.美苏淡化意识形态冲突
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
14.
“中国利用苏联技术生产武器,由同盟者逐渐演变为反对者的危险性变为现实。因此,发生在1960年的意识形态激烈争论,成为苏联领导人对中国日益增长的独立与自主行为的回应,由此造成所有民族主义结论的出现。”该学者认为中苏关系恶化是因为
A.中国军事实力的增强B.中国不正当的行为威胁苏联利益
C.意识形态的根本冲突D.苏联要求中国追随他的世界战略
15.
1927年,一位国民党领导人说:“现在可有一种危险,是国民党差不多专做上层的工作,中央党部、国民政府都是国民党的同志多。至于下层民众运动,国民党参加的少,共产党参加的多,因此,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由此可知,当时
A.工农运动决定战争走向
B.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
C.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
D.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