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不同国家因为地理环境、文化取向、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生活时代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政治制度。高一学生以“古今中外的政治制度”为题,进行了一次探究活动,请结合大家收集的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秦朝和古代雅典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英国)政权的外形虽没有任何改变,但权力的内在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国王和议会交换了位置,国家主权的重心无可挽回地从国王一边转到议会一边,一个人的统治让位于一群人的共同执政,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宪政国家由此诞生。
(2)材料二论述的是哪一事件?用所学史实解释“政权的外形虽没有任何改变,但权力的内在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依据材料三及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美国在国家体制方面的创新表现。
材料一:秦朝和古代雅典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英国)政权的外形虽没有任何改变,但权力的内在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国王和议会交换了位置,国家主权的重心无可挽回地从国王一边转到议会一边,一个人的统治让位于一群人的共同执政,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宪政国家由此诞生。
——程汉大《西方宪政史论》
材料三:在政府权力的制约方面,(美国)联邦宪法采用了在同一体制内对于政府权力进行两向分割,即对联邦和州政府的权力进行纵向分割,在联邦政府的层次上依三权分立的原则对中央政府的权力进行横向分割。通过联邦制和三权分立体制形成了对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克服邦联体制下美国面临的社会危机,同时形成了新的国家体制。——王希《原则与妥协》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朝和雅典的政治制度以及它们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的积极影响。(2)材料二论述的是哪一事件?用所学史实解释“政权的外形虽没有任何改变,但权力的内在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依据材料三及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美国在国家体制方面的创新表现。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什么中国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的创造,却最终在15世纪之后输掉了竞争?写出《枪炮、细菌和钢铁》的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给出了他的见解:因为中国是如此执着的一个中央集权,……而统一的、中央集权的中国,则可以通过一个愚蠢的决定,阻止一切技术的进步,甚至销毁曾经的财富。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三次灾难性的战争”分别指什么?三次战争的灾难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袁伟时为何认为甲午战争中“没有赢家”?
材料一 为什么中国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的创造,却最终在15世纪之后输掉了竞争?写出《枪炮、细菌和钢铁》的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给出了他的见解:因为中国是如此执着的一个中央集权,……而统一的、中央集权的中国,则可以通过一个愚蠢的决定,阻止一切技术的进步,甚至销毁曾经的财富。
——刘十九《小细节里的大变局》
材料二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
(1)材料一中美国学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你是否同意,结合史实说明理由。(2)根据材料二,指出“三次灾难性的战争”分别指什么?三次战争的灾难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袁伟时为何认为甲午战争中“没有赢家”?
2.单选题- (共18题)
3.
中国当代著名导演艺术家罗锦鳞先生在编导古希腊悲剧《安提戈涅》中直接写道:“你是君王,我是百姓,但是我们有同样的发言权。”此语表明他侧重古希腊悲剧所展现的是
A. 戏剧情节
B. 等级观念
C. 人文素养
D. 民主精神
A. 戏剧情节
B. 等级观念
C. 人文素养
D. 民主精神
5.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到今年已经在位63年,是英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君主。她曾经对英国人民说:“我无法领导你们作战,我不能赋予你们法律或司法判决,但我可以做其他一些事情。”女王可以做的事情包括
①同意议会通过的法律 ②任命首相和内阁大臣
③操纵议会和政府的选举 ④代表英联邦,成为精神领袖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①同意议会通过的法律 ②任命首相和内阁大臣
③操纵议会和政府的选举 ④代表英联邦,成为精神领袖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6.
“弗莱彻诉佩克”案发生在1810年的美国,最终裁决为佐治亚州的法律损害了公民的财产权,违反了联邦宪法第一条第10款的规定,因而是无效的。依据所学判断,有权做出这一决定的机构是
A. 佐治亚州政府 B. 众议院
C. 最高法院 D. 参议院
A. 佐治亚州政府 B. 众议院
C. 最高法院 D. 参议院
7.
美国总统一般称为Mr.President(总统先生),美国独立战争后,副总统兼参议院议长约翰·亚当斯最初提出的头衔是“最仁慈的殿下”、“强有力的阁下”等称呼,最后众议院通过决议,只称呼华盛顿为总统先生,这个称呼后来一直沿用至今。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美国中央政府的制约与平衡 |
B.总统的权力至高无上 |
C.强调民主制度的公民意识 |
D.国会有弹劾总统的权力 |
8.
法国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认为:美国联邦制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全面的是:
A. 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
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
C. 地方各州自治权力不断增强
D. 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
A. 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
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
C. 地方各州自治权力不断增强
D. 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
9.
关于鸦片战争的评价,所谓新观点认为:西方的大炮也是一身兼二任,它既是在野蛮地侵略中国又是在强迫中国这个老大帝国走出封闭。此观点的依据是中国
A.开始缓慢走向近代化 |
B.丧失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
C.主动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
D.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 |
10.
你见过扯线木偶吗?木偶被线扯着,任人摆布。下图反映的就是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清政府就像木偶一样任人摆布,请问清政府最终成为完全任人摆布的木偶是在下面哪个条约签订之后()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11.
20世纪初,一份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在作乱以反满”。文中“维新党”的实践活动是
A.领导辛亥革命 |
B.领导义和团运动 |
C.倡导戊戌变法 |
D.领导太平天国运动 |
13.
据记载,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杀无赦。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洋语、及用洋货者,被称为“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抢,重则致杀身之祸。陈旭麓先生将其概括成“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这里的“某一时期”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
B.抗日战争时期 |
C.义和团运动时期 |
D.辛亥革命时期 |
14.
某一时期赋予了中国民主革命新意:启蒙与救亡的统一;民主与科学的统一;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的统一。此“新意”开始出现在
A.辛亥革命时期 | B.五四运动时期 |
C.国民革命时期 | D.维新变法时期 |
15.
某时期南京建筑物上挂的旗帜发生了变化,如(下图),引起变化的历史事件是“旗帜变了”


A.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
B.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
C.1937年南京沦陷 |
D.1949年解放军攻陷南京 |
16.
英国学者亚当·斯密曾说:“政府应公平分配财富,以达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然而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却与之背道而驰。”为实现这一目标,率先在政治方面进行的实践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 B.巴黎公社的建立 |
C.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 | D.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
17.
20世纪初期,翻译外来书籍盛行。其中对某书的译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据此推断该书是
A. 《新青年》 B. 《共产党宣言》
C. 《人权宣言》 D. 《独立宣言》
A. 《新青年》 B. 《共产党宣言》
C. 《人权宣言》 D. 《独立宣言》
19.
1923年《晨报》公布了一次社会调查,其中两个问项的统计数据如下:“你欢迎资本主义吗?”欢迎者占27%,不欢迎者占73%;“你赞成社会主义么?”赞成者占76%,不赞成者占24%。这些数据反映出被调查人群的多数
A.欢迎国民革命军北伐 |
B.主张选择资产阶级民主道路 |
C.渴望公正公平的社会制度 |
D.赞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