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华盛顿的主持下,制宪会议一共开了116天,这是美国历史上最长的一次会议。参加会议的55名代表都是闻名遐迩的种植园主、商人、银行家和律师,会议过程中充满了唇枪舌剑,每天都在争吵中度过,代表们丰富的政治经验防止了议会的破裂,而精明的政治技巧又使妥协成为可能。他们从洛克那里借鉴了“有限政府”的观念,从孟德斯鸠那里搬来“三权分立”的武器,并且将这些理论创造性地与北美殖民地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其根本出发点就是权力必须受到制约和平衡。从1793年后至今的两百多年间,提交国会的宪法修正案有5000余件之多,只有17条修正案被四分之三的州批准,最终成为宪法的一部分。对美国宪法之稳定性的成因,有很多方面的解释。
——据《美国宪政历程》等
材料二甲午战后有志之士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日渐认识到宪政制度的优越性,纷纷要求实行立宪政体,以实现富国强兵、救亡图存。自清末以来,我国就处于对宪法的废改立的过程中。自1908年到1949年的41年间,共制定了15部宪法,平均两年半就制定一部宪法。主要有:清朝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十九信条》。南京临时政府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的制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事件之一但它的内在缺陷也使得这部宪法最终沦为废纸。北洋政府制定了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1925年《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北洋军阀动辄以各省军政长官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甚而武力威胁国会的存在,此时的宪法成为了一种“文饰工具”。国民政府则有1931年《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两部宪法所建立的政治制度实质上都是为蒋介石个人独裁准备的法律保障。
——摘编自《中国近代宪法发展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87年宪法中权力的制约和平衡的体现,并分析美国宪法稳定性的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宪法发展历程的特点,简析中国近代宪政历程曲折的原因。
材料一在华盛顿的主持下,制宪会议一共开了116天,这是美国历史上最长的一次会议。参加会议的55名代表都是闻名遐迩的种植园主、商人、银行家和律师,会议过程中充满了唇枪舌剑,每天都在争吵中度过,代表们丰富的政治经验防止了议会的破裂,而精明的政治技巧又使妥协成为可能。他们从洛克那里借鉴了“有限政府”的观念,从孟德斯鸠那里搬来“三权分立”的武器,并且将这些理论创造性地与北美殖民地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其根本出发点就是权力必须受到制约和平衡。从1793年后至今的两百多年间,提交国会的宪法修正案有5000余件之多,只有17条修正案被四分之三的州批准,最终成为宪法的一部分。对美国宪法之稳定性的成因,有很多方面的解释。
——据《美国宪政历程》等
材料二甲午战后有志之士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日渐认识到宪政制度的优越性,纷纷要求实行立宪政体,以实现富国强兵、救亡图存。自清末以来,我国就处于对宪法的废改立的过程中。自1908年到1949年的41年间,共制定了15部宪法,平均两年半就制定一部宪法。主要有:清朝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十九信条》。南京临时政府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的制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事件之一但它的内在缺陷也使得这部宪法最终沦为废纸。北洋政府制定了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1925年《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北洋军阀动辄以各省军政长官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甚而武力威胁国会的存在,此时的宪法成为了一种“文饰工具”。国民政府则有1931年《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两部宪法所建立的政治制度实质上都是为蒋介石个人独裁准备的法律保障。
——摘编自《中国近代宪法发展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87年宪法中权力的制约和平衡的体现,并分析美国宪法稳定性的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宪法发展历程的特点,简析中国近代宪政历程曲折的原因。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巴黎公社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在政权建设方面,废除旧军队、旧警察,取消资产阶级的法庭和议会,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并建立了工人阶级自己的治安、司法和立法机构,还规定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在社会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等等。
(1)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巴黎公社与俄国苏维埃政府革命措施的相同点。
(2)材料二中恩格斯所说“错误的”“想法”指什么?据材料二分析指出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维埃政府的革命措施与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相比,有哪些主要的进步之处?
材料一巴黎公社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在政权建设方面,废除旧军队、旧警察,取消资产阶级的法庭和议会,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并建立了工人阶级自己的治安、司法和立法机构,还规定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在社会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等等。
——《世界近代现代史》
材料二历史证明我们以及那些与我们抱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错误的。历史指出:在那个时候,欧洲大陆的经济形态,还没有成熟到可废弃资本主义的生产,经济革命证明了此点。自1848年以来,经济革命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而在法国、奥地利、匈牙利、波兰和最近在俄罗斯,大工业第一次真正确立起来,又把德国变成一个第一流的真正工业国——一切都是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所以,这个资本主义的基础,在1848年,还是很有发展能力的。——恩格斯《法兰西阶级斗争》序言
材料三废除警察、军队(以普遍的人民武装代替常备军)和官吏。一切官吏应由选举产生,并且可以随时撤换……没收一切地主的土地。国内的土地收归国有,由当地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对企业开始实行工人监督。立刻把全国所有银行合并成一个国家银行,由工人代表苏维埃进行监督。——《列宁选集》
请回答:(1)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巴黎公社与俄国苏维埃政府革命措施的相同点。
(2)材料二中恩格斯所说“错误的”“想法”指什么?据材料二分析指出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维埃政府的革命措施与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相比,有哪些主要的进步之处?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具有决心以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之间的友好与合作,共同防止日本帝国主义之再起及日本或其他用任何形式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国家之重新侵略;亟愿依据联合国组织的目标和原则,巩固远东和世界的持久和平与普遍安全;并深信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之间的亲善邦交与友谊的巩固是与中苏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相符合的……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新中国在紧急援助、外交等方面倚重苏联,并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苏联经验,产生了许多弊端,走了许多弯路。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发展。
——游艳丽《美国对华政策与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之联系》
(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外交政策的立足点。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说明中国与苏联结盟的原因。
(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对“一边倒”政策的基本看法。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作者观点的认识并说明理由。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具有决心以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之间的友好与合作,共同防止日本帝国主义之再起及日本或其他用任何形式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国家之重新侵略;亟愿依据联合国组织的目标和原则,巩固远东和世界的持久和平与普遍安全;并深信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之间的亲善邦交与友谊的巩固是与中苏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相符合的……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新中国在紧急援助、外交等方面倚重苏联,并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苏联经验,产生了许多弊端,走了许多弯路。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发展。
——游艳丽《美国对华政策与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之联系》
(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外交政策的立足点。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说明中国与苏联结盟的原因。
(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对“一边倒”政策的基本看法。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作者观点的认识并说明理由。
2.单选题- (共18题)
4.
资本主义国家最终都选择了君主立宪制或共和制,这两种政体的核心特征是代议制民主。“1689年以后的英国离民主还远得很,英国的新政治体制无非是寡头政治。”(《欧洲文化史》)它说明
A.当时英国还没有建立民主政治 |
B.当时英国由封建贵族统治 |
C.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还没有掌权 |
D.大部分英国人没有选举权 |
5.
根据1801年首次普查,英国的约克郡只有15个城镇,人口2万多人;而到1891年,有城镇63个。从1820年到1830年,利兹、曼彻斯特、谢菲尔德以及伯明翰的人口增长率达40%。这种现象产生的影响是
A.阶级矛盾趋于缓和 |
B.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
C.议会改革势在必行 |
D.责任内阁制开始出现 |
6.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道:“其他任何国家从来没有创制出如此强大的司法权。联邦的安定、繁荣与生存本身,全系于七位联邦大法官之手。没有他们,宪法只是一纸空文。行政权也依靠他们去抵制立法机构的侵犯,而立法权则依靠他们使自己不受行政权的进攻。”托克维尔意在说明美国
A.三权分立的体制遭到破坏 |
B.民主制度受到了司法干预 |
C.立法和行政部门冲突不断 |
D.司法权在体制中举足轻重 |
7.
下表为17、18世纪英国议会集会期和立法效率统计表。据此可知英国
| 1624—1641 | 1660—1685 | 1689—1713 | 1714—1760 | 1760—1800 |
年均召开天数 | 42 | 43 | 122 | 100天以上 | 100天以上 |
年均通过法令 | 5 | 15 | 67 | 77 | 209 |
A.议会主权得到凸显 |
B.国内矛盾日益激化 |
C.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
D.法律体系日臻完备 |
9.
有学者指出,民国初年破旧而又未能立新,社会陷入严重失范状态,只有实行具有一定现代导向的过渡性强权统治才能渐进地从封建专制过渡到现代民主。该学者的观点肯定了民国政府
A.推崇尊孔复古 |
B.完善代议制民主 |
C.颁布《临时约法》 |
D.加强中央权力 |
10.
“自古以来,中国边患,西北恒剧于东南,盖东南以大海为界,形格势禁,尚易为功。西北则广莫无垠,专恃兵力为强弱……以言防,无天险可限戎马之足;以言战,无舟楫可省转馈之烦。”左宗棠提出这一观点的历史背景是
A.鸦片战争的爆发 |
B.阿古柏对新疆的侵略 |
C.《马关条约》的签订 |
D.八国联军入侵中国 |
11.
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客观的分析了鸦片战争有利于中国的发展 |
B.西方的侵略并无正义与否之分 |
C.西方的侵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
D.认识到中国的反侵略战争弊大于利 |
12.
十月革命爆发前俄国存在各种社会矛盾,随着社会危机的不断加深,不仅下层群众要求改变现状,就连俄国的资产阶级也想通过推翻沙皇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材料表明
A.二月革命后俄国存在着继续革命的诸多因素 |
B.一战最终促成了俄国的十月革命 |
C.俄国民主革命的必然性与紧迫性 |
D.俄国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 |
13.
马克思说:“因为机器本身是人对自然力的胜利,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人受自然力奴役;因为机器本身增加生产者的财富,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生产者变成需要救济的贫民”。马克思认为
A.资本主义制度是生产者贫穷和奴役的根源 |
B.资本主义广泛应用使生产者逐渐成为奴隶 |
C.机器是资本家增加财富和战胜自然的工具 |
D.工业革命后机器广泛应用导致生产者贫穷 |
14.
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报道:“(20日)下午五时五十五分,执行主席宣布表决结果:投票数共一千一百九十七张,同意票一千一百九十七张。这时,全场欢腾,全体起立,为这个伟大文献的诞生而热烈欢呼。”投票通过的这部“伟大文献”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D.《钦定宪法大纲》 |
15.
“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实施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这段文字出现在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中,反映了美国
A.强调两国意识形态的差异 |
B.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 |
C.仍然阻止中国回到联合国 |
D.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 |
16.
上表为1950~1955年亚非和西方国家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表中数字变化说明
| 1950 | 1951 | 1952 | 1953 | 1954 | 1955 |
亚非 | 30.6 | 29.75 | 17.34 | 14.9 | 12.16 | 11.11 |
欧美 | 35.9 | 4.87 | 2.48 | 6.65 | 5.9 | 6.74 |
上表为1950~1955年亚非和西方国家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表中数字变化说明
A.国际政治风云影响经济发展 |
B.当时我国对外贸易较为落后 |
C.社会主义工业化已全面展开 |
D.国民经济形势已经基本好转 |
17.
著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生活在后美国世界》中指出:“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文中“灾难”的含义主要是指
A.国际恐怖主义日益泛滥 |
B.俄罗斯与美国对峙加剧 |
C.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
D.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
18.
“通过对外援助这种方法,美国保持着对全世界的影响和控制地位,并支持着本来肯定会倒向或投向共产主义阵营的国家。”美国的具体做法是
A.实施马歇尔计划 |
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
C.创建北美自由贸易区 |
D.推动欧洲区域一体化 |
19.
下表是对唐代尚书省勾检官(从事勘覆稽失的官员)的相关记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唐代


A.政府注重官员行政规范 |
B.三省六部制走向成熟 |
C.尚书省隶属于监察部门 |
D.对政务犯罪惩罚严厉 |
21.
1922年9月,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向导》发文指出,在军阀割据的现状下,战乱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建立“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这表明,“打倒军阀”正在成为
A.人民的迫切愿望 |
B.国民政府的执政理念 |
C.知识分子的共识 |
D.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