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南京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既见证了近代中国饱受劫难,也体现了近代中国奋进求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这场战争,自1514年西方人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结果是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1)图1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这一纲领包含了什么思想?图3所反映的事件的纲领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个纲领的共同点。
(2)材料一中哪幅图可以形象地说明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3)材料二中“界碑”“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材料一

材料二这场战争,自1514年西方人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结果是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1)图1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这一纲领包含了什么思想?图3所反映的事件的纲领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个纲领的共同点。
(2)材料一中哪幅图可以形象地说明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3)材料二中“界碑”“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2.单选题- (共17题)
2.
史学家费正清曾这样写道:“在广东,小规模的革命党人起义虽遭镇压,可是在汉口,1911年10月10日,革命者的一家炸弹制造厂的意外爆炸,导致了附近帝国军队的兵变。”这场“兵变”带来的结果不包括
A.中国完成了近代化 |
B.皇帝制度结束 |
C.中华民国成立 |
D.清政府垮台 |
3.
黎仁凯在《洪仁玕的历史定位》中指出:对于作为太平天国后期重要领导人的洪仁玕,论者已不囿于太平天国的圈子,而是从社会发展和近代化等多角度进行透视……这说明史学家对洪仁玕的定位较高,主要是看重了他
A.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核心领导了防御战 |
B.利用西方学说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
C.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发展资本主义设想 |
D.主张学习西方,推行洋务运动 |
5.
19世纪40年代,英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大幅度降低了关税,同时与法国等国家签署了减免关税的双边协议。这一政策也推广到欧洲以外,用武力强迫中国等东方国家减免关税、开放市场。这反映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
A.要求中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
B.要求中国大幅度降低关税 |
C.打开中国的市场 |
D.把中国变成英国的殖民地 |
7.
1909年5月,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率领四艘老旧的舰船,缓缓驶出三亚榆林港,开始对西沙群岛进行巡阅。这是沉默多年的中国海军重返南海的一次努力,也是晚清时期一次意义深远的主权宣示行动。近代中国主权遭到破坏始于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8.
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条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开放五个口岸
B. 要求设立公行
C. 规定五口通商
D. 中国自开商埠
A. 开放五个口岸
B. 要求设立公行
C. 规定五口通商
D. 中国自开商埠
9.
《台湾通史》认为:“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大多数通商口岸内皆设有租界。‘通商口岸教堂洋行货物商民所在甚多,素由中国竭力保护’。”这在本质上表明
A.中国近代主动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
B.通商口岸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缩影 |
C.中国通商口岸经济文化高度繁荣 |
D.通商口岸有力促进了中国近代化 |
10.
太平天国l852年发布檄文:天下为上帝之天下,满洲为胡虏妖人,肆毒混乱,改变中国形象……现在皇天震怒,命天王扫除妖孽,廓清中夏。这体现出太平天国运动。
A. 主张推翻满洲贵族统治
B. 主张挽救民族危亡
C. 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D. 代表先进历史潮流
A. 主张推翻满洲贵族统治
B. 主张挽救民族危亡
C. 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D. 代表先进历史潮流
11.
《重读近代史》一书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反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国民革命运动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国民革命运动
12.
一场战争前,英国在中国的利益遍于南北。此战后,情势大为不同:东北与长城内外、黄河流域、西南和福建分别为俄、德、法和日本的势力范围。此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3.
如图是20世纪初西方报刊上的一幅时局漫画《慈禧太后跑路》,关于这一时局的正确说法是


A.西方列强随后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
B.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外国殖民者的气焰 |
C.反映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史实 |
D.其结果促进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 |
14.
“大清国国家允定两年之久,在各府厅州县将以后所述之上谕颁行布告……如复兹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材料应出自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改订条约》 |
D.《辛丑条约》 |
15.
有人评论义和团:“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材料认为义和团运动
A.行动具有爱国和盲目双重性 | B.革命任务始终是反侵略反封建 |
C.参与者具有广泛性和全民族性 | D.失败是中外势力联合剿杀所致 |
16.
《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这首竹枝词反映的历史事件包括( )
A. 中日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
B. 洋务运动和中日甲午战争
C. 洋务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D. 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
A. 中日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
B. 洋务运动和中日甲午战争
C. 洋务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D. 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
17.
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 中国意识到变革制度的迫切性
B. 传统的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C. 天朝上国的观念被彻底粉碎
D. 促进西学在中国广泛传播
A. 中国意识到变革制度的迫切性
B. 传统的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C. 天朝上国的观念被彻底粉碎
D. 促进西学在中国广泛传播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