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战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战国时代晚期,一个国家已是由君主与专业官吏治理,也已有了中央与地方的分层管理。秦始皇统一中国,将秦国已实行的制度施行于全国,汉承秦制,大体未改,但是经过三四代的逐渐改革,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材料二欧洲政治革命的第一阶段是17世纪的英国革命。英国这场大变动的根源可以在国会和斯图亚特王朝之间的冲突中找到;这场冲突后来演变成一场公开的内战,内战中,国会获胜。英国国会胜利的结果是建立起代议制立宪政体——这是英国对欧洲、对世界的最大的政治贡献。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材料三美国政治学家詹姆斯·马奇和约翰·奥尔森认为,新制度结构运作的实际效果取决于其运行其中的社会环境;一国的政治制度的创新,必须有现实的基础、前提和条件,应该的东西必须与可行性结合才能变为现实;良好的制度不见得就可以成为现实的制度,因为理论上良好的制度如果没有现实的社会支持率,是不可能变成现实的制度的。
——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帝国政治制度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17世纪的英国革命”斗争的焦点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英国是如何建立与完善“代议制立宪政体”的?
(3)指出材料三的观点。
材料一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战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战国时代晚期,一个国家已是由君主与专业官吏治理,也已有了中央与地方的分层管理。秦始皇统一中国,将秦国已实行的制度施行于全国,汉承秦制,大体未改,但是经过三四代的逐渐改革,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材料二欧洲政治革命的第一阶段是17世纪的英国革命。英国这场大变动的根源可以在国会和斯图亚特王朝之间的冲突中找到;这场冲突后来演变成一场公开的内战,内战中,国会获胜。英国国会胜利的结果是建立起代议制立宪政体——这是英国对欧洲、对世界的最大的政治贡献。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材料三美国政治学家詹姆斯·马奇和约翰·奥尔森认为,新制度结构运作的实际效果取决于其运行其中的社会环境;一国的政治制度的创新,必须有现实的基础、前提和条件,应该的东西必须与可行性结合才能变为现实;良好的制度不见得就可以成为现实的制度,因为理论上良好的制度如果没有现实的社会支持率,是不可能变成现实的制度的。
——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帝国政治制度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17世纪的英国革命”斗争的焦点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英国是如何建立与完善“代议制立宪政体”的?
(3)指出材料三的观点。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陈启沅)岁甲寅(1854年)至南洋,遍游各埠,考求机器之学,壬申岁(1872年)返粤,在简村创设缫丝厂,名曰“继昌隆”……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
——《南海县志》卷21
材料二: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的比较
材料三:《中国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 中国1960年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材料四:

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历史条件。
(2)据材料二,分析这种经济成分变化的原因。这种变化对我国社会性质产生了怎样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中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4)据材料四,指出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材料一:(陈启沅)岁甲寅(1854年)至南洋,遍游各埠,考求机器之学,壬申岁(1872年)返粤,在简村创设缫丝厂,名曰“继昌隆”……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
——《南海县志》卷21
材料二: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的比较
项目 |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 私有制经济 |
国民收入 | 92.9% | 7.1% |
工业总产值 | 100% | - |
商品零售额 | 95.8% | 4.2% |
材料三:《中国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 中国1960年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材料四:

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历史条件。
(2)据材料二,分析这种经济成分变化的原因。这种变化对我国社会性质产生了怎样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中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4)据材料四,指出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2.单选题- (共23题)
5.
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在位至今,共经历了13位英国首相。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曾经称女王是“政治不粘锅”,这表明
A.女王掌握着国家实权 |
B.女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
C.女王不关心政治 |
D.女王毫无政治权力可言 |
6.
(本月所学)“议会掌握立法权,拥有对内阁的行政监督权,内阁掌握行政权,通过控制立法提案、财政权控制议会,选民通过投票制衡执政党,进而制衡内阁,两党轮流执政反对党制衡执政党”材料体现的是
A.美国政治体制的权利制衡关系 | B.法国政治体制的权利制衡关系 |
C.英国政治体制的权利制衡关系 | D.德国政治体制的权利制衡关系 |
8.
下列明确堵塞了法国君主派复辟之路的法律条文是
A.“资产阶级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
B.“立法权由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行使” |
C.“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 |
D.“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 |
9.
严复在评价近代一场战争时说:“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翦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熸(jiān)矣。”该战之后
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 |
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 |
C.帝国主义拓展了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 |
D.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
10.
观察并分析下表(1937——1942年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统计表),从表中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年代 | 阵亡人数(人) | 年代 | 阵亡人数(人) |
1937 | 125130 | 1940 | 339530 |
1938 | 249213 | 1941 | 144951 |
1939 | 169562 | 1942 | 87719 |
A.国民党军队对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
B.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始终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
C.国民党是领导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力量 |
D.国共合作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最根本保证 |
11.
某大科学家写了60年日记,对20世纪的重大事件多有记载,其中关于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的记载是
A. 国民党中央官吏今日下午离开沈阳,解放军即入城
B. 解放军入北京城
C. 国民党军放弃徐州
D. 解放军三千人在江阴渡江
A. 国民党中央官吏今日下午离开沈阳,解放军即入城
B. 解放军入北京城
C. 国民党军放弃徐州
D. 解放军三千人在江阴渡江
13.
“近三十年台湾同祖国的分离,是人为的,是违反我们民族的利益和愿望的,决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这段材料最有可能出自
A.《告台湾同胞书》 |
B.“八一宣言” |
C.《反分裂国家法》 |
D.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 |
14.
近代以来,在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出现了许多震撼人心的爱国口号。如
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②保卫华北,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
③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④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这些口号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②保卫华北,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
③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④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这些口号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④③ | B.①③②④ | C.④③②① | D.②③④① |
15.
1962年,溥仪自述:“我曾经做了四次皇帝。第一次是三岁时继承先人的皇位。第二次是1917年,张勋在北京复辟,拥戴我做了十天的皇帝。第三次是1932年,日本人在东北把我扶上了伪满洲国皇位,这一幕在1945年结束。第四次当皇帝,是在前年。我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获得了选举和被选举的全部权利。现在我同其他中国人民一样,是一个‘集体皇帝’”。该材料可以说明
A.溥仪参加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B.溥仪的帝王观念没有真正改变 |
C.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广泛的民主 |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落实 |
16.
(本月所学)“它不仅是美国援助希腊、土耳其的一项具体的政策声明,而且是一个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张美国势力的政策宣言,是美国发动对苏‘冷战’的宣战书。”材料中的“它”是指
A.马歇尔计划 |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C.杜鲁门主义 | D.古巴导弹危机 |
18.
(本月所学)淸初学者唐甄说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以下言论与唐甄思想一致的是
A.“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 |
B.“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 |
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
D.“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
19.
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那么这一社会经济现象的实质是
A.传统棉织业的发展 |
B.国内贸易中心的转移 |
C.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 |
D.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20.
(本月所学)观察表,由此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南京国民政府1937~1949年货币发行量(单位:亿法币)
南京国民政府1937~1949年货币发行量(单位:亿法币)
时间 | 发行额度 | 增长 倍数 | 时间 | 发行额度 | 增长倍数 |
1937、6 | 14.1 | | 1945年8月 | 5569 | 394.5 |
1939、12 | 42.9 | 3.04 | 1947年2月 | 48378 | 3430 |
1941、12 | 151 | 10.71 | 1949年1月 | 208亿金圆券,折合法币6.25×108 | 4.43×107 |
1943、12 | 754 | 53.46 | 1949年5月 | 6.79×105金圆券,折合法币2.03×1012 | 1.44×1011 |
A.实行货币贬值政策后出口大增 |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了货币发行 |
C.导致经济发展环境日趋恶化 |
D.这是南京国民政府垮台的主要原因 |
21.
(常考点)汉口开埠后,江汉以下地段开通了租界区,汉口人的日常用语中,除了洋船外,多了洋火、洋油、洋蜡、洋布、洋铁、洋油灯等一系列洋字号的名词。这反映出
A.国人崇洋媚外争相购买外国商品 |
B.工业文明对传统经济的巨大冲击 |
C.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
D.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
22.
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棉纺业、制针业等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材料中这些制造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 | B.清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 |
C.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 D.洋务派大力兴办近代企业 |
23.
据统计,近代中国农业和工业的最高产量出现在1936年。此后的13年(至1949年)中,中国的国民收入和人均国民收入都呈下降趋势,为近代百年经济史中最严重的衰退阶段。导致这一衰退现象的首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 |
B.帝国主义掠夺和长期战争的破坏 |
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和通货膨胀政策损害了经济发展 |
D.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和压榨 |
24.
票证是某一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从图一票证的逐渐取消到图二票证的广泛流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


A.改革重心从农村向城市转移 | B.政企关系从政企合一向政企分开转变 |
C.经济体制改革转向市场经济 | D.经济形态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8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