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制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夕卜,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材料四李大钊指出,俄国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二者在认识近代中国所面临形势的问题上有何不同。
(2)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有何进步?
(3)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重大影响?
(4)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制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夕卜,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材料四李大钊指出,俄国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二者在认识近代中国所面临形势的问题上有何不同。
(2)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有何进步?
(3)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重大影响?
(4)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2.单选题- (共18题)
2.
王尔敏在《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说:“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这里的“最基本之原始动力”是
A.民主共和 |
B.自由平等 |
C.救亡图存 |
D.公正法治 |
3.
1923年《晨报》公布了一次社会调查,其中两个问项的统计数据如下:“你欢迎资本主义吗?”欢迎者占27%,不欢迎者占73%;“你赞成社会主义么?”赞成者占76%,不赞成者占24%。这些数据反映出被调查人群的多数
A.欢迎国民革命军北伐 |
B.主张选择资产阶级民主道路 |
C.渴望公正公平的社会制度 |
D.赞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 |
5.
晚清不少课本以“二十四孝”故事作为教学素材,民国之后逐渐减少,那些愚忠愚孝之举不再成为儿童效仿的榜样,无条件服从不再成为儿童应具备的品质。这主要是因为
A.民权和人权意识增强 |
B.理学已开始遭到批判 |
C.中国近代教育起步 |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6.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外国传教士、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都在积极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
A.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的国情 |
B.中国亟需改造社会的良方 |
C.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时代潮流 |
D.中共的政治影响不断扩大 |
7.
1919年1月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人在《新青年》杂志影响下,创办《新潮》月刊,提出以下基本目标:一、“唤起国人对于本国学术之自觉心”;二、“为不平之鸣,兼谈所以因革之方”。1919年5月罗家伦在《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中提出“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著名口号。这突出表明
A.文化斗争是中国近代社会政治变革的先导 |
B.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前期发挥主力军作用 |
C.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斗争旗帜 |
D.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
8.
十月革命前,中国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多是零星的、片断的,甚至有误解和歪曲,其影响也微不足道。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
A.北洋军阀政府的专制独裁统治 |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
C.无产阶级刚刚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
D.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影响 |
9.
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先后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对它们之间关系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一种思潮消亡,另一种思潮兴起,几种思潮相继独自存在 |
B.几种思潮同时并存,各自都有较大影响 |
C.某一时期可能存在几种思潮,但占主流地位的只有一种思潮 |
D.继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后,其他几种思潮相继淡出时代舞台 |
11.
陈独秀在《立宪政治与政党》中写道:“立宪政治在19世纪总算是个顶时髦的名词,在20世纪的人看来,这种敷衍不彻底的政制,无论在君主国、民主国,都不能够把人民的信仰、集会、言论、出版自由权完全保住,不过做了一班政客先生们夺取政权的武器”。陈独秀这一看法最有可能形成于
A.辛亥革命时期 |
B.新文化运动初期 |
C.五四运动前后 |
D.国民大革命后期 |
12.
下列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兴起的先后顺序是
①“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
②“中华(民国)立国,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政体虽更,民彝无改”
③“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
④“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①“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
②“中华(民国)立国,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政体虽更,民彝无改”
③“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
④“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A.①②③④ |
B.①④②③ |
C.①②④③ |
D.①③②④ |
13.
1936-1937年,北京、上海等地的马克思主义者和进步的文化人士联合开展了一场新启蒙运动,他们提出“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科学与民主第一要自主”等口号。这说明
A.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紧密结合 |
B.儒学是抗战时期的精神寄托 |
C.民族危机促进文化自觉自信 |
D.民主和科学是首要追求目标 |
14.
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分水岭,正如傅斯年在1920年曾指出:“从(191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这里对“文化的觉悟”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新式学堂的建立和派遣留学生为我国培养了近代化人才 |
B.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成为中国有志之士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
C.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的同时否定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 |
D.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日益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
16.
李泽厚在《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中说,“(五四运动)以专注于文化批判始,仍然复归到政治斗争终。启蒙的主题、科学民主的主题又一次与救亡、爱国的主题相碰撞、纠缠、同步。中国近现代历史总是这样。”从启蒙与救亡的关系中,作者揭示了:
A.反抗侵略、实现民族独立是中国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
B.近代中国现代化与反专制是一体的 |
C.近代激进知识分子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 |
D.近代中国长期革命并不断深入的特点 |
17.
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中有这样的台词:“一种是我实现了理想,另一种是理想通过我得以实现,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在中国不是哪位政治领袖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而是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对这几句台词评价符合史实的是
①近代以来,要实现伟大的政治理想必须要通过政党和党员们的艰苦奋斗
②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需要科学的革命理论作指导
③革命的胜利是用坚定的信仰赢得的,在建设时期仍需要坚定的信仰
④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完全归功于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①近代以来,要实现伟大的政治理想必须要通过政党和党员们的艰苦奋斗
②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需要科学的革命理论作指导
③革命的胜利是用坚定的信仰赢得的,在建设时期仍需要坚定的信仰
④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完全归功于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18.
20世纪初“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专以提倡过激伪说。平时教授学生亦本此旨,此次罢学风潮……未始不由此种学说有以致之……审查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派之所为。”材料中的“过激伪说”是
A.民权、平等思想 |
B.民主、科学思想 |
C.社会主义学说 |
D.新三民主义学说 |
19.
下列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
②“中华(民国)立国,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政体虽更,民彝无改”
③“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
④“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①“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
②“中华(民国)立国,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政体虽更,民彝无改”
③“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
④“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③ | C.①④②③ | D.①③②④ |
3.选择题- (共1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9552亿元,比上年增长4.5%。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分析,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偏低,其主要原因与进口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滑、工业增长放缓有关,也与国家实行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加快出口退税进度有关;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87841亿元,比上年增长6.4%。其中,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等惠民生支出保持比较高的增速,节能环保、交通运输包含了很多投资性支出,对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显著。
材料二:和谐社会、公平优先、效率兼顾。根据《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改革后,央企负责人薪酬由基本年薪、绩效年薪、任期激励收入三部分构成,其薪酬水平将不超过央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7到8倍,薪酬差由12倍降至7到8倍。这样的薪酬结构,进一步缩小了普通职工与企业高管之间的收入差距,同时又考虑到了对企业负责人的激励。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