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市第十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706296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2/7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材料一英国议会发端于十三世纪,在中世纪是听命于国王的御用工具。1688年光荣革命建立起立宪君主制政体以后,议会虽然被宣布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但由于土地贵族势力强大,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很难涉足。1832年议会改革打破了贵族们长期垄断的政治权力,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政权和选举权。19世纪70年代,议会先后颁布了《秘密投票法》《取缔选举舞弊法》,19世纪末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20世纪初妇女也获得了选举权。
——中央电视台纪录片《世界历史》
材料二
文献一:(1912年1月2日)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文献二:(1912年3月11日)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四条临时大总统得参议院同意,有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之权。
第五条临时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兼任免文武官员,但制定官制、官规,及任命国务员及外交专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十八条行政各部设部长一人为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办理各部事务。
第三十四条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三十五条临时大总统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
第四十四条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是民国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后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取代)
材料三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权建立初期,它(《临时约法》)首开了因人立法之风。因人立法反映出很大的封建人治主义色彩。因为法随人变,就造成了人的意志高于法的意志。
——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议会在政治地位和权力分配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这一变化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2)比较材料二中两则文献内容的差异。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
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目标,国共两党为实现这些目标都曾作出过重大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实现上述目标,20世纪20年代,国共两党都制定了自己的民主革命纲领,两党革命纲领的主要共同点是什么?
(2)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国共两党曾经进行了两次合作,分别取得了什么重大成果?
(3)在当前形势下国共两党发展关系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3.
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0年)显得更激烈地敌视北京。美国不仅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顽固地反对它加入联合国。美国推行了一项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的政策,其中包括美国在朝鲜、日本、冲绳、台湾、南越、缅甸和泰国等地区保持军事基地。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1971年7月6日,尼克松总统在美国堪萨斯城对世界格局提出了“五个中心”的看法。他认为,美、苏、中、西欧和日本是世界的五个力量中心。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已严重衰落,面对苏联的争霸,美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全面执行尼克松主义的一项内容,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

——《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材料三 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竟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的对华政策。为此,中国政府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方针?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分析指出其变化的原因。
(3)在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方面,材料二、三分析的角度有何不同?导致这种不同的因素有哪些?
4.
二战后,世界格局经历了从紧张到缓和、从两极到多极的演变。即使在今天,世界多极化格局还在演进中,某同学以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作为自己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在查阅搜集资料过程中他发现,在课本中“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观点之外,竟然还有其他的观点。比如:其一,世界格局“无极论”,说目前世界上“缺乏出色领导国的现象”是一种“无极的世界”。其二,“多极化停滞论”。说“五极世界”中的日本、欧盟和俄罗斯都在向“中等强国沉沦”,而一大批中等强国正在加速崛起,因此得出结论“多极化停滞并转向G2化(G2:指美国和中国两个大国)”。
下面请帮各位同学解决两个问题:
(1)20世纪70年代以后有哪些实力国家或者集团冲击着两极格局?(任举两个例子)
(2)当今世界格局,①多极化趋势正逐步加强②世界格局“无极论”③“多极化停滞论”,到底哪种观点更接近当前国际格局现状?(请指出自己认同的观点并加以说明)

2.单选题(共18题)

5.
“雅典公民并不是自己财产的主人,当他拈阉时被指定要造一艘船,或建立一支戏剧歌队时,他必须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财富;他不是自己身体的主人,因为三十三年间他必须服役于国家;他不是自己言语和情感的主人,因为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审判他是不是合格的公民……”据此材料分析当时雅典的
A.民主政治尚未形成保护公民权利的机制
B.公民私有财产实际上为城邦所有
C.雅典已经建立了成熟的民主政治
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6.
(题文)假如你是古罗马的一位法官,当你遇到以下的案子时,你判为合法的是
①一个奴隶为他的主人工作了20年后,要求主人给予他自由,他的主人却不答应
②某自由民要求他女儿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
③某平民将他富裕的大儿子财产的一部分,分给了他的小儿子
④一个拥有100个奴隶的罗马贵族,在急需劳动力的收割季节,到市场上去卖了20个奴隶,赚取了一大笔钱
A.①②④
B.①②
C.①④
D.②④
7.
法国资产阶级共和政体最终确立的标志是
A.《人权宣言》
B.1791年的法国宪法
C.1787年宪法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8.
有人说,1871年建议的德意志帝国从表面上看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国,但本质上仍为君主专制。下面所列《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条文中,不能反映这一本质的是
A.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
B.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会议,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
C.“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选和直接选举产生”
D.“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
9.
法国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认为:美国联邦制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全面的是:
A. 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
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
C. 地方各州自治权力不断增强
D. 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
10.
“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帝国主义扶植袁世凯
D.民主与科学在中国实现
11.
“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小朋友!大家起来闹,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这首童谣的出现是由于当时发生了:
A.一二八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12.
“君等四年以来之国耻纪念,至今仍有一线之良知、半腔热血存焉否乎?如有存也,请父告其子,姊告其妹……毋忘此国耻纪念日。”这集中体现了五四运动的
A.民主精神
B.自由精神
C.科学精神
D.爱国精神
13.
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段是
①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在南京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不平等条约
②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③孙中山在南京主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次国务会议
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A.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④
14.
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新的时代特点表现在
①运动规模空前巨大;
②反封建同时反侵略;
③《天朝田亩制度》的平均主义理想;
④《资政新篇》的资本主义色彩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5.
“台湾糖,甜津津,甜在口,痛在心……”,这是民国时期国语课本中的一段话。与“痛在心”这一现象有关的不平等与条约是
A.《马关条约》
B.《辛丑条约》
C.《南京条约》
D.《北京条约》
16.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因为
A.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中国政治主权完全丧失
C.中国的领土完全为列强所瓜分
D.帝国主义对中国间接的殖民统治秩序最终形成
17.
2012年12月13 日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同胞71周年祭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冥思厅的照壁上刻有:“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这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沉重愿望是
A. 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B. 以史为鉴,科学发展
C. 正视历史,不容篡改 D. 铭记历史,不忘仇恨
18.
马克思主义诞生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是
A.工业革命的深入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同时资本主义的各种弊端也日益暴露
B.以三大工人运动为标志,无产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C.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了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D.马克思恩格斯参加革命实践,同工人阶级密切联系
19.
某国庆节前夕,一中学高一学生制定一份有关共和国历史的调查问卷,其中有一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主政治建设包括哪些内容?如果你填写此项内容时,不能选择
A.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原则是三权分立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D.在祖国统一问题上实行“一国两制”
20.
“九二共识”是指
A.中共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B.民族区域自治
C.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其根本原因是
A.美苏两极格局即将瓦解
B.日本开始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
C.日本经济实力的膨胀
D.日本需要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
22.
法国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认为:美国联邦制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全面的是
A.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B.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
C.地方各州自治权力不断增强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

3.选择题(共3题)

23.

若关于x的分式方程 2m+xx-3-1=2x无解,则m的值为(  )

24.

若关于x的分式方程 2m+xx-3-1=2x无解,则m的值为(  )

25.

若关于x的分式方程 2m+xx-3-1=2x无解,则m的值为(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